浙江多措并举精心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非遗项目灿若繁星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7-09-25 浏览量:14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各批非遗项目数据均排名全国前列。5年来,我省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全省非遗事业健康发展。

  非遗灿若繁星

  精心守护遗产

  我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10项,这个数字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我省有217项上榜。我省公布的5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共886项,各地公布的市级名录项目3595项、县级名录项目7329项,数量相当可观。

  全省非遗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我省共有普查线索271.9万条、普查项目15万项。其中,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42764项、传统音乐类3737项、传统舞蹈类1927项、传统戏剧类878项、曲艺类1345项、民间杂技类482项、传统美术类2902项、传统技艺类14858项、民间信仰类9646项、传统医药类6745项等。

  浩如烟海的普查数据,为进一步发掘整理我省各级非遗项目奠定了基础。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自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综合试点省以来,我省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但创造了非遗普查的“浙江模式”和连续4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数排名全国第一的“浙江现象”,而且创新性地在全国非遗保护传承中开拓了“浙江经验”。

  在过去的5年里,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被纳入了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省文化行政部门研究制定专项的五年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指导和推动全省非遗事业健康发展。2016年10月,省文化厅印发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围绕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模范区的目标,构建全省非遗保护事业五大格局,实施保护发展八大行动,完善机制保障五大体系,实现浙江非遗保护事业再出发,推进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两项“八个一”

  提高保护效率

  海宁皮影戏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当地就制定了皮影艺术保护五年计划,要求有一套完整的皮影文字史料,有一套完整的皮影剧本、曲谱和曲牌资料,有一套完整的音像图片资料,有一套完整的道具、乐器、头饰、服装等实物,有一本关于海宁皮影艺术研究的论文集,有一本反映皮影人物、动物、造型、场景的专题图集,拍摄刻制一套皮影戏VCD光碟,培养一支皮影艺术后备队伍。

  这是浙江对人类非遗项目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的最早实践。现在的“八个一”保护措施则被总结成“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档案、一册普及读本、一项配套政策”,依照“一项一策,分类保护”的原则,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

  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对其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之一。全省各地在每年春节前的“服务传承人月”期间,对传承人也组织了“八个一”保护措施,即“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发放一笔政府补贴、召开一次座谈会、安排一次健康体检、举办一次展示活动、开展一次传习活动、制订一项传习活动计划、组织一次宣传报道”等,营造全社会尊重、服务传承人的良好氛围,使优秀非遗项目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加大资金投入

  保护形式多样

  过去5年,我省对于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目前,这笔资金已从最初的每年5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万元。

  浙江作为传统戏剧大省,省级以上非遗传统戏剧项目有58项,其中国家级以上24项,但许多处于濒危状态。2013年以来,我省对传统戏剧开展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并在2015年制定实施了《浙江省传统戏剧振兴计划》。不少民营剧团在表演之余,还承担着传统戏剧传承的重任,省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民营剧团。在组织“送戏下乡”的政府采购中,省里规定民营剧团演出场次应占总场次的三分之一以上,帮助民营剧团增加演出份额。从2012年起,省文化厅还每两年举办一次民营剧团展演,既为剧团搭建起良好的展示平台,同时也扩大了传统戏剧的传承力量。今年10月,全省将对前期传统戏剧的保护成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传统曲艺类非遗项目的振兴行动。

  除了资金上的投入外,在“互联网+”时代,我省对于非遗数据库的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过去5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平台建设工程启动,数据库平台迄今已采录200余万条数据。

  我省还对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2013年和2017年,我省先后评选命名120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培育一批非遗主题(实验)小镇,推动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对非遗的促进作用。对地域相对集聚的项目,我省则采用整体性保护方式。目前,全省已有10个省级非遗生态保护实验区,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区还被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我省还公布33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3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20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87个省非遗旅游景区景点、50个省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8所高校非遗研究基地,使非遗传承保护的形式和地点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