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2006年,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取得实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省质监局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引领我省治理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的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坚定不移地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走出了一条有浙江特色的标准化发展道路。
始终把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坚持从战略的高度谋划和推进标准化工作,努力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地位,把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作为落实“八八战略”的重要战略举措。推动标准化融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资源、“法治浙江”建设、“平安浙江”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深度融合,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始终把标准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标准与战略、规划、政策共同作为现代政府治理的核心要素,把标准化理念和方法融入政府治理活动,使标准供给成为制度供给的重要支撑,推动政府治理迈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全方位构建政府治理标准体系,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量、社会治理有标可依”的标准化格局,不断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和社会创造潜能。
始终把“标准化+”作为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路径。牢固树立“标准化+”意识,哪里有标准化迫切需求,就主动跟进到哪里,紧贴“拆治归”转型升级组合拳,积极开展“标准化+”行动,发挥“标准化+”效应。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深化,努力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生态环境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率先突破,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任务、新需求,不断拓展“标准化+”重点领域。
始终把标准化改革作为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引领与创新驱动,大力探索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的机制创新,推动地方标准化工作改革的落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既维护标准的公共属性,不断强化公共领域标准有效供给,也突出标准的市场属性,充分激发企业标准创新活力,努力在体系建设、供给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突破。
从战略层面来谋划打造适应新常态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均衡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充分发挥标准化对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政府治理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强化战略实施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标准强省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意见,把标准强省作为全省“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围绕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构建新型“浙江标准”体系,将“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作为省委转型升级的重要组合拳,标准化指标纳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
全力推动标准化工作改革。2016年,我省唯一承担了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体制机制、体系建设、供给能力、标准水平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浙江素材、浙江实践和浙江经验。省委、省政府把标准化工作改革列入全省重中之重改革项目,省委深改领导小组专题审议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积极构建“统一管理、分工负责”标准化管理体制。推动省政府成立涵盖43个部门的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全省11个设区市和77个县(市、区)政府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对标准化工作牵头、协调和监督职责。
打造“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印发《浙江省“标准化+”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标准化+”10个领域专项行动。建立“标准化+”工作督促落实的机制和路径,创建一批载体,打造一批试点,培育一批企业。
以标准化释放新旧动能转换的叠加效应,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标准元素融入创新体系,最大程度释放“标准化+”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催化效应,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推动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构建“浙江制造”标准体系。重点围绕“10+1”传统产业、8大万亿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着眼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制定发布“浙江制造”标准186项,57%的标准聚焦于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产业。积极引导G20杭州峰会指定产品、世界互联网大会展示产品生产企业参与“浙江制造”标准制定,放大峰会效应。引导“浙江制造”品牌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执行的“浙江制造”标准,鼓励更多的企业实施“浙江制造”标准。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10+1”传统产业标准提升工程,逐个行业开展与国外先进标准对标工作,找准标准水平差距,制定标准提档路线图。在121个块状产业制定并推广221个团体标准,采标企业达5.4万家,带动技改项目近3000项、技改资金投入近120亿元。
建立科技创新与标准创新互融互促机制。设立“标准创新贡献奖”,实施先进标准事后补助机制,引导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转化为标准。全力建设国际、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施技术标准研究创新基地行动计划,加快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
引领新经济业态发展。率先在全国开展电商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实施一批电商交易和监管标准,建立“标准+大数据”模式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助推我省电商产业规模全国领先。探索制定特色小镇建设、运行和评价标准,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推动特色小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联动。
以标准化践行“两山”理论,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
探索标准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健全治水治气、治城治乡、治土治山标准体系,完善产业准入能耗、物耗、水耗等标准,强化标准化对转型升级组合拳的支撑。
强化标准对环境资源的“硬约束”。严格制定能耗限额、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生态环保地方标准63项,其中强制性标准47项,形成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治理的准入“门槛”,规范了80%以上工业用能总量和60%以上社会用能总量,为新动能发展释放更多资源和空间。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农村新能源、土壤修复治理等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2.2%。积极推进农业“两区”标准化建设,创建国家级示范区127个,创建省级示范区1074个,带动274万户农户增收129亿元。
以标准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在湖州市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标准化行动,结合空间布局、城乡发展及融合、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和机制建设等7大领域,打造全国首个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着眼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大力推动美丽系列标准体系建设。如安吉县2014年发布《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省级标准,并上升为国家标准,确保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方法,被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典型案例向164个国家推广。
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城乡、区域标准,促进公共服务、公共资源均衡化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长效机制。5年来,在教育、社保、医疗等16个重要领域构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清单,有效缓解资源配置、服务供给、公众享受等不均问题。目前,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地方标准212项,制定标准数量近3年年均增长23.8%。今年,省政府确定“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省长课题,制定政策意见,打造浙江基本公共服务2020标准,为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农村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标准化试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布局等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
以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加快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标准清单制度。围绕发展短板、民生短板和制度供给短板,探索编制资源要素配置、淘汰落后产能、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依法行政等重要领域标准清单,推动各个省级部门对标准、找差距、补短板,以标准供给支撑制度供给。
推动简政放权。利用标准化的工作方法,梳理地方政府职责权限,实施权力清单,促进政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省级部门通过定标、对标,行政权力和实际执行的行政许可事项明显减少,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省级部门全部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开展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标准制定,健全“四单一网”标准体系,制定《行政审批服务项目编码规范》。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炼社会治理已有经验,用标准化手段规范社会管理全过程。如诸暨市枫桥镇围绕“矛盾化解、公共安全、依法监管、公共服务、民主自治”等5个方面制定实施22项标准,提炼形成“枫桥标准”,基层矛盾化解能力进一步提升。
以标准化为互联互通的桥梁,推动产品、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标准的跟踪研究,积极推动与主要贸易国标准化合作,探索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和标准互认的路径。围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义新欧”班列开通,立足舟山江海联运战略试点,主动接轨国际标准,促进国际投资贸易便利化。
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机制。建设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服务平台,每年发布预警信息10万余条,累计参与300余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应对评议,86条评议意见被采纳,避免全省直接出口损失逾百亿美元。
提升跨境电商标准化水平。开展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标准化试点,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标准国际化建设,加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全流程标准化监管。加快研制追溯标准,规范电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保护全球消费者利益。
开展国际区域性标准化研究。获批建设“金砖国家标准化研究中心”,加强标准化立法与规划研究,开展市场准入标准研究和大宗贸易产品标准比对研究。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强化国际标准组织战略合作,推动浙江标准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