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 发力供给侧 ——看浙江如何推进转型升级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6-12-27 浏览量:15

面对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和自身“成长的烦恼”,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率先实现现代化,是浙江发展到今天的历史性考题。

近几年来,针对制约浙江发展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浙江打出了一套以治水为突破口,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四换三名”、“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七大万亿产业培育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

这套组合拳坚持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要求推进转型升级,每一招每一拳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招。近年来,浙江经济的活力就在于,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地打好这套组合拳。站在浙江当前所处的历史新方位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创新招式招法,继续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

“拆治归”打通转型脉络

当前的浙江经济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供给结构新与旧、供给水平高与低相互胶着,要素配置扭曲……面对这样一种“拧巴”的发展状态,怎么打通经济转型升级的任督二脉?

“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是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最核心的招式。这三个核心招式,本质上是在浙江这一省域范围内,根据自身实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打出的“先手拳”。对症下药,意在理顺浙江经济转型的脉络——“拆”和“治”通过空间资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集中整治消化低端过剩产能,“浙商回归”则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引领中高端产业回归发展。

今年以来,我省结合“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11家、整治提升“脏乱差”“低小散”企业(作坊)1.59万家,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面淘汰“低小散”落后产能,一面扶持有创新活力的小微企业。全省各地各部门优化服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近年来,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浙江所有市县全部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设小微企业18.7万家。

对江河之水制定标杆尺度,对违法建筑零容忍。所有产业和企业都必须遵循标准和规则,别无他选。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7%,降幅比上半年提高1.5个百分点,38个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通过“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我省浙商回归项目势头强劲,回归项目的质量也不断提升。据省发改委统计,今年前10个月浙商回归省外到位资金累计3099.31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1.16%,同比增长19.37%,已经超过去年省外到位资金的总量。

新常态下,这是一个焕然一新的发展逻辑——“三改一拆”盘活了稀缺的土地资源,为新兴产业提供了空间;“五水共治”缓解了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倒逼“低小散”企业转型升级;“浙商回归”引领新兴产业回归,以新产业拉动潜在的新需求。

联动发展融合新旧产业

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

我省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四换三名”,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是浙江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正为浙江实体经济注入升级新动力,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动能。

正泰电器实施了“基于物联网与能效管理的用户端电器设备数字化车间的研制与应用”项目,将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4%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以上。

以智能化为突破,一种“新制造”模式在我省许多地方已现雏形。通过互联网实现融合创新,制造企业的内外部组织正从有界趋向无界、从有形走向无形、从垂直变为扁平。

推动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重点突破、率先发展,已是浙江在新一轮经济竞赛中再度引领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其中,尤以信息经济最引人瞩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浙江全社会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27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1%。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最前沿信息经济,正与各行各业加速渗透融合:利用“互联网+时尚”,平湖箱包企业组团上网,拓展箱包线上线下交易渠道;利用“互联网+健康”,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在造福千家万户的同时,孕育出巨大的商机……

这些新动能正在因其成长性高、辐射面大、带动力强的特点与优势,既在当前稳增长与促升级方面发挥突出作用,也日益成为浙江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希望所在。

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拳拳管用,让全省的经济结构脱胎换骨。今年前三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在8%以上。

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还打出了“小镇牌”。特色小镇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在这里,供给约束正在消融: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

特色小镇的良好生态不仅使内在的发展动力得以充分释放,对外在的高端要素资源也形成强大的吸附力,供给要素水平和有效利用率大幅提升。今年前三季度,130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对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1101.1亿元。

绿色发展呼应民生福祉

入冬以来,一场大范围雾霾笼罩中国。明天是“雾霾灰”还是“天空蓝”?PM2.5的数值时时牵动着人们的目光。这些年,人们对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盯着经济数据的涨落,忽视民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多少,就会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发展也终将难以持续。

只有绿色发展,才是永续发展。我省打出的这套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以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是提高可持续发展力与获得感的决胜未来之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所共知的是,“五水共治”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这项改革之举从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出发,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因而获得了广泛支持。

有民本温度,就有改革力度。至今年11月底,全省221个省控断面Ⅲ类水以上占76.9%,比2013年提高13.1%;劣Ⅴ类水断面占2.7%,比2013年减少了9.5%;全省垃圾河、黑臭河已基本消除。

浙江的治水已经走向长效化、制度化。就在最近,河长制走向全国。12月13日,水利部、环保部等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召开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视频会议。浙江等地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向全国介绍河长制经验。

随着持续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一系列组合拳,浙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省环保厅近日公布2016年度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全省平均得分较去年上升10.5%,且连续5年逐年上升。

在治水拆违的基础上,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大幕已经拉开。浙江瞄准小城镇这块环境短板,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践行“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浙江人民尝到了甜头。在“两山论”的发源地安吉,过去的12年中,当地财政总收入由7亿元增加到55.68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超过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402元增加到23610元,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转变为高出1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