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如何打造民营经济标杆省?浙商榜单看短板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01 浏览量:13

  日前,2016浙商全国500强新鲜出炉。对于浙商而言,包括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财富500强等,不同榜单上都能看到浙商的身影。

  榜单的细微变化,总能读出浙商发展中的长板与短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每一个榜单都能折射出浙商转型升级的发展轨迹,也清晰反映了当前浙商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瓶颈。

  只有自我提标、补足短板,浙商才能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的“领跑者”,浙江继续要做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模范生”、建成民营经济发展的“标杆省”,浙商无疑需要发挥更大作用。

                                                    

  危机——追兵渐近

  在2016浙商全国500强榜单中,尽管大多数是省内企业,省外浙商的占比相对较少,但从这个以全国浙商群体为评选对象的榜单,可以看到全国浙商的基本情况。当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大,从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浙商,又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浙商上榜数量虽已经多年居于第一位,但上榜的企业数量却在减少。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每年的入围数量是一样的,必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浙商数量减少了,意味着其他省份的数量增加了。我们从前些年的超过200家上榜企业,降到2015年的138家,浙商群体要有危机感。”

  在“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并没有见到我省知名民企万向集团、阿里巴巴集团、绿城集团、横店集团等,这些都有资格进入榜单的企业为何没有出现?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这个榜单是根据企业自愿申报的原则进行的,如果企业没有申报就不会出现在榜单中。采访中,部分浙商表示,也正是因为自愿申报,广东、江苏、山东等民营经济大省也有大佬级企业没有申报,“我们的危机感就更强了”。

  追兵渐近,很多浙商对此深有体会。“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靠什么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绍兴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徐先生,一直以家乡的纺织产业和市场为荣。不久前他到苏南考察了几家同行企业,原本是去谈合作的,但回来后他却没了心情:别人的水平比自己高,合作谈判肯定不占优势。“我们也在不断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水平,但是我现在思考的是视野能不能再开拓一些,从全产业链来考虑自己的定位。”像徐先生这样中等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比较容易受到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事业初成,最担心的就是在竞争中被淘汰。

  进入经济新常态,不少浙商都有“转型焦虑”,这种焦虑很多也来自于危机感——对产业的危机感、对业态的危机感、对模式的危机感。转型升级、动能转换,这个过程中对于浙商个体而言也许会有不确定性,危机感的背后是对产业的不自信。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早些年就对浙商的危机感有过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在竞争的生态系统里,有对手并不可怕。“没有狮子,羚羊也活不好。”

  “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这么多年,有很多优势,但是浙商一定要学会抛弃自己身上的优越感,这样才会放下身段继续奋斗;浙商这些年也有不少危机感,但光有危机感还不行,要当成危机来处理才会更加紧迫地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动能转换。”杭州一家智库机构负责人杭紫认为,追兵渐近,肯定不能逃,就地战斗才是应该做的,“只有增强自己的战斗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差距——补足短板

  浙江中小微企业占据九成以上,一遇阳光就发芽的浙商,固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却也无法回避“小舢板难以抵御大风大浪”的尴尬,浙商中缺少“巨人型”企业一直是短板。

  与“巨人型”企业相比,中小微企业往往势单力薄,获取资源的能力弱、信息缺、机会少,导致产业层次不高、转型升级不快、粗放经营问题凸显,而且在人才引进、品牌创建以及融资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在2016浙商全国500强榜单中,入围的门槛是上一年营收7.2亿元,这并不是一个太高的门槛。从榜单的企业“量级”分布看,营收7.2亿元至30亿元的企业为228家,占比高达45.6%;营收超千亿的企业仅5家,仅占1%。对比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有8家企业的营收超过2000亿元。

  浙江民企虽然总体上数量多,但真正的超大规模企业却不多。从进入历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的浙商来看,能够进入前十名的基本都只有一两家,落后于邻省江苏。如2015年的中国民营企业榜单中,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苏宁控股集团位列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三名;吉利控股集团在2015年的这份榜单中列第十名,是参评浙商中的首位。

  “和民营经济同样发达的广东、江苏等省份相比较,我们还是发现了不少差距,要找准短板、补足短板。”杨轶清说。

  一位从事家电生产的浙商考察了广东和江苏之后,决定引入德国生产线。“再不追赶就来不及了,等我们发现落后再想着起跑就来不及了。”他告诉记者,自己在临近上海的地方建起了新厂房,希望通过提升制造水平、供给水平来抢占国际国内市场,目标是达到并最终超过德国和日本同行的产品标准。在这位浙商看来,不仅要找到与广东、江苏等地的差距,还要找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样才会有更高的奋斗目标。

  每一份榜单,浙商都应该从中看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曾对记者表示,各类榜单中的浙商要明白,和世界500强相比,这些企业更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遥望那些世界500强企业,浙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短板在哪里,方向就在哪里。我省民营企业一直以来都不乏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突破创新的案例。如何努力再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回答好这个问题,也需要从短板出发、以问题为导向。

  记者采访了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他们认为,在新常态下浙商要找准短板,加快推进民营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切实转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轨道,要以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为抓手,大力推进民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此外专家也建议,浙商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交流乃至参与海外市场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努力实现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跨越——自我提标

  “要么成为领袖,要么被淹没。”这是不久前一次论坛上,“云经济之父”乔·韦曼对浙商的告诫。浙商发展到今天,要想再一次实现跨越,难度已非当年的跨越可比,就像已经是90多分的高材生想要冲击满分那样艰难。

  浙商曾经“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尽千辛万苦”,“四千精神”体现的是浙商的从商模式,是物资匮乏年代以销售为主导时期的“推销员”精神。后来又提出“新四千精神”——千方百计提炼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从产销两端给浙商提出了发展思路。

  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浙商又该如何发展?答案是——找对方向,自我提标!

  在2016浙商全国500强榜单中,记者留意到,海康威视、众泰等企业表现抢眼,特别是在净利润方面的快速增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处处长潘毅刚认为,这与我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吻合,表明七大万亿产业的相关企业利润在复苏,资产负债表在优化,也印证了发展七大万亿产业符合当前我省实际。

  在杭州梦想小镇,“海归”王孟秋的无人机项目进展顺利。在去年11月的杭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上,他凭借“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控制整合技术”项目获得总冠军,他的创业公司随后也在杭州落户。在4月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他带来的无人机产品“Hover Camera”一亮相,就吸引了很多粉丝。

  作为新生代的创业者们,他们瞄准的是云计算、大数据等全球前沿的技术领域。杭州暾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勇杰每年要看几百个项目,他说最终他们投资的项目往往集中在信息经济、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各类投资机构看好的,大都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方向,而浙商在这些领域也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全球企业同台竞争的当下,与国际上先进技术仍有一定的差距。

  《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云计算、高端软件、核心电子器件、海量数据处理、智能感知与交互、宽带网络设备、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3D打印和量子通信等关键技术研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

  《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也对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通信网络与智能终端、专用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软件等都被一一列上,这些恰恰是浙商发展充满机遇的行业和领域。

  要实现新跨越,方向已经明确,浙商必须要自我加压,提高标杆,才能更上一层楼。

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