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热点

加快形成产业“绿链”!浦东发布首张“碳流量表”

来源: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 发布时间:2024-04-26 浏览量:21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唯一认证的官方公众号,在这里,您可以得到最权威、最全面、最及时的上海自贸区各类信息,添加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型工业化之所以“新”,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底色必须“绿”。4月24日召开的上海气候周2024浦东论坛上,上海浦东新区绿碳碳中和研究所(绿碳所)发布了《中小企业碳台账评价体系-碳流量表编制与应用》研制报告和一套信息系统,并启动了中小企业双碳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减少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加快形成产业“绿链”。

浦东推出首张“碳流量表”

使算碳变得低成本、可操作


“我们找到一个等式。即碳排放总量-绿色投入总量=碳中和总量,这也是碳流量表的核心之一。”上海浦东新区绿碳碳中和研究所理事长金建海现场详细介绍了最新发布的首张碳流量表,并提出了碳台账赋能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的新思路。通过碳台账综合评价系统,有助于企业实现碳排放盘查、自我画像和绿色信用等赋能,从而提升企业的碳资产管理能力和碳排放运营效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紧迫议题。在此大背景下,各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民间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绿色低碳创新的路径。


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即便有低碳转型的意识,也可能不知从何做起。在算碳上,碳核算和认证的专业性强、门槛高。企业面临核算标准复杂、边界不清晰、排放类别多样、数据获取难等问题,还需付出时间、人力等成本。而此次浦东率先推出的《中小企业碳台账评价体系-碳流量表编制与应用》研制报告和一套信息系统则全部开放,免费供企业使用。


“碳流量表实际上是一个工具。我们编制了绿色综合评价系统,企业只要能够填报基础的碳排放数据,就能生成这一张碳流量表。碳流量表用财务的视野反映出中小企业碳排放情况。”金建海说,“这样一方面会大幅度降低企业探索节能减碳的路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出下一年的绿色投入,实现更高效的减碳目标,更早成为绿色企业。”


对于企业而言,有了这张“碳流量表”,不但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更拥有了“闯世界”的“新法宝”。


上海通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营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也是多家知名品牌汽车厂商的供应商。该公司安全质量总监李蓉介绍,公司位于浦东康桥地区,近年来一直提倡绿色制造,将清洁生产等举措引入了生产环节,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按照行业惯例合格率一般是80%多,自从引入了清洁生产,我们工厂的合格率达到了96%。”


在李蓉看来,浦东推出的首张“碳流量表”对企业来说,量化后的碳计算更方便操作了。“根据这个表可以计算我们的碳排量,在生产线上引进的新工艺还能实现测算,让我们提前优化。没有这张表前我们是没有目标更没有方向的。”目前,通领汽车科技还在北美、墨西哥等国家加快布局海外生产基地。李蓉表示,海外市场对新工厂绿色标准非常看重,有了这些绿色减碳工具,将更有利于企业打开国际市场。


中小企业双碳服务体系启动

浦东加速培育绿色低碳相关产业


作为上海气候周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浦东论坛主题为“绿动浦东、碳索未来”,围绕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与ESG建设等展开系列的探讨和对话。


近年来,浦东新区全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创新生态活跃、产业门类丰富的全链条优势,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方向,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持之以恒地探索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加快催生绿色低碳领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全力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取得了丰硕成果。

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晓亮介绍,去年以来,浦东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3家,上海市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18家,零碳创建标杆单位6家,零碳创建单位3家,康桥工业园区、合庆工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方案通过市级评审。


活动现场,探尔科技、千沨新能源、东方环境、火山石环境、浦东星链数字产业研究院等,共同启动了中小企业双碳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包括:碳关税服务、碳足迹服务、碳信用服务、ESG服务、碳资产服务等相关内容,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碳关税政策、优化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减少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德国产业中心、绿碳所、环交所等机构共同发起了零碳社区倡议行动。该行动旨在遵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指导,以园区社区为单位,发展绿色能源,推广绿色设计,创新低碳技术,倡导绿色生活,通过对园区社区在零碳设计、建造改造、运营和数字化零碳管理,实现区域内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最小社区单位。


浦东新区科经委表示,将大力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培育绿色低碳相关产业。展望未来,浦东将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搭建绿色低碳公共服务新平台,做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持续支持前沿创新,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孵化载体布局;支持前沿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超前孵化载体建设;推动绿色低碳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产业融合,鼓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从新能源、原材料、供应链到再生循环利用的全链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