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来过深圳的人,都对城市天空湛蓝、空气清新、一年四季花红草绿的景象留下深刻印象,“深圳蓝”“深圳绿”已日益成为深圳的显著标志。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圳近年来开展的“近零碳”建设探索。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碳达峰试点城市以及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试点城市,深圳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出了一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新路径。2023年,深圳新增32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加上此前公布的56个近零碳排放区,目前,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总数达到88个。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在今天聚焦深圳“近零碳”的建设探索,尤显珍贵。
▲深圳北站近零碳建筑试点-西广场太阳花。
深圳福田供电局:老旧建筑添“新绿”
六楼屋顶花园绿草如茵,上方的透光薄膜光伏组件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核心办公区,主被动式节能技术与楼宇智能监控自动根据人流量、气温、光照调节用电设备,用能管理更常态化、精细化;一楼停车场,双向充电桩、超充桩依次排开,“车网互动”标牌格外引人注目……
上述“赛博(电脑仿生、人工智能,编者注)”场景发生在南方电网深圳福田供电局(简称“深圳福田供电局”)这栋近四十年的“老建筑”中。今年3月,南方电网首个集“光储直柔”、数字孪生技术于一体的近零碳示范区试点项目在此投产。“光储直柔”、车网互动、超充、碳排放监测管理等技术应用,让老楼添新绿,年可节约42万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9吨,相当于植树1万棵。
“开源、节流、互动,是这栋老建筑近零碳改造的三个关键词。”深圳福田供电局配网资产部副主管彭毅向记者介绍道。
跟随他的步伐,记者来到六楼屋顶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拱形透光薄膜光伏组件,在一旁还分散着若干块光伏组件。“这是我们‘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开源’的一部分”,彭毅介绍说。光伏自发自用,余电自动存储,在“孤岛”的情况下,为重要负荷提供应急或后备电源,“直流电替代交流电,光储充和空调等直流设备运行效率更高;自组网技术让多个电源设备和分布式储能装置无主从并联,直流电压更稳定。这是该配电系统的两大创新点。”通过光储直柔技术,可以直接降低近10%的建筑碳排放。
▲南方电网深圳福田供电局大楼实现近零碳改造。 黄志伟/图
除了显眼的光伏组件,办公区内也暗藏玄机。高性能外窗减少热量流失,高能效空调系统降低制冷制热能耗,智慧照明控制系统实现日光感应、人员感应、分区控制和定时控制……主被动式节能系统让低碳办公更加润物细无声。
更厉害的节能减碳能手,是深圳福田供电局采用的智慧碳排放管理平台。“通过楼宇智能监控与电网柔性互动,可降低37.2%的建筑碳排放。”彭毅向记者解释道,楼宇智能监控可分楼层、分区域精准监测这栋建筑面积超4千平方米的楼宇用能情况,并进行智能联动控制,优化设备运行控制策略,提高能源系统运行效率。不但如此,智慧碳排放管理平台还对接虚拟电厂、双碳大脑平台实现建筑与电网柔性互动。“根据需求响应要求主动调节建筑用能设备和电动车运行控制模式,实现削峰填谷。”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虚拟电厂管理平台汇集海量虚拟电厂分布式资源,有效破解了新能源具有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的“三性”难题。截至目前,深圳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已接入虚拟电厂运营商45家,涵盖了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建筑楼宇空调等9种资源类型,接入容量规模超过265万千瓦,可调节能力超过56万千瓦,基本形成国内数据采集密度最高、接入负荷类型最全、直控资源最多、应用场景最丰富的虚拟电厂管理平台。
在深圳正加快建设“超充之城”的背景下,深圳福田供电局一楼停车场还开展车网互动技术应用示范,通过新能源汽车有序、柔性充放电,降低峰时负荷60千瓦。“我们希望,将深圳福田供电局可以为打造低成本、可复制、可推广的近零碳示范样本提供一条冬暖夏热地区既有老旧生产办公建筑近零碳改造的技术路径。”谈到未来,彭毅充满期待。
深圳北站:一朵盛放的“光伏太阳花”
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要完善碳排放控制政策,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加快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
交通运输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如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使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更可持续,各地正在积极尝试。
位于龙华区的深圳北站,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深圳打造国家铁路枢纽城市的重要抓手,深圳北站是“三主四辅”客运站布局中的重要站点。2023年9月,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项目正式并网投产。该项目是深圳市第一批近零碳试点项目,标志着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建筑近零碳项目进一步取得阶段性成果。
项目通过光伏建设、照明改造、空调设施改造达到降碳40%的目标,同时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8%,并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此次光伏绿色能源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南方电网深圳龙华供电局(简称“深圳龙华供电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龙华供电局为项目提供了光伏项目建设、规划设计、运维、并网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光伏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达到3217.8kWp,可实现年发电297.2万度,二氧化碳减排1340.99吨/年,硫化物减排89.16吨/年。
为更好服务深圳北站近零碳改造,实现传统交通枢纽行业绿色清洁发展,深圳龙华供电局成立项目小组,定制差异化节能降碳减排方案,助力深圳北站“双碳”工作取得新进展。“我们在制定分布式光伏并网方案时,对建筑屋顶承重情况、屋顶框架结构进行了全方面分析研判。”深圳龙华供电局有关负责人说,项目克服计量安装点多面广、并网点多且路径复杂等因素,多次优化了接入系统方案,在光伏并网方面开辟绿色服务通道,简化并网申请、接入系统设计、并网验收等流程。同时,深圳北站根据自身的用电用能特点,对照明、空调、电梯、应急等用电区域分别安装控制系统进行用电节能管理,最大幅度降低建筑、照明、电器设备能源的需求,在运行过程中全电气化,使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项目选取配套建筑A1、B1b、C1和D1屋面及东西广场廊道进行光伏建设。各栋建筑屋面四周铝材造型区域采用发电效率22.26%的单晶硅组件进行铺设,上人屋面中间区域采用新建有效建筑高度不超过2.8m的钢架结构,钢架结构屋面采用轻质的发电效率10.9%的透光碲化镉组件和发电效率13.5%的不透光碲化镉组件,既保证屋面空间不被过度占用,又保证了屋面的采光。同时,项目采用不透光碲化镉组件对北站东西广场廊道顶面钢化玻璃进行了替换翻新,在保证原有遮雨遮阳功能的情况下增加了光伏敷设面积。
今年“五一”期间,深圳北站上榜“滴滴出行”发布的十大热门火车站榜单。来往深圳北站东、西广场的旅客,想必都看过一朵造型独特的“光伏太阳花”。其实,这是一个可移动、可调节的光伏储能系统,可以追踪太阳移动轨迹自动调节方向,将发电效率提升至40%。
据了解,深圳北站定期摸排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节能水平,开展能耗监测分析,滚动更新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使得节能降碳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深圳“近零碳”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示范引领、分类推进、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深圳正加快推进“近零碳”城市建设。目前,深圳市已先后确定三批共88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包括区域类5个、园区类14个、社区类5个、校园类16个、建筑类32个、企业类16个。试点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880万平方米,覆盖全市11个区47个街道。“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北站国际商务区等12个重点片区中均有试点项目,以点带面形成了全社会减碳格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二级调研员曾庆郁表示。
在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选择上,项目的综合性与差异性被着重考量。近零碳试点项目在建设过程涉及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碳汇等众多领域,同时牵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众等多类主体,综合性极强。不同类型的试点项目在推进近零碳排放的难度、实施重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如区域类项目因主体众多,推进复杂度往往高于其他类型,其近零碳建设也往往重点关注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的协同推进,园区类项目则重点关注生产减排与碳披露。
“为兼顾综合性和差异性,我们设计了具有核心指标和一般指标两类指标的近零碳排放区评估指标体系。”曾庆郁解释说,核心指标是试点项目一定要达到的硬性指标,包含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等;一般指标则是可根据各试点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弹性指标,包含了对于试点项目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碳汇等多领域的绿色低碳要求。“如此一来,可以最终综合选取低碳基础好、减排潜力大、示范意义强的项目纳入试点,开展建设。”
除了全力推进“近零碳”排放区试点,深圳还多措并举,持续在更多、更广领域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福田区委大院近零碳建筑试点-光储充柔停车场顶部俯瞰图。
▲大梅沙近零碳社区试点-近零碳循环科普馆外景图。
▲罗湖怡景幼儿园近零碳校园试点-屋顶光伏图。
▲设计大厦近零碳建筑试点-公园夜景图。
▲深圳市冠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近零碳企业试点航拍图。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发展。作为全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开市的地方碳市场,深圳碳市场已走过了充满活力的十年,绿色发展成果斐然:配额流转率连续多年居全国碳交易试点首位,现有重点排放单位737家,市场各类交易品种累计成交量1亿吨、成交额23亿元。除此之外,深圳正在探索发展“外向型”碳市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签署合作备忘录,积极打造深港碳市场合作新模式,携手助力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金融再上新台阶。2023年,深圳绿色信贷余额超人民币9100亿元;着力发展碳金融,开展跨境碳资产回购和碳资产证券化项目,碳资产质押融资规模达2.98亿元人民币。
高标准碳普惠体系稳步建设。应用场景多元化,已建立低碳公共出行、居民低碳用电、共享单车等碳普惠方法学,碳普惠应用程序参与用户已达600万,签发首批深圳碳普惠核证减排量5万余吨,实现碳普惠和碳交易机制初步打通,并探索开展了广东省首个碳普惠生态环境损害替代性修复案例,碳普惠对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气候投融资改革持续推进。福田区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发布两批气候投融资项目196个,融资需求411亿元,预计减排二氧化碳591万吨。气候投融资改革两次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推广。
完善的顶层设计,也展示了深圳低碳发展的决心。2022年,《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明晰了“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整体工作路径。“深圳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也正在持续构建”,曾庆郁表示。
而一系列“实施方案”,成为深圳“近零碳”城市建设的一台台发动机。《深圳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有效推动了全市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领域的积极探索;《深圳市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碳交易促进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市场机制作用;《深圳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率先构建起了“2+N+3”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体系……在它们的指引下,深圳的“近零碳”城市建设正拾级而上。
不断向“双碳”目标迈进,深圳步履不停。根据《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深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2020年下降14.5%;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在全国、全省先行示范,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这是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态图景。一座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将因此呈现更多的诗意。将时间拉长一点来看,“近零碳”城市建设会进一步凝聚这样的共识:生态美是一种民生福祉,也是面向未来的重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