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
碳排放0.05CO_2/㎡,碳补偿0.08kgCO_2/㎡,碳平衡-0.03kgCO_2/㎡。9月26日下午2时许,走进嘉善县西塘镇竹小汇双碳聚落展示中心,实时碳平衡数据显示为负值,这也意味着没有碳排放产生,减碳效益明显。
竹小汇——全国首个零碳聚落,由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磊教授带领团队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并于2022年9月正式运行。这个原本的“废弃村落”通过引入生态科研机构,进行有机改造,全域实行农田降碳、建筑零碳、生态固碳,不断探索中国“零碳样板”。如今,竹小汇已经运行两年多,平均每年提供碳补偿21万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一年种了2300棵树,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竹小汇零碳模式”。
【新中国“往事”】
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何完成这个目标?“零碳”成为关键词。
“零碳”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直至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简单来说,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了多少碳,要尽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在其他方面减少排放,实现相对“零碳”。
由此可见,实现“零碳”,需要对现行社会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这是一条意义深远的新路,没有现成的样板可参考,一路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嘉善西塘祥符荡作为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之一,也开启了对国家双碳战略的落地探索。
“我们希望能打造一个样板,为中国低碳园区、社区,乃至城区打个样。”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示范区嘉善片区负责人崔梦晓说。
经过一连串的实地走访,祥符荡畔的一个废弃小村落进入了团队的视野。崔梦晓表示:“村落虽然废旧,但保存得很好,既有农田、农房等生产、生活空间,还有河水环绕的生态空间,非常符合我们进行综合双碳试验的需求。”
于是,一个“废弃村落”摇身一变,成了全国首个真正的“零碳聚落”。
竹小汇的“零碳”从生产开始。初秋时节,走进竹小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灿灿的稻田。
农业实际上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源。全国碳排放中,23%的甲烷和67%的氧化亚氮来自农业,化肥的施用、动物胃肠道的甲烷生成发酵、养殖粪污的处理以及水稻种植等都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
然而,在竹小汇,科学家用科技改造农田,约400亩农田实现了精准灌排。在不减产的前提下,农田较传统模式减少灌溉用水50%,减少肥料使用15%,减少燃油消耗10%,减少劳动力投入15%,亩均碳排放当量减少20%以上。同时,通过植物及微生物进行多级自然净化,稻田退水氮磷含量消减30%至40%,减少水体面源污染。农民种田不再“看天气、凭经验”,而是动动手指头“智慧种田”。
竹小汇的“零碳”也遍布生活各个角落。比如用电,324片光伏瓦、126片光伏板向阳静卧,3座风车叶片迎风转动。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示范区嘉善片区建筑总工张超介绍,竹小汇零碳科创聚落每年建筑总耗电可达118万千瓦时,而建筑屋顶光伏发电量每年达120万千瓦时,村落能源实现自给自足。此外,村落内电动汽车总耗电每年约10万千瓦时,而风力发电加上屋顶之外的光伏设备发电量每年约10万千瓦时,用电和发电完全平衡。比如“冬暖夏凉”,地源热泵系统深达地底120米,通过地热能来实现“冷暖双供”,不仅舒适清洁,而且节能20%以上。再比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100%处理后回用,厨余垃圾等通过生物降解100%本地处理,其他生活垃圾100%分类收集处理、回用,整体保障废物不出聚落。即使是在建设过程中,废旧砖瓦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碳足迹可追踪的建筑材料也做到了“无废”。
“未来这里,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多能互补,实现碳平衡。”张超表示。
竹小汇的“零碳”还在于多样性生态环境。走进竹小汇的生态岛,这里层林尽染,河水潺潺,白鹭时不时与你擦肩而过,夏夜还有萤火虫为你打灯。“一方面通过零碳技术,减少污染和排放,促进环境优化和生活多样性,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好的固碳方式。”张超介绍。
从生产、生活到生态,竹小汇的双碳探索之路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如今,除了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还有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中国环科院、浙江大学、中交疏浚集团、嘉善爱德曼氢能等10多个科研团队相继入驻,在竹小汇形成了零碳科创聚落,不断进行低碳理论、方法与实践探索。未来,竹小汇将从嘉善走向长三角,从单个聚落向园区再到城区拓展,一步步探索普适性强、经济实用、可复制推广的双碳模式。
【新时代“回望”】
碳达峰碳中和,究竟离老百姓有多远?
互联网上有这么一组数据:一只中等体型的狗,每年碳排放量大约为4233千克;少搭乘一部电梯,可以减少0.228千克的碳排放量……这么看,是不是感觉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了呢?
再来看一组数据:截至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的50%;中国为全球提供了50%的风电设备、75%的光伏组件。这是国际碳中和进程中的“中国贡献”。
在嘉兴,嘉善建成的全国首个零碳聚落,更是给老百姓未来的“生态低碳”生活打了个样。
能源可以用清洁的,垃圾是可以“无废”的,一个“废弃村落”可以实现“零碳”,那么一个小区、一个小镇也可以实现“零碳”。相信随着“竹小汇零碳模式”在全国的复制和推广,“零碳未来”将更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