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打造新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焕新蝶变,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正加快调整,叠加新能源乘用车替代加速、LNG重卡比例快速增加、燃油发动机效率提升、工业用油需求下滑、出行习惯发生变化等因素,今年成品油消费开始回落。1至7月,成品油消费量同比下降0.9%,预计2024年全年消费量同比下降2.9%。这是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结果,也是炼化行业转型升级必须面对和应对的问题。
中国石油作为国内大型能源企业,正在加快转型步伐。一方面,我们遵循“五有、五化、五调整”原则,调整了一批低效炼油装置,布局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化工项目,减油增化、减油增特效果显著。另一方面,我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制定实施中国石油战略性新兴产业“7+3”发展规划,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但是,市场变化总比预判的快。我们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超煤电,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7.1亿千瓦;7月,我国乘用车零售销量中新能源车占比达到51.1%,首次超过燃油车;全国加油站总量自2022年首次下降之后,2023年再次减少约1.7%。这些数据提醒我们,炼化转型形势紧迫、刻不容缓。同时,随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石化下游产品需求。例如,化工新材料中的锂电池隔膜料消费量年均增速维持在20%以上,远高于大宗石化产品;茂金属聚乙烯需求年均增速也在10%以上,显著高于通用牌号的聚乙烯产品。面对产业变革和市场转变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把握新需求,以科技创新支撑石油消费结构转变。一方面,加快催化新材料设计合成、低能耗短流程石油烃高效分离等技术攻关,实现石油烃类分子定向转化,加快“油转化”“油转特”转型步伐,迭代升级炼油技术。另一方面,坚持“基础+高端”发展思路,加大功能性合成树脂、特种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特种纤维、高端碳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专用化学品等新产品全产业链推进力度,尽快形成高端产品技术及市场优势。
二是开辟新赛道,以前瞻性技术储备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紧跟国家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部署,前瞻性布局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健康等领域,重点实施一批科研攻关项目,全力打造一批标志性技术成果和产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未来产业带来的新机遇,借助“AI+”赋能,加快将发展模式从“产能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将产品创新从“实验驱动”向“计算驱动”和“数据驱动”转变,将研发模式从“试错法”向“理性设计”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数智动能。
三是构建新机制,以高转化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坚持市场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先进制造技术孵化机制,将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将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健全完善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应用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科技研发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生产销售、支持服务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充分调动高校和研究院所等力量,共同探索解决产业发展难题,驱动更多创新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集,提高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效率,分阶段分梯次开展先进技术培育孵化,因地制宜打造新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焕新蝶变,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