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暨2024年年会在京开幕。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行业盛会,与会人士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及“双碳”目标,深入探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
当前,全球处在新技术变革酝酿新一波突破的交替期,我国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的长期向好趋势未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分析,现阶段,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路径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而新型电力系统本质特征就是适应新能源特性。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陈国平指出,“十五五”能源电力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创新给电力系统规划带来挑战。他认为,“十五五”电力系统规划工作需要关注的电量平衡、电力平衡、交流电力系统结构变化、同步电网规模以及系统技术与装备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问题,新能源保障新增用电量需求、传统能源兜底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交流技术体系传承和创新尤为重要性。
“我国电力系统将成为新能源出力占比超50%的负荷超亿千瓦的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指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已进入“无人区”,在现有技术水平下面临系列挑战。电力系统的增长和构建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亟需重构新型电力系统的评价体系和自洽运行体系,需要重点关注规划技术、仿真技术、储能技术、构网型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电力气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标准化工作。
“当前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灵活调节电源的最优选择,应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重新调整煤电考核评价指标。”刘吉臻指出,新一代煤电的运行模式对机组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建机组灵活性制造和存量机组灵活性改造均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他强调,新一代煤电的发展要坚持政策引导,优化容量电价机制,完善辅助服务市场。
在清洁能源规模化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提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做到降成本、增效率、促消纳;在能源系统智能化方面提出打造多能耦合高效利用的智能能源体系。
“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紧密联系我国能源发展实际,从战略、政策、技术、资金、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谋划,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实现氢能源与燃料电池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强调了经济储能技术在我国能源电力绿色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氢赋能的供电、多能储能、转换和互补的控制优化能够实现局域能量平衡,保证系统经济性,构建市场可复制的分布式零碳能源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则认为构网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重要技术方向,对于“弱系统”可提供频率和电压的主动支撑,可提升电网运行稳定性,对于全电力电子化“孤岛系统”可提供参考电压、参考频率,维持同步运行机制。他认为,下一步,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筑牢技术基础;加快建立标准体系,指导行业发展;根据系统需求,因地制宜配置构网型储能,更好发挥构网型储能支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