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双碳”重大战略和经济发展需求,抢抓汽车电动化与交通智能化发展机遇,构建“四个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汽车与交通行业转型升级,赋能地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构建协同发展格局,推进党建业务双融双促
学院着力发挥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积极坚持“四为”方针,紧盯汽车与交通行业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的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条件建设,聚力打造绿色低碳行业的人才集聚地、科技研创发源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地,有效实现了党建业务工作融合发展。近3年来,学院党委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获批省级思政改革示范课程3门、校级以上课程思政改革项目13项;3名教师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名教师获得山东省优青项目;1支团队获评“山东省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国家地方发展战略
学院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搭建多元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对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力和贡献力,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与德国、俄罗斯、韩国等5个国家的9所高校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德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建立山东省高校中德分散灵活能源系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共同研究灵活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与中国重汽等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山东省新能源汽车示范协同创新中心;与潍柴集团共建产业学院,申报建成新能源汽车能源与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打造支撑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深入参与校城融合,助力淄博市建设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加快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构建低时延、大带宽、高算力的车路协同环境;助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研发氢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交通体系,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深化校企协同攻关,凝聚力量突破共性技术
学院积极推动落实山东省“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方案,3年来,有53人次教师通过产业教授、博士后、科技挂职、研究生工作站等方式入驻企业,获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7项、博士后基金14项。积极探索建立高端人才共引共用模式,先后聘任18名企业高工担任企业导师,1名企业导师被评为山东省行业产业导师。校企共同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亟需解决的技术课题,联合组建团队,协同研发急需技术或实现成果转化,将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与中国重汽等行业领军企业构建急需技术攻关机制,推动了节能高效新能源商用汽车的技术进步;与海信公司联合研发多模态大数据交通拥堵态势预测与诊断技术,在北京、济南、青岛、福州等83个大中型城市的1.4万余个交叉口应用,近2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26.42亿元,高峰拥堵时间缩短9.7%。学院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高温固体物料余热利用、煤矿瓦斯与煤泥耦合清洁利用、智能交通管控等重点与前瞻性绿色低碳技术,学院凝练研究团队,协同研发共性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成果获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等。
打造产教协同模式,加快绿色低碳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主动服务交通强国、新能源汽车、碳达峰与碳中和、智能网联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人才需求,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低碳新能源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4个本科专业先后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1个专业获批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院一流专业群建设成果获评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地方高校专业发展建设提供重要借鉴参考。2022年,山东省内率先开设新能源汽车工程本科特设专业;2023年,增设新能源汽车工程(职教师范类)专业;2024年,获批山东省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与江苏大学等单位发起成立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联盟;与吉利集团、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等成立研究生工作站;与潍柴动力集团等成立智能车辆产业学院;与雷沃重工等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师资队伍、组织专业教学、实施双创教育、开展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满足了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对新工科人才的紧迫需求。近年来,学院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0%左右、本科生就业落实率达到93%、研究生就业落实率达到96%以上,毕业生质量获得社会和行业的高度认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