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能源价格高企,能源供需失衡加剧,绿色发展的理念已逐渐成为多方共识。随着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绿色创新实践不断涌现,碳减排规划、制度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作为经济活动和金融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支付产业的绿色发展将传递绿色消费理念、塑造低碳生活习惯,并有望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促进绿色产业升级,发挥引导社会低碳转型的助推器作用。
绿色发展也是支付清算行业高质量发展、践行支付为民初心的内在要求。支付清算行业应主动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创新绿色支付服务方式,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与生产作业,落实与推动绿色发展持续进行。
绿色支付服务的发展现状
按照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绿色支付助力碳中和目标》,绿色支付是指为企业、个人和家庭在开展绿色生产、消费绿色产品或进行具有绿色效益的行为时所提供的具有绿色属性的电子支付产品与服务的统称。与一般支付业务相比,绿色支付在金融交换、货币债券转移、引导资源配置等基本特征外,更加关注消费行为的环境效益,追求经济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的协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支付服务将金融服务与用户的减排行为有效衔接,有助于培育持久、普遍的绿色生活生产方式,以碳为核心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规则。
在绿色支付场景搭建上,众多平台推出了绿色出行、绿色购物、共享经济、生活缴费、在线医疗等产品,引导用户向低碳生活模式转变。据微信支付2022年统计,在生活消费、线上购票和在线医疗三类应用场景下,通过电子单据节约纸张而产生的碳减排总量一年总计5.55万吨、五年总计18.82万吨,整体减碳效应显著。支付宝通过“蚂蚁森林”将用户减碳行为和绿色公益结合,通过记录用户绿色出行、线上支付、绿色消费等行为积累的能量,向社会组织捐款进行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截至2023年,蚂蚁森林已带动了6.9亿人的低碳生活,参与了13个省、自治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建立了24个公益保护地,保护了1600多种野生动植物。
在碳账户平台建设上,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先后推出个人碳账本、碳账户,围绕线上金融服务、线上缴费等场景,累积用户绿色积分或碳减排量,用以兑换优惠券、骑行卡等。汉口银行个人碳账户除了与本行金融服务挂钩外,还打通支付宝、云闪付、公交一卡通等外部平台记录线上支付数据,并支持非本行客户以游客模式开通体验碳账户,为建立真正开放的个人碳账户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合作范式。企业碳账户通过记录企业碳足迹、挂钩贷款利率等方式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如北京银行推出的“京碳宝”企业碳账户提供绿色支付和绿色融资服务,中国银联的企业版绿色低碳卡提供碳减排额购买等对公权益。
绿色支付深度发展面临的挑战
1.绿色支付顶层设计缺失
目前有关方面尚未出台绿色支付领域的相关指引,在个人减碳场景的界定、个人碳减排量量化等方面也暂无统一认可的行业标准。绿色支付服务创新仍处在探索阶段,部分支付机构的部分举措取得到了良好效果,但是多数举措还是收效甚微。政策性文件和行业标准的缺乏不利于支付行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贯,将影响行业机构开展绿色支付服务创新的积极性和成效。
2.绿色支付低碳场景有限
不论是绿色出行、生活缴费等互联网支付产品,还是依托手机银行建设的个人碳账户平台,现有的绿色支付产品或服务均因本身包含线上支付、电子账单等功能而具备了低碳减排的效益,且在支付场景、奖励机制的设计上同质性较高,导致绿色支付市场的差异化竞争程度较低。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从业机构开展绿色支付服务,支付机构要结合商业活动、公共服务中的低碳减排环节开展创新,发掘更多的具备绿色属性的高频服务场景,深化支付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的各类支付需求,践行支付为民的服务宗旨,提升绿色支付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
3.支付数据绿色治理有待完善
支付行业是数据密集型产业,绿色支付服务的创新也带来了新的数据治理问题。各类绿色支付产品、碳账户等机构自建平台,利用碳减排量数据开展碳普惠,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但是不同平台的碳减排量核算标准不统一、个体减排行为重复计算、潜在的商业化数据滥用等问题。相关机构应密切关注产业创新衍生的监管需求,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框架下明确权责,规范碳减排量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合理引导绿色支付数据的流动和管理,在依法依规、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数据要素助推绿色支付服务的创新。
4.绿色支付的资源配置作用有待提升
目前,对于绿色支付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在支付工具的绿色化、提供具备绿色属性的金融服务等视角下进行。如何发挥支付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社会优质资源流向绿色产业,需要从更深层次、更高站位理解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并协同规划绿色支付产业的发展路径。要从产业生态和商业生态的角度关注绿色支付的价值,在支付引领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当中,依托于数字化、依托于绿色,形成新的生态与模式。要积极利用支付的基础性服务功能,通过连接的广泛场景和数字赋能能力,深入研究绿色支付与推动消费生产兼顾下的提质增效,实现更多行业和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相结合,为社会低碳转型贡献更多支付力量。
绿色支付发展的未来路径
支付行业应积极把握“双碳”战略时代背景下的新机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挥支付的基础性服务功能,支持全社会向低碳转型。
1.加快绿色支付标准建设
统一绿色支付的定义和标准,为绿色支付整体发展锚定方向。通过必要的绿色属性认定,明确绿色支付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提高支付行业创新绿色支付产品与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支付行业向节能减排和低碳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支付作为市场经济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积极探索通过绿色支付引导社会和相关产业的低碳转型。
逐步完善绿色支付的相关配套机制,例如继续推动行业数据治理、完善绿色场景定义、强化激励机制、提高相关监管手段与力度等。进一步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基础配套设施,为支付行业绿色化发展提供助力,包括整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组建专业技术评估和交易机构、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打造综合碳排放数据平台等。
2.强化新兴技术成果应用
绿色支付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金融科技等各类新兴技术的支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绿色金融行业中的应用,既能够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效率、加速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革新、扩大绿色支付的涉及范围与对象,而且也将在绿色金融监管、绿色金融标准推广、反洗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支付机构应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助力绿色化发展进程。一是持续推进电子支付服务,通过App、官网、微信等线上渠道,继续推动支付清算服务的线上化、数字化进程,从而减少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的碳排放。二是通过能源转型、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建设绿色高效可用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布局高效先进的算力体系,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及其他资产层面的碳排放。
3.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绿色支付服务作为绿色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全面健康发展。一是利用支付数据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针对绿色投融资中的“漂绿”“洗绿”风险,利用企业的支付数据开展绿色定量定性分析,强化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智能识别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披露水平,在监管合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完善个人碳账户平台,扩大绿色金融的覆盖面。以碳交易为例,目前在碳交易所交易的是企业碳资产,个人只能通过平台打包实现个人碳排放量与碳减排企业的交易。未来可以在国家层面制定个人碳排放量测算标准,将个人碳排放量转化为银行积分、碳信用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个人碳资产进入碳交易市场交易等,将绿色金融与碳普惠结合演化出更多的应用场景,采取多种激励机制来推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4.促进绿色产业生态和商业生态建设
通过绿色支付赋能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环节,为新型产业发展提供绿色生产运营渠道,并以绿色属性助力各产业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一是依托绿色支付加快对绿色产品与服务的推广,促进绿色产品与服务的生产销售,结合绿色支付实现绿色消费模式的深化,大力探索绿色家电下乡、绿色产品采购、绿色食品消费、二手物品回收等商业模式,培育低碳出行、线上缴费、线上医疗以外的更多的绿色商业生态。二是通过绿色支付从供给侧到需求侧带动传统产业生产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例如在支付环节嵌入环境数据追踪,为生产企业提供碳核算依据,找出潜在的减排环节和方式,推进产业链低碳管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