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热点

能机学院:对接国家“双碳”战略 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

来源:上海电力大学 发布时间:2024-11-26 浏览量:23

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对接国家“双碳”战略,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聚焦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学科为引领,实施专业和课程协同一体化发展;以教学范式改革为引擎,探索“三强三重”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学院拥有教职员工87名,其中教授18人、博士学位教师64人,拥有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国家高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东方英才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30余人次;在校本科生近1500名。

以涵养能源情怀为抓手,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推进教学思政、科研思政和服务思政工作的开展,建立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就业的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闭环体系,构建基于大学生课外实习实践基地、校内科研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分阶段、分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校友学业成长导师-思政指导员”“五位一体”育人队伍,挖掘能源情怀特色文化。

学院组织开展“读懂中国从电说——走进”系列职业体验活动,践行“西部计划”,以能源情怀和电力文化丰富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实现全覆盖。近五年,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和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党支部建设示范点等;教师获上海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和上海市课程思政名师等;学生获“全国自强之星”等称号。

以学科为引领 实施专业和课程协同一体化发展

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背景下,围绕能源电力转型,学院先后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与兄弟学院共建能源服务工程新兴专业;同时,为了适应能源技术革命,学科发展引领专业内涵提升,先后建设了包括《CO2捕集与利用》《储能原理与技术》《综合能源技术》在内的“双碳”特色课程。同时对传统课程《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工程燃烧学》等进行改革,先后获得国家和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近五年,学院参与上海市“能源科学与技术”IV类高峰学科建设,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别获批国家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三个专业通过ASIIN国际工程认证,《面向电力行业转型发展的能源动力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篇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获评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以教学范式改革为引擎 探索“三强三重”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打造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构筑企业第三课堂,通过“三联动”实现“三强三重”。“三强三重”即“强情怀、重文化”,实施课程思政与进阶式通识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行业情怀和文化素养;“强工程、重实践”,建立发电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机制,以科创、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施人才培养大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通”;“强素质、重综合”,推行线上微专业、开设交叉融合课程、试点电力菁英计划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近五年,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上海市特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300余项。毕业生电力行业就业率在60%以上,整体就业率达到97%以上。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 推进师资队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以专家团队、专业课程和实践平台“三载体”,实现人才互通、科研互动、平台共建和成果共享“四融通”,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与五大发电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申能集团和浙能集团等下属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形成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教材,不仅满足本校学生的培养需求,每年还为近千名的电力行业相关企业员工的本科学历和职业培训提供支持。

学院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虚拟仿真平台和“一带一路”国际电力高校联盟等为建设载体,打造特色实践基地群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中电联“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火电)”和世界技能大赛可再生能源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等,不仅为学生和国内电力企业服务,还为印尼、越南、巴基斯坦等20余个国家培养发电类国际留学生和外籍技术骨干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