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实施1000亩精品近自然景观林改造提升示范区,政企合作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光伏项目,搭建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价值实现智库研究中心和双碳智服平台……“新质之力 碳惠未来”2024北京城市副中心林业碳汇发展论坛成果满满,院士、行业权威专家、企业走进大运河畔,共同探讨林业碳汇的科学原理和实践路径。
01 城市副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50.95%
永顺镇西马庄公园迎来了第三个夏天。百亩林地除了鸟语花香的观感外,还有项“隐藏技能”——一年约可产生45吨园林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和封存技术可额外固定约16.6至19.8吨二氧化碳,产生2700吨液态煤全部可循环利用,同时节水约30%。
西马庄公园作为城市副中心乃至全市首个碳循环公园,是副中心降碳责任中的“特写镜头”。2022年11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正式批复。通州区入选首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建设,成为全国18个林业碳汇试点市、县之一,正式拉开副中心碳汇试点建设序幕。2024年2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城市副中心迅速响应,编制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任务清单,如今交出了一张阶段性小考的成绩单——
作为北京首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平原区,副中心森林总面积已达45.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7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75平方米,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24%,城区绿化覆盖率50.95%。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其固碳能力之强、潜力之大,是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林业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州区委副书记陈献森在致辞中说。
2020年9月,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进一步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2022年通州区成为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城市”,是北京市唯一的入选区。为此,城市副中心制定了《林业碳汇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林业碳汇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产业,可以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陈献森说。
作为北京首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平原区,副中心森林总面积已达45.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7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75平方米,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24%,城区绿化覆盖率50.95%。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其固碳能力之强、潜力之大,是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林业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州区委副书记陈献森在致辞中说。
2020年9月,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进一步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2022年通州区成为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城市”,是北京市唯一的入选区。为此,城市副中心制定了《林业碳汇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林业碳汇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产业,可以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陈献森说。
02 北京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到960万吨
“上周一场不期而遇的狂风骤雨提醒我们,建立一个气候韧性的城市迫在眉睫。园林绿化行业责无旁贷、责任重大。”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在致辞中说。
北京有130个公园,不少公园都竖起了巨大的“碳中和进百园”示范标识,告诉公众如何践行林业碳汇、如何参与林业碳汇。同时,发起成立了碳中和专项基金,开发有助于公众参与的碳中和平台,如碳中和车贴,车主贴上碳中和标识,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
“在过去数代人的努力下,经过十年百万亩平原造林,北京造了1亿株树,覆盖219万亩森林,为北京早日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测算,到去年年底,北京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到960万吨。”王小平说。探讨林业碳汇,也是探讨森林更高、更绿、更长寿,为此,本市已启动5项重要措施——调密、补幼、沃土、防充、分物种,北京森林碳汇将持续增加。
王小平说,本市还将启动沃土工程,除了促进地上增加林业碳汇外,还要结合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增加土壤碳汇,搭建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参与林业碳汇的平台等。
03 副中心6个乡镇获授“林业碳汇示范镇”
目前,通州区已入选全国林业碳汇试点。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林业碳汇试点也成为市级重点工作。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表示已开展平原森林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助力万亩示范区建设,并发布了7项创新技术成果。
研发陆表植物碳汇计量关键技术及管理平台,开发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监测及林业碳汇项目系列标准,发明森林智能节水增汇技术,被中国林学会鉴定为“国际先进”……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贾黎明发布时表示,这些土壤固碳、节水增汇、绿色防控、数字赋能平原森林碳汇经济等技术成果将全面在副中心试点提供支撑。“我们还将总结平原森林固碳增汇标准化技术,提炼出‘通州模式’。”
论坛上,6个“北京城市副中心林业碳汇示范镇”授牌。这是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举措,以西集镇、潞城镇、马驹桥镇、漷县镇、台湖镇、张家湾镇等6个乡镇为试点,开展平原森林增汇减排技术模式研发集成和林业碳汇效益精准补偿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作为全区首个“首都森林城镇”,西集镇森林覆盖率达48.45%,是副中心林业碳汇试点中的重要地区。根据实施方案,西集镇踏查选取了3000余亩平原森林,设立增汇减排试验示范区。负责该项目的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段劼说:“土壤固碳、节水增汇、绿色防控等技术去年已在西集试验示范区应用,同时留出样地对照,到今年年底就能对比出差异。”
据悉,《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林业碳汇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扩碳、增碳、保碳、用碳多管齐下,分解13类任务确定主责单位,力争2025年通州区平原森林增汇减排经营技术模式成熟、林业碳汇效益补偿机制基本健全,成为全国林业碳汇先行示范标杆。
04 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将建光伏项目
论坛上,通州区园林绿化局与国家能源集团签订政企新能源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光伏项目,预计总投资1.2亿元,分3期建设。前三年,每年预计减排二氧化碳1.133万吨。25年总减排二氧化碳预计可达85万吨。“这将为城市副中心政企联合进行光伏新能源市场开拓与高质量产业开发带来新机遇。”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魏昀赟说。
活动中,“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价值实现智库研究中心”同时启动。魏昀赟介绍,该中心是为了推进通州区林业碳汇试点建设而设立的智库研究平台。将重点开展“生态产品多元化价值实现”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气候投融资试点”等相关政策衔接与协同方案研究,及相关专业课题研究等任务。“这个研究中心由区园林绿化局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牵头,将组织多学科、多功能专家,把‘两山’理论转化成实践。”魏昀赟说。
此外,活动上还发布了通州区双碳智服平台。这个平台构建了区、乡镇二级碳汇管理体系,集双碳地图、企业管理、数据核验、碳资源目录、作战图和数据分析六大应用于一体,服务区域内林业碳汇申请、登记、注册、交易、抵销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示范性碳汇+创新化应用模式,实现通州林业碳汇开发基础能力跃升,促进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和长效化发展,服务通州林业碳汇价值实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专家建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
中国的碳汇能力有多大?增汇潜力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发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增汇潜力问题》演讲,从全国宏观视角大尺度介绍了“双碳”目标,碳中和的主要实现路径,特别是生态系统在实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中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维持国家安定、社会运转的能源排放,要靠生态碳汇中和回来,用生态碳汇的办法可为国家提供大约20至25亿吨的固碳能力。”
在于贵瑞的研究中,生态碳汇是最绿色、最经济、最具规模的技术途径,百姓都能参与。如何基于自然规律、自然条件和自然过程综合理解中国的碳中和行动如何来落实?如何形成系统化方案?于贵瑞带来了两张图,一张是中国名山大川和文化遗迹,另一张是生态功能区。
“需要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不要认为我们搞固碳就把文化传承、名城古迹销毁掉,恰恰要把文化传承、区域空间布局和生态建设有机整合在一起,特别是现在需要把碳中和方案和中国乡村振兴计划整合,不能独立去做。”于贵瑞说。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重大挑战,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框架和指导理念,促进绿色转型发展,培育新型的生态经济,特别要筑牢国家生态基础设施,另外要统筹生态系统的“五库”功能。强调经营生态资产,管理生态财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推动脱碳绿色转型,加速降碳技术进步,构建新型生态产业经济体系,特别需要培育未来新型生态经济模式和生态经济的社会发展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
侯立安是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活动中,他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城市绿地增汇减排方略》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报告。他提到,城市扩绿方面以北京来说,2012年以来,北京市累计新增城市绿地7293公顷,森林覆盖率由过去38.6%提高到44.8%。2024年是北京推动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森林环抱花园城市的开局之年,通州与其他几个区被定为花园城市试点的5个示范区之一。
他提到的许多做法,副中心正在践行。比如他提到,绿色建筑非常重要,建筑系统对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50%,建设绿色建筑,“双碳”目标实现会更快。而且绿色建筑涉及健康的水、空气等保障元素,室内空气指标要求会更高。而城市副中心正是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地区。
他还提出要持续建立新型“智慧水厂”。碧水再生水厂是坐落于副中心老城区国内首例原地改扩建下沉的再生水厂。去年底,作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碧水”登上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向世界讲述中国的降碳故事。
此外,他也对城市副中心提出了美好愿景,建议可以采取健康饮水保障技术策略。“国外有15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直饮水,中国目前像深圳特区已经提出到2025年实现全城直饮水,上海、浙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北京通州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实力。”
国家林草局原总经济师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
杨超在《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创新多元资金机制,共谋北京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中指出,用生态系统探索未来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新模式,具有全国示范样板意义。“探索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如何连接,需要鼓励更多企业、社会、老百姓参与共建,鼓励社会公益资金和企业投资进入,利用新技术、新装备、制造来识别新的机会。”他表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多元资金机制,利用基金会的平台和各方合作募集资金,为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碳汇建设出力。
原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官
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
“碳市场是促进碳减排特别有效的工具。”吕学都说。他从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交易机制、区域协同等方面对城市副中心林业碳汇提了几点建议:根据不同的林草资源研究制定科学适用的碳汇方法,要便捷、简单、保守,确保质量;可充分利用碳普惠机制,鼓励激励公众参与碳减排;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计量和监测碳汇蓄积量;探索跨区跨省碳信用交易机制,进而探索跨国交易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