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72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碳中和化学化工变革性技术”在浙江衢州召开。此次论坛总结并凝练了碳中和领域前瞻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问题难题,形成了“‘双碳’目标下过程工业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的完整闭环”的共识。
何鸣元、段雪、田禾、韩布兴、张涛、谢在库、元英进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任其龙、吕剑、汪华林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4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过程工业源头减排”“化工过程减排”“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认为,应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引导该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拓展化学化工学科边界。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作了主旨报告,介绍了石化产业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双碳”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实现路径、未来研究方向。
在“过程工业源头减排”议题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原校长李小年教授介绍了创制的氯乙烯无汞催化剂和稳定高活性非贵金属催化氯化氢氧化制氯气的固定床工艺技术。该工艺可构建乙烯法理想工艺、氯资源高值循环,改善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现状。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院长江莉介绍了高效低碳“铁串钌催化”合成氨成套技术。其团队开发成功氨—氢燃料电池成套装置,有望形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氨—氢”能源产业技术路径。
在“化工过程减排”议题中,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广生介绍了微化工技术。他认为,面向“双碳”战略,微化工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在于低(负)碳微化工工艺、微化工设备以及微化工系统的创新,需要通过微纳尺度“三传一反”的研究修正已有认知,突破化学合成的限制,拓展化学产品合成的边界,实现变革性创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香平介绍了其研究组构建的离子液体分子热力学—流动传递—系统集成的跨尺度研发体系。该研究形成了离子液体工业应用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推动了离子液体在低碳绿色变革技术发展。
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议题中,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李晋平介绍了低浓度煤层气规模化富集与利用、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技术,解决了低浓度二氧化碳分离捕集成本高、能耗高的难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飞分享了其团队将二氧化碳与可再生氢定向转化为绿色航煤或芳烃等特定烃类产品技术,为净零化学品制造提供了一条可持续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