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加强长江三角洲区域各双创示范基地和其他创新区域间的跨区域协同联动,合力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共同体,对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推动长三角创新创业乃至整个一体化发展发展,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下面就包括创新创业发展在内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已做的主要工作与举措、下一步的任务与重点及创新创业的思考与建议谈几点看法。
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经2019年5月1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并开始实施。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对长三角一体化作出明确部署。2021年6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4年多来,长三角一体化通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及其探索试验,不断增强政策协同、深化分工合作、凝聚共建合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做表率、走在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一)打开创新共建新局面。一市三省坚持创新共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开始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协同创新与产业体系建设融合发展的堵点卡点逐步破除,“科创+产业”的发展模式,对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稳步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协同合作不断加强,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正在协同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得到提升,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形成协调共进新格局。一市三省坚持协调共进,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和跨界区域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开始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全域集成推进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比如,成立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开展创新创业跨区域协同联动。沪苏浙8市(区)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加力推进,皖北承接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轨道上的长三角、水上长三角建设加快推进。
(三)实现绿色共保新突破。一市三省坚持绿色共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不破行政隶属,但打破行政边界,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底色,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探索,业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从而为全国生态绿色一体化,环境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制度体系初步形成,2022年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2.1%、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太湖、新安江—千岛湖流域等跨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
(四)打造开放共赢新优势。一市三省坚持开放共赢,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国际通行的投资贸易规则,放大改革创新叠加效应,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构建互惠互利、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新体制。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五自由一便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总体形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建设,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一核”辐射带动北南向“两带”、“两带”支撑服务“一核”的协同开放格局加快构建。
(五)探索民生共享新路径。一市三省坚持民生共享,探索走共同富裕之路,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扩大配置范围,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让长三角居民在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保障范围等跨省协同有序开展。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长三角全域实现医保“一卡通”,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41城市全覆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事项进一步增加,长三角人民群众异地享有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二、已做的主要工作及举措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和部署,4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有关部委会同沪苏浙皖四省(市)和有关部门,围绕长三角地区“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聚焦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拓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领城,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重点开展了五方面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一批规划政策。出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8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制定一体化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2个重点区域总体方案,针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等跨界区域制定出台一系列建设方案,基本搭建起战略实施的“四梁八柱”。
(二)抓大事办要事。聚焦重点难点,努力办成一批大事要事。推动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积极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推动健全太湖治理协调机制,指导建立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制,支持皖北等相对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
(三)示范带动引领。复制推广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38项制度创新经验,总结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浙江省嘉善县盘活存量土地的经验做法,不少经验已经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重点区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强弱项补短板。瞄准短板弱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库并实施“挂图作战”,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重点项目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快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
(五)建机制抓落实。围绕形成合力,加大统筹协调工作力度。印发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制定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建立健全重点政策文件落实工作机制,强化重点工作任务协调推动和督促检查。
三、下一步发展重点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进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高质量推进阶段。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创新创业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以扩大长三角“朋友圈”,奏响高质量“协同曲”为目标,以营造长三角跨区域融通创新的良好生态氛围为突破口,联盟成员单位要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依托“长三角创业一件事”创业服务平台推动项目对接,以一站式链接创新成果、产业资本、区域政府等资源,为创业者当好接力起航的“店小二”和“护花使者”,提供高效率的优质服务。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创新创业能力、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以打造长三角创新创业共同体为目标,深入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计划,促进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联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移,加强城市间优势互补和上下游协同,全面提升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二)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为目标,加快建设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高效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统筹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建设长三角智慧物流体系。
(三)提升区域幸福宜居水平。以建设幸福宜居长三角为目标,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实施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数字化、精细化、协同化治理水平,提高长三角居民异地工作生活保障能力。
(四)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以协同联动和扩大制度型开放为目标,更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深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促进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推进区域联动的制度型开放,加快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目标,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打破区域封锁和行政垄断,破除一体化发展,特别是统一大市场形成的各种障碍。持续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建设。推进浙江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打造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典范。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深化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
四、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联盟作用
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经过联盟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已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品牌。其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要进一步对标对表中央精神,密切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际,在目前已有基础上,充分调动联盟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
(一)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市场主体活力。今年4月21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要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对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
(二)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作用,加强跨区域“双创”合作,前瞻布局和资源共享。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联手营造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生态,打造全国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开放共享合作机制。推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抓好国家布局的科技重大专项,共同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打通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升级,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发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作用,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依托现有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三)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打造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版。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型技术,建立政学产研多方参与机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作攻关,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鼓励科研人员深度参与产业创新活动。成立区域产业联盟。综合运用政府采购、首台套政策、技术标准等政策工具,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
(四)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要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设高速泛在信息网络,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支持电信运营、制造、IT等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开展技术、设备、产品研发、服务创新及综合应用示范。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打造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生态。统筹规划长三角数据中心,推进区域信息枢纽港建设,实现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开展量子通信应用试点。共同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加快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建设以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平台为主体、企业级平台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全面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遴选推广一批创新实用的网络安全试点示范项目。
(五)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推动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研究制定覆盖长三角全域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建立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实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制度,允许地方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加强长三角知识产权联合保护。支持地方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鼓励长三角地区高成长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