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必定:扬六省之长共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1 浏览量:50

来源:澎湃新闻 2021-05-31

202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后第一个关于区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中部地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新时代,中部地区六省要肩负起时代使命,各扬其长,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中部地区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个省份,2019年国土面积102.84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亿人,地区生产总值21.8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0.7%、26.5%和22.2%,人均GDP达5.87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8%,是中国发展潜力很大的经济板块。自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以来,中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逐年上升。如2019年与2005年相比,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上升了0.17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上升了3.4个百分点,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了7.54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缩小了8.9个百分点,人均GDP的差距缩小了17.63个百分点,东中部地区差距处于持续缩小之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四大区域板块来看,中国由“站起来”变为“富起来”,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在新时代中国再由“富起来”变为“强起来”,不仅要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还要中部地区对标东部地区加快崛起、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扩大区域支撑。从国际比较来看,2019年中部地区的面积与德国、英国、法国三个国家的面积接近,人口是德国、英国、法国三个国家的1.66倍,按美元计算的生产总值﹙31708亿美元﹚,相当于德国的82.45%,是英国的1.12倍、法国的1.17倍、印度的1.10倍、俄罗斯的1.86倍、韩国的1.93倍。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部地区完全可以肩负起时代使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意义。

二、扬六省之长,高质量建设“三基地一枢纽”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把中部地区定位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15年来,中部地区共同努力,“三基地一枢纽”功能逐年增强,已成为中部地区的突出优势。在新时代,中部地区作为全国“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并没有改变,但要进一步提升,主要是聚焦高质量发展,对“三基地一枢纽”全面赋能。为此,中部地区六省要各扬其长,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高质量建设“三基地一枢纽”。

第一,高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19年,中部地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4848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9968.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9.2%和30.1%,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尽管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粮食安全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中部地区六省应各扬其长,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增粮于效、稳粮于质四个方面拓展思路,高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所谓藏粮于地,就是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粮食主产区严格保护耕地和抑制抛荒,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两个不减少”,在城镇化过程中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所谓藏粮于技,就是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既要推广良种良法、配方施肥、改良土壤,保障粮食及农产品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又要重视农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业参与国内农产品贸易大循环:所谓增粮于效,就是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益补农民生产粮食收入低的短板,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所谓稳粮于质,就是高度重视粮食和食品质量安全,在生产环节发展绿色农产品,尽快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零增长”,在食品加工经营环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在“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提质增效,从而实现稳粮增粮。

第二,高质量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为确保中国能源安全和供应链安全做出新贡献。在能源基地建设方面,主要是应对气候变化,把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能源革命和关键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供安全可靠能源保障。针对中部地区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要全面推进煤矿和发供电的智能化发展,加大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力度和煤矿安全改造力度,稳定煤电基地产能;适应绿色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非石化能源在供给结构中的比例,为确保中国能源安全做出新贡献。在原材料基地建设方面,中部地区六省要各扬其长,既要积极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原材料工业的技术改造,广泛应用智能开采、智能装备、智慧生产、智慧管理,推进原材料基地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又要发挥各省优势,着眼于世界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和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于科技创新,加强新材料研究和开发,大力发展各种新材料,以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智能化为导向,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提高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扩大各类新材料在相关产业的应用,在质和量上增强原材料基地的发展能力,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原材料方面为确保中国供应链安全做出新贡献。

第三,高质量建设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提升中部地区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中部地区六省科教力量较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已形成以六个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基地,每个省都已打造出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产业。在新时代,中部地区六省应各扬其长,深度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高质量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产业链为主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各省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为此,中部地区六省要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聚焦具有本省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构筑科技自立自强的产业体系新支柱,加快培育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产业集群,以这些产业集群为战略支撑,以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为主线,发挥市场机制和科技进步的作用,扩展生产和服务网络,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进而逐渐提升各省产业的现代化水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部地区制造业基础较好,发展能力较强,六省又各具特色,更应各扬其长,差异化发展,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品质引领为方向,加快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其中,智能制造重在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集成创新和成果的有效应用;绿色制造重在顺应“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水平;精品制造重在提升技术标准、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服务型制造重在提升产品的需求感知能力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中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加强六省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共同推进中部地区作为全国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发挥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势,高质量建设流通网络,推进中部地区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过多年建设,中部地区作为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已进一步巩固,但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还存在一些堵点、断点,需要加强六省间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支撑高质量供给和高效率流通的节点,消除各种堵点、断点,增强要素和商品对行政区界的穿透能力,高质量建设流通网络,推进中部地区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中部地区六省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势,合力完善流通设施网络,如共同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高速公路和港口航道通达能力,形成跨六省的“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现代流通从单点增效向体系优化转变,构建“中部地区123快货物流圈”,即实现货物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提升流通体系功能和效率。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六省要各优其长,以骨干企业集团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如实施流通产业体系补链、强链工程,既要积极发展跨六省大空间尺度的电商平台,又要促进县区小空间尺度的配送投递设施提档扩面、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尽快实现中部地区城乡邮政快递网络全覆盖。为此,在政府层面,中部地区六省各级政府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流通保障机制;在企业层面,要推动流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跨界融合,提升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这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链接,在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