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必定: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29 浏览量:48

来源: 安徽日报

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期间在合肥市参观安徽创新馆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就对我省提出要“下好创新先手棋”的要求,极大地激励了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次视察安徽又把创新上升到“关键”层面提出新要求。安徽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经济总量尽快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因适时实施工业化战略而加快了发展,由农业大省跃升为工业大省;党的十八大后,安徽又因及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而由工业大省跃升为创新型大省,创新能力连年居全国第一方阵,2019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我省经济总量居第11位,人均GDP第13位,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十四五”期间,我省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键靠创新”的新要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争取经济总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推动全省发展的新跨越。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是要积极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深度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培育和增强我省的创新优势,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个方面都要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成功创新,持续创新,开创我省经济发展趋向高质量、社会管理趋向高水平、居民生活趋向高品质的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进一步支持企业创新和大众创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基础理论和新兴技术的原始创新功能,创新成果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主要是依靠企业和大众。因此,要克服创新只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专业、专利的片面认识,努力使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使大众特别是青年人成为创新发展的强劲力量。如今,原始创新成果向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转化应用的渠道很多,机制也很灵活。如位于皖西北的县级界首市根据产业创新需求,近年来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上海成功地兴办了离岸研发中心,借智引智推进了本市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就是科技资源缺乏地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路径。

其次,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攻方向,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当前已进入第四次扩大内需的新高潮,由于安徽的资源和产业特征,每一次扩大内需的新高潮都是安徽加快发展的新机遇。但与前三次不同的是,当前我国的内需已进入向品质升级的新阶段,要求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创新驱动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形势下,我省必须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继续加大工业领域创新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要积极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加快智能化因素对各类产业赋能。重点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升级,在高端制造、精品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性制造等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合肥世界制造业大会的全球平台作用,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突出智能产业优先发展,推进5G商业化应用,重点打造工业互联网,积极谋划一批高成长性的产业创新工程,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工程、信息化提升工程、大健康产业工程、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工程、未来产业孵化工程、国际化企业集团培育工程等,加快培育和发展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此外,企业更要注重智能化赋能,支持各类企业实行“智能+”,形成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培育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第四,要在继续强化本省力量创新驱动的基础上,加强与沪苏浙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大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沪苏浙协同创新建设的力度,突出合肥与张江两大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在原始创新方面的合作互补,共同打造全国原始创新策源地,对标世界一流,加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共建G60科创走廊建设为新示范,以与苏浙毗邻地区率先一体化发展为新典范,推动各市县主动开展与沪苏浙的创新合作,加大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攻坚力度,逐步实现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在我省的全覆盖。

第五,要在继续加大经济领域创新驱动力度的基础上,重视在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环保领域、管理领域等所有领域的创新。突出城市的创新发展,以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为重点,地级市、县级市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城市大脑”,统筹全城大数据收集、分析和运用,统筹推进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城市管网、园林绿化、城市能源、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等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县(市)乡镇层面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社会服务”行动计划,在政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扶贫防返、减灾救灾等公共服务等领域,构建统一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提供高效便捷的智慧便民惠民服务。

第六,要建设创新驱动公共服务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着力深化科技及相关领域改革,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提升科研资金投入占比,推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应用创新集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释放创新活力。进一步完善“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等创新发展政策体系,构建政府多部门联动的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圈。大力弘扬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和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完善相关激励政策,为“双创”“双招双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完善的创新驱动公共服务体系、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