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必定:重构安徽省城镇化空间格局(下)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28 浏览量:18

来源:池州学院学报

针对上述问题,在新形势下,必须从五个层面来认识重新确认淮南的战略定位。

第一,从国家层面看,淮南市是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之间的沿淮经济带节点型大城市。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是国家层面的两大战略区,沿淮经济带在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淮南市作为沿淮经济带唯一“较大的市”,已成为“长三角城市协调会”的成员,且居淮河干流中部,不仅能利用淮河航运之便,更又近临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有两条高速铁路和两条高速公路从四方穿过,在大交通时代,淮南市已成为在沿淮经济带连接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之间人流、物流、要素流的节点型大城市。

第二,从长三角层面看,淮南市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能源基地。在末年时期,长三角城市群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电为主,而淮南市是距上海及长三角核心地区最近的煤电城市,又架设了从淮南到上海的“电力高速公路”,而淮南市的煤炭资源保有量达150亿吨,至少可开采100年,这就进一步提升了淮南市的能源地位,是长三角城市群不可替代的能源基地。

第三,从淮南自身层面看,从历史到文化,从自然到地理,从资源到产业,淮南市形成了以黑、白、红、绿、蓝五种颜色为标志的城市特色,“五彩淮南”既是城市的形象定位,又是城市发展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自“十一五”以来,淮南实施转型发展的三个新起点:一是非煤产业加快发展,2012年全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0%,新型煤化工基地已开始建设,开拓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二是山南新城规划起点高、建设好,目前已初成规模,开拓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三是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合淮同城化扎实推进,开拓了城市合作的新起点。这表明,淮南市作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显示了新的勃勃生机,可承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功能。

第四,从淮南市与合肥、蚌埠、阜阳三个相邻城市的空间关系层面看,淮南市具有这三市不可替代的功能,是安徽省重要的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淮南市与合肥、蚌埠、阜阳三市相邻,但淮南市的能源与煤基化工产业功能,不仅是合肥、蚌埠、阜阳所不具备,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合肥、蚌埠、阜阳三市。因此,淮南市具有相邻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是我省重要的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

第五,从安徽层面看,淮南市是江淮城市群的副核心城市。一般地说来,大的城市群既有一个核心城中,还应有若干副核心城市,每个副核心会形成12小时里程的城市经济圈,承担不同的功能,与核心城市形成一定的分工合作关系。从江淮城市群的城市看,核心城市是合肥,淮南市也应该与芜湖、安庆、蚌埠承担同等的副核心城市功能,尤其是淮南与皖西北地区水相通、地相连,又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而皖西北地区又缺乏有较强产业功能的中心城市带动,淮南市作为江淮城市群的副核心城市,可以辐射带动皖西北地区,对振兴皖北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次区域的城市圈、城镇带或城镇组团构建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全域层面的城市群,其成长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更要有次区域层面的城镇群、城镇组团的支撑,这些城镇群、城镇组团包容了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空间形态,便于农村人就近就地城镇化。根据全省主要城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全省的次区域将形成以下6个规模不等的城镇群、城镇组团。

3.1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市、六安市不含金寨、霍山部分、淮南市、滁州市和桐城市,2012年常住人口2080万人,总面积4.13万平方公里。合肥都市圈要统筹环巢湖地区空间资源利用,以环巢湖城镇密集区为核心,围绕合肥为中心,依托合芜、合宁、合蚌、合淮、合六、合安等城镇发展轴,形成“中心放射”状的城镇空间结构。到2020,合肥都市圈总人口约为2200万,城镇化率达到60%2030年总人口达2400万,城镇化率达到75%

3.2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即安徽省沿江地区,包括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不包括石台县、青阳县)、宣城市(不包括旌德县、绩溪县)、安庆市(不包括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桐城市),2012年总人口1220万,总面积3.51万平方公里。皖江城市带又会形成以芜马宣城镇组团,安庆都市区、铜池枞城市组群和滁州城镇组团四个板块组成的城镇空间结构,依托沿江城镇轴推动沿江城镇空间的连绵发展,依托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合安城镇轴加强与合肥都市圈的联系,引导城镇空间沿东、南轴向的延伸。到2020,沿江城市带总人口1400万以上,城镇化率接近65%2030年总人口180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

3.3 沿淮城镇带

沿淮城镇带位于皖北地区南部,是临近淮河干流各市县的总称,包括阜阳市区、阜南县、颍上县、霍邱县、寿县、淮南市域、蚌埠市区、怀远县、五河县、凤阳县,2012 年常住人口1155 万人,总面积2.11万平方公里。沿淮城镇带又由蚌淮(南)城市组群、阜阳都市区两大板块组成,推动城镇空间布局联动发展,形成城市并举、县城突破的城市群空间格局。以京沪、京九、合淮阜和合蚌纵向发展轴为支撑,强化沿淮河的横向联系,实现以点带面、多极并举的城镇空间格局。到2020,沿淮城镇带总人口近1300万,城镇化率超过55%2030年总人口接近1400万,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0%

3.4 淮北—宿州城镇组团

淮北—宿州城镇组团包括淮北市与宿州市所辖区县,与江苏省徐州市接壤,2012年总人口857.6万人,总面积12530平方公里。淮北、宿州两市的中心城区相距只有30多公里,己形成一个城镇组团。今后,以京沪高铁、永泗高速公路的纵横向发展轴为支撑,强化与徐州、蚌埠的横向联系,开发古运河旅游资源,突出肖县、汤山、泗县、灵璧、濉溪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县城为基础,发展2—3个中等城市和若干小城镇,形成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相协调、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城镇空间新格局。到2020年,淮北—宿州城镇组团总人口超700万,城镇化率超过50%2030年总人口超1500万,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5% 

3.5 亳州田园城镇体系

亳州市是安徽最北偏西的地级市,距阜阳、淮北及河南商丘市均有近百公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次区域空间,辖一区三县,总面积8374面积,2012年总人口632.9万人,城镇化率仅3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为全省最低。由于该市是农业大市和国家级的农产品主产区,可以田园城市为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原特色的生态化、现代化美丽富饶的新型田园城镇体系。今后应从亳州实际出发,借鉴中外“田园城市”建设经验,经过5-10年的努力,以市区为中心,以利辛、蒙城、涡阳3个县城为次中心,以10个以上大镇为重要节点,以30个以上建制镇为网点,以200个以上农村大社区为依托,形成“中心—次中心—节点—网点—农村大社区”的五级田园式新型城镇体系,构建非农产业与物质文化高度集聚的组团。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超700万,城镇化率超40%2030年总人口超800万,城镇化率超50%,建成生态化的美丽富饶田园城镇地区。

3.6 黄山旅游城镇体系

黄山市是安徽最南的地级市,与浙江、江西相邻,距芜湖、安庆及浙江杭州直线距离均百公里以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次区域空间。辖三区四县,总面积9887 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147.3万人,城镇化率44.4%。黄山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国务院最近又将皖南地区批准为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黄山市是示范区的核心区,今后,应围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纲要》的实施,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高水平地建设城镇与乡村。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160万左右,城镇化率超50%2030年总人口超174万人,城镇化率超60%,建成具有皖南特色、又具有国际水平的旅游城镇体系。

注释:

见《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徽省政府20131124日发布。

方创琳等:《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第43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倪虹主编:《安徽省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EB/OL].[2015-04-06].http://wenku.baidu.com/view/0ef6a2db7f1922791688e8f5.html.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程必定,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探讨[J].江淮论坛,20084):12-17.

[4]陈大名,江淮城市群将带动安徽全面崛起[N].安徽经济报,2008-07-12.

[5]倪虹.安徽省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6]白燕.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财政补偿研究——以安徽为例[J].环境科学管理,201010):155-158.

[7]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等.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7.

[8]杨伟民,袁喜禄,张耕田,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总报告[J].管理世界,201210.

[9]刘畅,李强,朱道才.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9):39-43.

[10]程必定.淮南市区域战略定位的历史性转变[N].淮南日报,2014-07-12.

收稿日期:2015-04-21

作者简介:程必定(1948-),男,安徽肥西人,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