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所在。《长三角一体化安徽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安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产业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来完成。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分工细化、交通一体化时代,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往往不是一个地区就可以做到的,而需要更大的经济范围。《长三角一体化安徽行动计划》中指明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路径,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沪苏浙地区是国内科教资源最密、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安徽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要以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和创新资本等为支撑,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
以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融合为着力点,夯实产业发展动能。一方面,围绕产业链条布局创新链,提升科技赋能产业水平。围绕重点产业布局,聚焦产业技术瓶颈,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协同创新部署创新链,承接产业转移补齐产业链,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支持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建设下一代人工智能及工业机器人共性研发平台、新能源汽车共性研发平台、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产业研发检验检测中心等高端研发创新平台,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智能化、绿色化的关联项目,加快钢铁、石油化工、有色、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科创产业高地。要以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为牵引,以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为重要载体,形成多点支撑、多层并进的创新平台体系。一些已经具有转化价值的阶段性科研成果可以提前直接付诸转化。安徽量子科学、人工智能、超高音速、高世代玻璃基板等技术研究走在国内前列,在不断取得研发阶段性新突破的同时,也要在过程中推动技术的产业应用,实现“沿途下蛋”。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域联动,推动技术市场互联互通,促进更多科技成果汇聚转化,吸引沪苏浙资本涌入,形成投资高地。
以对接与利用上海“五个中心”为支撑点,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需要参与到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中。目前,安徽省产业体系品质不高,难以直接整合全球资源,需要有支撑点来推动。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不仅能向安徽转移部分产业,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借船出海”模式,利用其国际经济中心辐射能力、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能力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要支持安徽省龙头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销售中心等,推动安徽省更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
以打造产业生态链为切入点,增强产业发展引擎。产业链上企业生态位重叠是产业内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从生态位理论视角,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生态位,重构产业边界;分离原有的生态位,重构企业边界。产业链延伸以后,链条加长加宽,产业链上的企业分工开始变得明确,企业的生态位重叠部分逐渐分离,企业的边界逐渐清晰,在产品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逐渐降低,合作共生的可能性增大,产业链将更加稳定,竞争力更强。产业内的企业能够跨越现有的产业边界,跳出与同行企业直接竞争的模式,不再受制于产业边界的束缚,重新开创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位空间,即可完全避免企业生态位重叠带来的过度竞争,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因地缘相近,长三角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相似。安徽省传统优势与上海市有相同之处,汽车、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都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转型升级方向与定位不能相同,需要精准定位产业“生态位”,形成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蓬勃发展格局,打造共生产业集群。
以共建合作园区为连接点,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高水平园区支撑。目前,安徽省开发园区与沪苏浙地区发达园区在创新理念、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建设园区对标机制,通过挂职、考察等方式学习吸收沪苏浙地区先进园区创新、产业、人才、投资、金融、财税等方面做法,进行机制体制创新,缩小园区发展软环境差距。可以尝试共建合作园区,输入沪苏浙发达园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共建合作园区关键在于成本如何共担、利益如何共享。创新合作园区共建共享机制,通过股份合作、产业招商、托管、总部基地、缔结友好等模式,全面推进安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主动与沪苏浙地区发达园区共建合作园区。主动争取与国外产业发达城市建立友城合作关系,通过在国外建立招商网络、派驻招商人员、聘用商务代表等方式,开展境外联络、咨询、服务,深耕当地产业合作机会,谋划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突破,输入园区管理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