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已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题,并呈现出三重竞争结构,即国家竞争、区域竞争和企业竞争。在全球服务外包竞争架构中,服务外包园区作为国家竞争的基础、区域竞争的核心与企业竞争的载体,已成为服务外包竞争的核心主体,是聚集企业的基础平台和促进产业链形成的载体。在服务外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提升我国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是理论界与决策层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服务外包园区现状
我国自2006年“千百十工程”以来,服务外包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成为各地政府竞相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目前,我国设立了2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84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形成“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的两级发展体系。全国已经有超过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0个城市将服务外包列为本地重点发展产业,并建设(包括原有园区扩建等)200多个服务外包(或者以服务外包作为主要产业方向之一)园区。尽管服务外包园区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园区整体竞争力不强,缺乏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多数园区规模过小,无法实现真正的产业集聚;一些园区的业务方向无法获得现实市场与企业核心能力的支持,处于为发展而发展的阶段。(2)大多数园区承接的是附加值低的低端外包业务,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条件尚不够成熟,出口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园区占70%以上。(3)一些地方政府给予企业比国家统一优惠政策更加优厚的招商条件,催生了经济候鸟与政策寻租现象,这直接导致财政税收的极大损失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4)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成为各地招商重点,却忽视了本地原生企业的培育;同时,激烈的招商竞争不可避免地会使各园区让渡更多的利益给入驻的外资企业,造成园区间恶性竞争。(5)多数园区虽在观念上已认识到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中对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工作还不到位。(6)入园企业档次相对较低,难以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影响园区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及对服务外包园区的调研,将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分解为基础竞争力、政策竞争力、成本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服务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六个方面,同时归纳各单项竞争力的评价因子,进而构建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评价体系。选择区位优势、城市知名度、通信技术、交通条件、生活配套化境为基础竞争力的评价因子。选择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为政策竞争力的评价因子。选择运营成本、工资成本、房租成本等为成本竞争力的评价因子。选择本地高校数、每年IT及外语专业毕业生数、培训机构数、园区高端人才数等为人才竞争力的评价因子。选择孵化培育企业数、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平台等为服务竞争力的评价因子。选择企业数量、企业平均规模、知名品牌数、国际标准认证企业数、龙头企业数等为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对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可通过对有关服务外包园区、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及专家咨询的办法,根据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而确定。调查技术方法可采用Liker6量表法,调查的内容为以上6个单项竞争力和相应的评价因子,测量尺度为5级,即十分不重要和不重要、不确定、重要、十分重要。评价因子影响程度确定的基本思路为:首先,根据收集到的调查资料,进行初步统计,确定各测项的各级评价比重;然后,以“重要”和“十分重要”两等级为分析对象,采取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方法对24个测项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各评价因子对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三、提升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的路径
(一)创新路径
提升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的原动力是创新,服务外包园区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创新,并且不单是企业创新,而是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服务组织等多元协同的园区集群式创新。服务外包园区集群式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但并不是政府随时随地都参与,应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政府作为的“缺位”、“越位”、“时机不当”对园区创新都是不利的,政府需要基于园区集群周期确定合适的介入时机与介入程度。政府的职能体现在产业引导、制度供给、公共产品供给、公共服务供给、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的合理定位与体制创新上。园区内的企业应通过集体学习,以及通过知识溢出、消化吸收、转化应用、创新提升的知识创新路径,推动园区集群演化升级,提升园区竞争力。实践证明,大学与科研机构等在园区创新中作用关键、不可或缺,因此服务外包园区必须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型人才、知识技术与科研成果等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发挥大学科研机构在园区创新中的推动作用。园区与社会服务机构的配套服务功能应进一步拓展创新,如为服务外包企业开展技术平台、国际合作、市场拓展等配套服务。
(二)要素路径
1.人才要素。积极引进服务外包高端人才。服务外包园区尤其是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求人才数量的扩张,更迫切需要服务外包人才质量的提高。政府可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加强宣传推广,吸引高端人才和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他们可为服务外包园区发展带来新观念、新技术、新信息和新知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着力培育服务外包实用技术人才。要针对具体情况,对不同发包国、不同承接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人才构建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与方案,为承接大规模、不同类型服务外包业务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实用人才。不同发包国的外包项目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规范,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也不一样,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各承接城市的人力资源状况、商务成本差距较大,各城市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政府部门和培训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城市分工情况设置人才培训课程,进而培养适合本城市的服务外包人才。服务外包企业可建立培训机构,重点培训计算机应用人才、系统分析员、开发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等。
2.资金要素。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都投入了一些政策性资金用于促进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但仅靠政府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园区应该加强研究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向银行与资本市场披露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信息与宣传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潜力,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金融业、投资业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对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政策性贷款支持的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将服务外包产业纳入业务范围,大力参与服务外包产业的投资、融资或资本运作,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促进服务外包产业与园区发展。同时,创造条件使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进而拓宽企业筹资渠道。
3.基础条件要素。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相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有较大的依赖;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需要密集的商务往来,因而国际商务旅行的基础设施和交通便利性也是重要条件。我国在通信、航空、道路、旅店等方面的整体硬件水平不高,尤其是电信网络的国际联连和信息传输能力相对不足,国际大容量数据传输速度较慢,企业应对网络突发问题能力不足。国际通信资费偏高,对于服务外包企业,通信资费占全部成本份额显著,这显然会影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与园区的竞争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升航空、旅店等服务水平,还要着力完善电信网络运营体制,降低国际通信资费等。
4.企业能力要素。首先,要提升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随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服务外包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竞争,而是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逐渐由成本演变为质量。因此,服务外包企业应及时转变经营理念,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外包服务。另外,企业需要加强对发包国文化的理解,进而能与客户达成默契,实现高质量的沟通,提升服务质量与效果。其次,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外包企业要努力提升技术、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积极开展专业认证,积累经验,逐步树立自主创新品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创新,就不会创造出更大的附加值,只能停留在“专业代工”层次。再次,要扩大企业规模与构建企业动态联盟。加快服务外包企业整合、推动规模扩大和能力提升是服务外包园区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具体模式有:一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二是较大企业购买较小企业实现规模扩张;三是与发包商所在国的企业合并,为争取更多外包业务创造更多机会。另外,服务外包企业可通过构建企业联盟来实现自身能力提升。
(三)运营路径
1.重视服务外包园区功能规划。高水平的产业集聚需要有相配套的生产生活环境。服务外包园区作为大中城市的功能区,应具备明显的城市或城区属性。未来园区必须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居环境、人文生活等因素进行全盘考虑,进而融入城市的整体空间规划中。因此,在园区规划上,必须从城区社会配套的角度,提出居住、生活、娱乐、交通等可行方案。
2.实施差异化与专业化的发展战略。服务外包园区是服务外包产业竞争的核心主体,园区间竞争日趋激烈,差异化与专业化发展是园区的必然选择。各地区应改变服务外包园区同质化的发展现状,创新园区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开发模式与服务模式等。根据本地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尤其要从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使园区成为创新集群的载体,加快创新型服务外包园区的形成。
3.构建服务外包园区的产业集聚品牌。我国服务外包园区发展与竞争的重心,逐渐从政策、服务向品牌转移。园区产业集聚品牌的创建依赖于园区内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管理水平、经济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决定园区的特色与形象。因此,园区应选择有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重点发展,并通过组织博览会、推介会、媒体宣传等形式,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园区产业集聚品牌。
4.完善服务外包园区招商与企业准入机制。对服务外包园区来说,招商引资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仅是吸引外部合作伙伴的进入和投资,而且需要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服务。园区要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同优化招商环境,推动招商工作的持续开展。另外,国内一些园区虽然已初具规模,但难以做大做强,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科学的企业准入机制。建立科学的准入机制,有助于提高园区企业实力与园区整体竞争力。
(四)服务路径
1.政策支持服务。政府应积极出台和完善有关支持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倾斜,如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快速通道等;三是通过资金优惠和出口补贴,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国门,自建海外运营中心,实现国际化;四是国家与各地政府积极搭建面向全球服务外包平台,树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良好国际形象与提高园区国际知名度。
2.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问题。我国政府颁布了《知识产权保护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当跨国公司看到中国市场的盗版现象时,势必产生顾虑和怀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与园区发展。政府应及时完善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细化有关规定和条款,特别是在涉及侵犯服务外包知识产权方面出台严厉措施。另外,要强化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确知识产权保护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3.公共平台服务。通过建立全国性公共平台,能够有效整合和配置公共技术服务资源,提供涵盖共性技术支撑、人才培训服务、国家公共品牌建设、信息发布与市场推广等在内的各项公共服务,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促进产业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另外,各地应进一步加强服务外包信息网站建设,以保证服务外包企业及时把握外包市场动态,以及拉近发包商与服务外包企业之间的距离;同时改进服务外包协会运营模式,使其成为企业主导的协会,真正代表服务外包企业利益,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建议,成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纽带。
4.园区的“产业通道式”服务。服务外包园区应全面整合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成立业务解决中心、外包解决方案中心、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中心、人力资源解决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专业化解决方案机构,打造高效专业的全方位、一体化、立体式的产业通道式服务体系。如,政府沟通:企业可以通过园区与政府进行有效沟通;政策咨询:面向入驻企业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咨询和服务;中介服务:为入园企业注册提供工商、税务、法律等中介服务;人才服务:面向企业需求开展人才培训及人力资源服务;金融投资:园区通过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企业寻求融资、贷款等方面的协助;市场拓展:园区可组织与国外的市场拓展活动,使园区企业资源共享、联合发展,共同扩大国际市场。
四、结论
当前,服务外包园区已成为服务外包产业竞争的核心主体。建设园区是全球服务外包产业普遍采取的发展模式,不过发展成功的园区都是以创新驱动与竞争力持续发展为导向,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园区、我国台湾新竹软件园等。现实中,我国各地政府在竞相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加强服务外包园区建设的同时,却对服务外包园区创新与竞争力提升等问题重视不足。明确我国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水平与探索提升竞争力的路径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如巨大的内需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本、良好的经济环境等,协同创新路径、要素路径、运营路径与服务路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发展之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引导加工贸易转型为核心,推动出口产品以初级为主向中高端、高附加值为主转移,以促进当地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再次,提高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竞争力,进一步缓解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失衡的状况。淘汰一些简单加工代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引导资源流向生产效率高、产品附加值大的龙头企业。
最后,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审批效率,完善加工贸易企业退出机制。一方面,通过提高加工贸易的门槛,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生产,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持续稳定上升,加快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目标。另一方面,完善退出机制,对生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生产活动,规定其在一定时期内整改,逾期不达标的,不再批准其进入市场,以实现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优化加工贸易企业结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宏艳.中国参与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的地位测算[C].北京:2009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
[3]黄先海,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跨国分析[J].世界经济,2010,(5).
[4]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秋季)[R].2011.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1.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