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春: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天地人和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3 浏览量:23

来源:红旗文稿

近年来,胡锦涛主席多次在国际公开场合倡导“包容性增长”,显示了我们党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考、新战略。包容性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南北差距扩大和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我们党审时度势提出的战略思想。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

一、包容性增长蕴含对天的包容:经济增长要与自然界相协调 

早在19世纪时,恩格斯就曾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页)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使人在自然中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人对自然的干预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这样的悲剧在许多地方仍在不断发生。人类所面对的生态环境正朝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演变,从而引出了所谓“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的概念最早由罗马俱乐部提出,主要包括下列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历史的教训和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马克思在深入研究自然界与人的相互关系之后,明确表述了“人靠自然界生活”的思想,从而揭示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增长需要人类改造自然,需要对自然资源重新组合以创造物质财富。在人类改造自然时,如何使自然界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人与自然协调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维持或恢复某种自然平衡,而是通过人类变革自然的活动,使自然界能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必然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的协调,我们党先后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系列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党的***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再次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明确表明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我们党提出包容性增长,实际上是对“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统领,是与自然界友好相处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意味着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倡导包容性增长则意味着经济增长要与自然界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界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包容性增长蕴含对地的包容:不同国家和地区需要协调发展 

经济全球化通过深化国际分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然而这种分工也带来了利益在不同地区分配的不合理,地区经济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这必将导致地区之间的协作难以持续,最终世界经济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在地区之间实现包容性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保障。包容性增长之“包容”,在于不是排斥性的增长,既要让自己发展,也要容忍、允许别人发展,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地区、惠及所有人群。 

1.国家间要包容性增长。早在2006年,联合国就发布报告指出,各国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例如,美国和欧洲现在的人均收入是埃塞俄比亚的35倍,而在1950年,欧美人均收入还只是埃塞俄比亚的16倍。贫穷国家发展缓慢已成为地区冲突、国内战乱和社会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发达国家依靠技术和资本优势,通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全球价值链,通过总部与生产基地的分离,把利润空间微薄的加工和制造产业链环节放在发展中国家。这个产业分工的结果,表面上看,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取得表面上的繁荣增长,实际上,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在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库兹涅兹增长,难以进入依靠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熊彼特增长。这种增长必然带来利益的不合理分配,早晚会因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枯竭而不能持续,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冲击。可以说,世界各国共同推进包容性增长对大家都有利。包容性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后,发达国家更应当包容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胡锦涛主席在国际场合多次倡导包容性增长,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努力构建和平友好国际关系,积极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诉求,也进一步阐明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模式。我国积极、主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本国经济,表明了我国不仅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而且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推动者。 

 2.国家内地区间要包容性增长。除了国家间经济增长需要具有包容性,一个国家内部地区发展更需要具有包容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调整。1950—1970年,我国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1971—1980年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过渡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发展进入了高速推进和非均衡发展时期。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外资大量涌入,经济迅速增长,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之态势开始显露。事实证明,让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这在当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但由于较长时期的非均衡发展态势,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拉大,并带来了文化、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认同的区域差异,这已经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区域统筹发展战略。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提出,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我国各地区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化解区域之间的矛盾,而且也有利于我国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被动分工中摆脱出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国内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包容性心态,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大局战略。

三、包容性增长蕴含对人的包容:经济增长要与民生福祉提高相协调 

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开发人力资源、大力促进就业、实现包容性增长”,胡锦涛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主席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我国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却仍然比较低,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而消费动力不足;导致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不均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另外,随着经济增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更加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经济繁荣并不必然或自动导致社会公平、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不公平、不公正的增长导致社会危机,使经济增长停滞、衰退甚至崩溃。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要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必须以提高民生福祉作为前提,否则各种社会矛盾就难以化解,经济快速增长就难以维持。

四、包容性增长蕴含着和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 

1.包容性增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人均GDP在由1000-3000美元的增长期内,是社会各种矛盾比较充分展现和暴露的时期,被称之为“社会矛盾凸现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化解社会矛盾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点。尽管2009年我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在世界100位之后,而且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内需的拉动作用不足,发展质量明显不如发达国家。这决定了我国需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增长来化解社会矛盾。况且社会矛盾化解和民生福祉提高也需要以经济实力作为保障。然而,经济增长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理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中,如何化解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矛盾,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水平。我们党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包容性增长,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包容性为必要条件,强调化解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可以说包容性增长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2.新时期倡导包容性增长需要培育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心态。包容性增长需要有制度变革来支撑,在国际上需要建立和完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国内需要进行一系列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制度的改革需要一段时间,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各界都有包容性的心态,我们才能集中精力,进行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为此,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尽管包容性增长是一个新概念,但我们党一直在实践着包容性增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党的***提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其本质上来说,包容性增长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