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春:我国产业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基于2002~2012年投入产出表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30 浏览量:93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选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键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达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的目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刘芳、倪浩(2009)用层次分析法找出其关键影响因素:技术创新[1]。王吉霞(2009)分别对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社会需求结构、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因素进行了分析[2]。韩颖、倪树茜(2011)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模型,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3]。孙韩钧(2012)基于1978~2005年的经济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Chow检验产业结构高度与经济总量水平、技术进步程度、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际贸易结构和利用外资情况等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4]。张翠菊、张宗益(2015)基于1997~2012年中国省际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省级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物质资本投资、能源投资、居民消费、城市化和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5]。范德成、李昊(2016)采用循环修正思路对中国产业结构演化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依次为人均国民收入、社会保障支出、R&D支出和服务消费比重[6]

上述文献从外部探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却忽视产业结构之间影响关系。实际上,产业之间存在广泛直接与间接联系,如果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去产能与增产量是很难解决,经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局面。如何做好新增产能和存量产能之间的加减法,破解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尴尬局面,是考验着产业结构调整这盘大棋如何落子的一道复杂“算术题”。需要把握产业结构网络特征,即各产业在产业结构网络中节点地位以及与不同点组合成产业模块。为了全面分析我国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我们借助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2002年、2007年与2012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考察产业结构网络变化特征,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二、数据处理

由于每年的统计口径会有些许微调,为了研究的需要,在分析之前按照部门相近关系对三年的投入产出表做出如下调整:删除2002年的旅游业,2002年与2007年的综合技术服务业,2007年与2012年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2012年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业;将2002年与2007年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与邮政业合并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将2012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最终得到统一口径的39部门如表1所示。

 

三、投入产出分析

(一)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首先表现为各部门之间相互耗用产品的数量关系,反映这一数量关系的有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王岳平,葛岳静[7],2007)。

直接消耗系数(aij)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计算公式为:

 

公式(1)中:Xij为中间产品矩阵的元素,Xj为j部门的总产出。全部直接消耗系数(aij)所组成的矩阵称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记为A。直接消耗系数是投入产出表的基础,它反映在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管理条件下,各生产部门之间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

完全消耗系数(bij)是全部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完全消耗系数揭示了部门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它更全面深刻地反映部门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王林生,梅洪常[8],。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有直接的生产联系外,还有间接联系,这使得各种产品间的相互消耗除了直接消耗外,还有间接消耗。其公式为:

 

全部完全消耗系数(bij)所组成的矩阵称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记为B。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也通过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直接计算,公式为:

 

公式(3)中:B是完全消耗系数矩阵,I是同阶单位矩阵,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二)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Fj)是各列和的总计除以部门个数所得到的平均值与各部门列和的比率,反映了该部门对所有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的相对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4)中:bij是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当影响力系数Fj>1时,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生产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见表2)。

 

从表2可知:一是我国有一半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平均水平大于1,2002年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有19个部门,2007年有21个,2012年有19个;二是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业部门主要是第二产业,集中在制造业,这验证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制造业对其他产业影响力较大;三是影响力系数位于前列的部门大多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8)等部门,这些部门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属于高技术产业。伴随着这些产业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辐射作用,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感应度系数

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任何一种产业的生产活动必然影响和受影响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张艳、苏秦[9],2011)。感应度系数(Ei)则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5)中,kij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完全需求系数,感应度系数是该部门感应程度与平均水平的比值。感应度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10]。反之,若感应度系数小于1,表明该产业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较低,关键程度也就较低(见表3)。

 

由表3可知:一是我国大部分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小于1,但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部门数呈增长趋势。二是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能源等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中间产品的部门中,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及金属矿采选业(4),这两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在2002年、2007年与2012年都在社会平均值的2~3倍以上。这些产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不能被忽视。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3)等产业部门感应度系数呈上升趋势,将成为在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从表4可知: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数值与排名可以看出,在2002年、2007年以及2012年中都大于1的部门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化学工业(1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0)。这说明这些部门前向、后向关联能力都高于我国各产业部门的平均水平,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十分紧密;并且这些部门基本属于原材料工业,在我国“产业链”中属于上游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产业部门。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带动和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属于既能推动又能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的部门,具备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特征。

 

四、社会网络分析

鉴于产业关联网络的特殊性,本文采用总体特征分析、中心性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来考察中国产业关联网络的现状,并研究各产业部门在整体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产业结构网络总体特征

根据投入产出分析中所计算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需对原矩阵进行二值转化,而二值转化的关键在于阈值的选定,学术界一般使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平均值作为阈值[11-12],即大于平均值的取1,说明产业i对产业j有支撑作用;小于平均值的取0,说明不存在此种关系。本文通过计算最终确定2002年的阈值为0.01499021、2007年的阈值为0.01608038、2012年的阈值为0.01603812,并就转化后的矩阵进行分析。

1.网络结构测度的可行性

在对网络进行结构测度前,需证明该网络具有测度的可行性,即小世界网络模型特征(吕康娟,付旻杰[13],2010),小世界网络是一类具有较大聚类系数和较小平均路径长度的网络总成(孙露[14],2015)。运用UCINET软件对产业关联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与聚类系数进行测算,结果见表5。

 

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产业网络的聚类系数分别为0.566、0.603和0.612,表明任一个产业节点所有相邻产业之间的实际连边数目占最大可能连边数目的比例分别为56.6%、60.3%、61.2%,比例较高;平均最短路径分别为1.687、1.688和1.701,说明各产业节点平均需要通过1.687、1.688和1.701条边才达到另一个产业节点,总节点规模为39,因此它们的平均最短路径都较小,符合小世界网络特征。

2.产业网络密度分析

产业网络密度是用来描述网络中各节点关联的紧密程度,是网络中节点间实际拥有的连接数与最多可能拥有连接数的比值,其越接近于1说明密度越高,即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联系越紧密,信息在节点间流通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成员之间交流的通道越顺畅,而网络密度越小,则说明各区域产业之间的联系越稀疏。下面是网络密度的公式:

 

公式(6)中:T是网络中所有连接线数量,n是网络中所有节点数量。

 

从表6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密度呈现出逐年增加且增幅放缓的趋势。2002~2007年的网络密度增幅较大,表明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关联度上升,产业间的联系增强。而2007~2012年间,密度增幅相对较小。这与我国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经济增速放缓的历程相吻合。借助NetDraw可绘制2012年产业关联网络拓扑图(限于篇幅,2002年,2007年拓扑图省略),产业空间关联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网络结构形态,不同产业部门在网络结构拓扑图中所处位置有显著区别(见图1)。

 

(二)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反映产业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包括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等指标。中心度(Centrality)是对个体权力的量化分析,点度中心度侧重于衡量一个点与其它点有直接联系的数目;中间中心度用于衡量某点对资源的控制程度,测量该点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与之相邻两点之间的关联。本文利用点度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研究各部门的网络特征。

1.点度中心度

由于各部门间联系的差异,导致部门间经济联系网络的有向性。在有向图中,每个点的度数又可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点入度,即“进入”该点的度数,表示该部门受到其他部门影响的程度;点出度,即“出发”该点的度数,表示该部门影响其他部门的能力。利用Ucinet软件计算出39部门的中心度,衡量我国不同年份39部门点度中心度的变化,结果见表7。限于篇幅,只列出了点出度与点入度前9位的产业部门,包含数值相同的点入度或点出度存在并列情况,下同。

 

根据帕累托的二八原则,可以认为排名前9的产业部门为重要的部门,是支柱产业,处于产业结构网络的中心,有较大的影响力。

从点入度数值来看,位于前9位的产业部门变化比较大,说明我国近10多年来,拉动经济发展产业部门是变化的。从点出度数值来看,位于前9位的产业部门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化学工业(1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金属制品业(15),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7),批发和零售业(29)。且靠前的产业部门中制造业(11、12、14、15、16)所占比重明显大于生产性服务业(27、29),表明制造业相较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更强的中间投入作用。

2.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是测量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控制作用的大小,在一个网络中节点A和C是由节点B连接,中间中心度描述节点A与节点C之间联系需要多大程度地依赖于B。

在中间中心度排在前9的产业部门有化学工业(1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这些都是传统的第二产业部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承担着桥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资源控制能力。而金融保险业(31)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在2002年仅占据20位,在2007年上升至5位,2012年跃居第一,成为控制能力最强的产业部门。说明其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架起各产业部门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见表8)。

 

(三)凝聚子群分析

基于2002年、2007年以及2012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0-1”矩阵,并通过Ucinet6.0软件中Network,沿着“Roles&Positions”→“Structural”→“Concor”路径,可以将39部门划分为8个子群,子群密度系数如表9所示,划分结果如图2所示(限于篇幅此处仅展示2012年划分结果)。密度系数愈大表明子群之间的联系愈频繁。从整体来看,子群间的密度系数并不高,说明我国各产业子群间联系不强。子群过多不利于整个网络成员之间广泛而直接的交流,以及整个产业网络的健康发展。

 

 

2012年中第2子群和第3子群与其他子群之间的密度系数较大,即由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组成的第2子群,以及由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所组成的第3子群,在2012年产业关联网络中,与其他子群联系紧密。

对比各年份子群划分结果以及子群间的密度可得:每个产业所属子群在不同年份是可能变化的,表明我国产业之间共生关系不稳定。通过对比各凝聚子群之间的组成成分可以发现,具有高点度中心度和高中间中心度产业部门所组成的集群,其与其他子群间的密度也较高。也正是由于这些产业部门使得该凝聚子群在整个产业关联网络中与其他凝聚子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密度。

综合2002年、2007年以及2012年各凝聚子群中密度较大的,可以发现,化学工业(1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在三年中同时出现,十分重要。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7),批发和零售业(29),金融保险业(31)这些产业部门是各凝聚子群中的核心部门。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2002年、2007年与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1,但呈现减少趋势;大部分部门产业感应度系数小于1,但呈现增加趋势。这表明我国产业部门之间联动发展效果呈现好的趋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原材料工业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一直大于1,属于既能推动又能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的部门,是我国主导产业部门的备选。

为了探索产业关联结构特征,在投入产出结构分析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①整体上我国产业关联度不高,核心部门与核心凝聚子群较少,各产业部门间联系不强。我国产业关联网络密度较小,且具有小世界特性。②不同产业在我国产业关联网络中地位与作用有所不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发挥着全局辐射的作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是吸收资源最多的产业部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在产业关联网络中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发挥着全局的中介作用,具有最强的资源控制能力。③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密度呈现出逐年增加且增幅放缓的趋势。从点入度数值来看,位于前9位的产业部门变化较大。这说明我国近10多年来,拉动经济发展的产业部门发生变迁。从点出度数值来看,靠前的产业部门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大于生产性服务业,表明制造业相较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更强的中间投入作用。在中间中心度排在靠前的产业部门主要是传统的第二产业部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承担着桥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资源控制能力。金融保险业上升速度较快,2012年中间中心度排名第一,成为控制能力最强的产业部门。④产业网络中存在明显的凝聚子群。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所组成的凝聚子群是关联网络中的核心子群,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其余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较松散,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在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大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三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整体关联度;四是深入推进产业链之间嵌套型发展;五是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平台。

注释:

①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是目前最新投入产出表,2015年12月发布。

参考文献:

[1]刘芳,倪浩.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应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321-323,358.

[2]王吉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分析[J].经济纵横,2009(11):71-73.

[3]韩颖,倪树茜.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53-60.

[4]孙韩钧.我国产业结构高度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探析[J].人口与经济,2012(3):39-44.

[5]张翠菊,张宗益.中国省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15(10):32-37.

[6]范德成,李昊.基于复合有序度模型的中国产业结构演化动力子系统间的有序度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6(2):41-47.

[7]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61-68.

[8]王林生,梅洪常.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4):77-83.

[9]张艳,苏秦.中美物流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动态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1(11):1857-1861,1856.

[10]许宪春,齐舒畅,杨翠红,赵同录.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一[J].统计研究,2006(11):3-8.

[11]王铜安.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产业结构总体特征研究[J].科研管理,2014(7):124-129.

[12]李茂.中国产业关联网络的拓扑特征演变[J].技术经济,2016(7):80-89.

[13]吕康娟,付旻杰.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网络的构造与结构测度[J].经济地理,2010(11):1785-1791.

[14]孙露,薛冰,耿涌,张黎明.基于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网络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以华东七省(市)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2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