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春: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13 浏览量:20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在其《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1]。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1997年,美国2500名经济学家共同声明:市场的政策是最有效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提出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征税。美国拉美西斯·拉希迪(RamsesRashidi)指出,发达国家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因此发达国家应当承担大部分责任。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Yoyichi)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Kaya公式。一些学者从理论上对低碳经济进行探索,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LesterR.Brown)出版《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2]

2009年11月26日我国政府明确了我国2020年碳排放降低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目前对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呈现出如火如荼局面,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江西科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山东财政学院等单位成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纵观目前国内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途径方面。

(1)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方面代表性观点[3-4]。张坤民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中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冯之浚认为如果不发展低碳经济国家竞争力将难以提升,国家安全也将难以保障。潘家华、何建坤、崔大鹏认为追求低碳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郭万达和郑宇劼、樊纲认为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是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胡鞍钢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市场巨大。李俊峰和马玲娟认为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制。姚志彬认为低碳经济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

(2)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模式方面研究[3-5]。陈佳贵认为实现低碳经济需要人类行为方式上的转变,以避免奢侈和浪费的碳排放。吴晓青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政府和企业的参与是主要形式。李旸认为只有创新思维,有全局观和系统观,才能发展低碳经济。付允和马永欢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唐方方、金乐琴、马中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决不能人云亦云,脱离国情,需要理性思考。鲍健强、杨志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从产业结构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金涌通过碳的再利用来实现低碳经济。牛文元、徐冬青认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从技术、国家政策两个方面入手。金乐琴和刘瑞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优势和策略进行分析。马中、陈迎、夏先良、邹骥提出我国要积参与国际碳减排谈判,必须扞卫碳排放权。管清友提出低碳经济下的货币主导权。蔡林海从全球创新竞争的角度,对中国在此轮浪潮中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了阐述。邢继俊从公共政策角度对发展低碳经济进行研究。杜明军低碳经济发展要培养政府、企业和公民间的经济利益“三角”均衡机制。杨万东等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机制是关键。龚建文从卡亚公式角度对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也有部分学者对低碳经济内涵进行思考[3-4,6-8]。张世秋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姜克隽认为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夏堃堡认为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方时姣、陈永昌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牛文元、贺庆棠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赵建军认为低碳经济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王文军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进行思考。周宏春、杨美蓉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进行比较研究。孟赤兵认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杨志和张洪国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进行辨析。一些学者对低碳经济提出了质疑,郑志国认为低碳经济概念存在概念构造缺陷,不能准确揭示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其宽泛解释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概念所涵盖。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的发起人、日本名古屋大学薛进军教授认为没有理论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容易出问题,并强烈呼吁要创建这门学科。

低碳经济学理论体系目前几乎空白,如何构建其理论体系,夯实其理论基础是关键。理论来源一般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需要从经济史中探寻其根基,一门学科诞生不能凭空诞生,需要从经济史中继承相关理论,另一方面需要与相关学科比较,定位其研究领域,借鉴和吸取相关理论。从文献中可知,目前对低碳经济研究主要把低碳经济作为发展手段出发,阐述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及如何发展,没有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和挑战。本文试对此展开探索研究。

1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1.1经济学理论根基探寻

20世纪后,GDP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的出现,为各国经济横向比较提供依据和参考,以萨谬尔森为代表“新古典综合派”把GDP作为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导致人们对经济学产生误导,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GDP如何增加的学科。实际上,在经济学发展历史长河中,曾出现所谓“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研究不仅仅关注本国经济发展,更要关注世界经济发展,整个人类发展。这些思想隐含了低碳经济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思想。最早关注此问题是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他在其《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支配力量》中,提出这样的想法:所有各个国家的商人是处于一个商业联邦之下的。魁奈所谈的无疑是世界主义经济,是从事研究如何使全人类获得发展的那种科学,它与政治经济学是对立的。亚当·斯密(1723-1790)同魁奈一样,对于真正的政治经济,也就是各个国家为了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所应当遵行的政策这方面,却极少过问,以阐述全世界范围的商业绝对自由原则作为他的任务,认为经济学研究应该立足于世界范围。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1767-1832)在他的《实用政治经济学》明确表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切国家的利益,是全体人类社会的利益。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经济浪漫主义的奠基人西斯蒙第(1773-1842),在其《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指出财富只是人类物质享受的象征,只是一种使人们获得物质幸福的手段。西斯蒙第批评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手段和目的颠倒了。西斯蒙第认为政治经济学不能只考虑少数人致富的问题,而更要关注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福利问题,他强调政治经济学应该是以增进人类幸福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他认为积累国家的财富决不是成立政府的目的,政府的目的是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财富所代表的物质生活的快乐。以西斯蒙第、弗朗斯瓦·魁奈和亚当·斯密为代表所谓“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以造福人类为使命的科学”、“个人福利是完全依存于全人类福利的”。这些经济发展过程中全球思维可以作为低碳经济思想源头。

1.2相关学科比较与继承

1.2.1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绿色经济的概念在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从本质上来讲,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都是“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转换的模式,即资源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低效率转向资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这四种形式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

生态经济主要表达理念是经济活动要顺应生态规律,经济系统服从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是从循环手段角度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绿色经济是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经济侧重的是资源节约利用,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是二氧化碳升高对人类产生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提出,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对脱钩。从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属于生态经济范畴。低碳经济提法与其他几种经济提法相比,更能体现出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追求的目标,从高碳向低碳转变。从辩证哲学角度,低碳经济体现出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思想。这些经济思想是人类面对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自我反省与改进的结果,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他们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尽管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低碳经济在构建其理论体系可以借鉴有关理论。

1.2.2气候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2005年德国经济议题观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出版一本书《气候经济学》,他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丰富的案例,揭露天气和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英国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气候变迁政策奠基人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报告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设想[9]。气候经济学主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探讨气候和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低碳经济主要研究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从内涵来说应该是一致的,是同一问题不同表述。现在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是气候经济学,即《斯特恩报告》。国内从事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学者要及时关注气候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

1.2.3资源环境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使经济活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如何估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物质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间接的对人的精神损害;如何评估环境治理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挽救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效益,和间接的社会、生态效益;如何制定污染者付费的制度,确定根据排污情况的收费力度;如何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是阐述资源有价值,环境损害是有成本的,并提出核算方法和解决途径。从高碳对环境造成损失,低碳避免损失来说,低碳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内容有交叉。目前资源环境经济学是比较完善学科,低碳经济要充分借鉴和参考其理论体系构建,完善低碳经济理论体系。

1.3低碳经济理论构建初步设想

本文初步认为低碳经济是属于经济学分支,是运用经济学有关原理和规律解决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之间不协调的学科,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问题,从本质上看低碳经济属于生态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内容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看不见手”和“看得见的手”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高排放排放量之间矛盾。低碳经济和气候变化问题本身涉及多个学科,对它的整体把握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视野[10]。研究方法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传统经济学中一些基本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结构分析、总量分析、结构分析、均衡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也包括对不同类型国家碳排放量的规范分析方法;二是借鉴其他相关学科一些分析方法:如环境经济学中波及性分析、成本有效性分析与效益-成本分析等,碳足迹(借鉴生态经济学中生态足迹),碳贸易(借鉴国际贸易),碳权和碳金融(借鉴金融工程),碳循环(借鉴循环经济)等。三是制度学分析方法,全球气温的上升主要是由某些国家过度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但其影响却跨越了国境波及到其他国家,而这一问题正是经济学中外部性效应的延伸;其次是气候本身属于典型的全球公共物品,于是如何提供这类物品同时阻止“搭便车”行为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制度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的相关研究为我们解决这类复杂问题找到了灵感[11]

2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2.1化解国际经济合作困境,完善国际经济学体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释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主要有两类。一是传统经济理论:亚当·斯密绝对的比较优势,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二是新国际贸易理论: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狄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布兰德、巴拉萨、兰开斯特、格鲁贝尔、劳埃德、迈克尔·波特和杨小凯等人从不同视角提出不同理论。但这些理论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提高本国经济总量,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贸易只是一种手段。如果仅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合作国各自产生合作剩余,合作对各方都有利。如果从生态效益来看,国际经济合作则产生更多合作负效应,产生更多环境问题。目前经济合作主要是发达国家从事微笑曲线两端环节,把曲线低端的制造环节转移到欠发达国家,由于欠发达国家技术相对落后和能源结构等原因,在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资源环境问题,如对资源过渡性开采,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等。由于二氧化碳流动性,最后对国际上所有国家都产生影响,温室气体对人类整体破坏损失可能大于合作经济剩余,产生全球经济合作困境。目前经济合作经济学理论又无法避免这种现象产生,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发展经济思想和碳交易、碳贸易等解决办法,有助于问题解决,化解国际经济合作困境。从另一角度来看,低碳经济立足于国际经济整体收益角度看待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低碳经济理论应纳入国际经济范畴,拓宽国际经济学原有狭义研究视角。国际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应用与延伸,实际上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通过国际经济学有关理论来发展本国经济,平衡本国国际收支,建立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金融和贸易体系。国际经济学没有把整个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利用其理论最终结果使每个国家都受损,只有融合低碳经济有关理论,才能现实真正意义上国际经济学。

2.2提供经济发展新模式理论基石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经济活动强度小,经济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低于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经济发展与经济活动负效应是协调的。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经济活动产生温室气体逐步超越生态系统自身平衡能力,产生严重环境问题,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人类生存。传统经济学理论研究目的以提高财富,特别以物质财富为己任,重农学派认为经济发展目的是增加物质产品数量,重商学派认为经济发展目的是增加金银数量;现代经济学以提高本国GDP为重任。如再以这些理论指导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更大问题。近来也产生有关经济理论,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然而这些理论之间有各自内涵,有各自研究内容,但都不以低碳为研究重点。温室效应目前是全球最主要环境问题,其根源是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如何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指导,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完善的低碳经济理论能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引低碳经济发展。

2.3引导消费方式转变

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的动力归结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归根到底拉动经济的是物质消费,以物质商品国内和国际消费来完成经济循环。以现有的能源结构,增加物质消费必然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抑制物质消费。刺激物质消费与发展“低碳经济”显然存在着矛盾,经济学称之为“目标冲突”。低碳经济有关理论可以化解冲突。目前对物质消费主体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居民,早已从物质的生理需求转向享受性需求,甚至是炫耀需求。如果继续以物质消费作为经济发展最终动力,不仅产生更多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对地球有限物质资源的不合理的利用,这些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包括生产方式变革,也要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变革。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对物质消费依赖转向精神消费,使精神消费和智力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动力。

2.4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途径

如何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一是,皮古提出通过增税手段,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一致,以解决因外部性引起的资源非帕累托最优配置问题。二是,通过界定产权办法,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配置问题。这两种办法共同点是在一个政府机制能够发展作用的范围,对于超越国界,难以界定产权温室气体环境问题,怎么办?可以借鉴低碳经济中碳交易、碳贸易和碳关税等办法设计解决办法。

2.5丰富了相关经济学研究内容

低碳经济在发展过程创造一些工具如碳货币、碳交易、碳贸易、碳期货与期权、碳关税等。这些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完善阶段,但已经为金融学、国际贸易、虚拟经济增加新的内容。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之复杂使得经济学家不得不对如风险、不确定性以及贴现等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需要重新界定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分析概念[12]。

3结束语

目前对低碳经济认识大都处在对其意义认识阶段。在实践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全球大趋势,各地都如火如荼开展。因低碳经济理论不完善,人们在实践中常以相关学科理论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理论基石。没有理论支撑的经济活动,容易偏移发展轨迹,会导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本文对低碳经济理论基础和经济学价值做了探索,主要目的是强调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新模式,而且有理论来源,有经济学理论价值,可以构建一套完善理论体系。由于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更多理论研究作为借鉴,本文这些研究可能有些肤浅。

参考文献:

[1]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 [R].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22-132.

[2]莱斯特·R·布朗. B 模式2.0: 拯救地球延续文明[M]. 林自新,暴永宁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6.[Lester R Brown. B mode 2.0: Saving the Earth and Civilization [M]. Trans by Lin Zixin,Bao Yongning. Beijing: Oriental Press,2006.]

[3]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Zhang Kunmin,Pan Jiahua,Cui Dapeng. Overview on Low Carbon Economy[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8.]

[4]蔡林海. 低碳经济大格局[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Cai Linhai. Pattern of Low-carbon Economy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9.]

[5]鲍健强,苗阳,陈锋. 低碳经济: 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4) : 153 - 160. [Bao Jianqiang,Miao Yang,Chen Feng. Low Carbon Economy: Revolution in the Way of Hu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2008,(4) :153-160.]

[6]周宏春.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考量[J]. 理论前沿,2009,(20) : 17 - 22. [Zhou Hongchun. Difference Considera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J].Theory Frontier,2009,(20):17-22.]

[7]杨志,张洪国.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J]. 广东社会科学,2009,(6) : 34-42. [Yang Zhi,Zhan Hongguo. An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ow-carbon Economy,Green Economy,Circular Economy[J]. Guangdong Social Sciences,2009,(6) : 34-42.]

[8]郑志国. 低碳经济概念的科学性质疑[J].理论月刊,2009,(11) : 103 - 105. [Zhen Zhiguo.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Questioned [J].Theoretical Iissue,2009,(11) :103-105.]

[9]尼古拉斯·斯特恩. 季大方译.气候变化经济学(上)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6) : 1 - 13. [Nicholas·Stern,Ji Dafang Translation.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op) [J].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 Comparison,2009,(6): 1-13.]

[10]Aldy J,Stavins R.Architectures for Agreement: Address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the Post-Kyoto World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1]王军.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8,(8) :85-96. [Wang Jun.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J]. World Economy,2008,(8) : 85-96.]

[12]Pindyck R O. Uncertainty i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2007,(1) : 45-65.

作者简介:方大春,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编号:2010sk162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