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需要理论引领。一些学者认为借用西方经济学中“供给学派”理论。言下之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经济理论上拥抱西方供给学派,实践上借鉴美国前总统里根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施政措施。实际上,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手段是运用改革的办法调整要素供给结构性,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果不认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重大区别,寻找其理论根基,将会诱发诸多“颠覆性错误”。
一、经济学发展历程中供给侧要素
从经济学发展历程来看,供给侧理论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说供给理论与整个经济学发展相伴随。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强调恢复“自然秩序”,强调土地要素供给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性;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认为增加国民财富只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有用劳动者的人数;资本积累增加会增加雇佣有用劳动者的人数,所以一个国家的财富增长取决于分工发展的快慢和资本积累的多寡。可见,《国富论》就是从供给方来探寻经济增长的源泉的。可以说,整个古典经济学就是供给经济学。
二、供给学派理论不能指导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学派坚持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在要素供给方面主张鼓励储蓄和投资、大幅度减税和大量削减社会支出等。供给学派试图“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笃信并借助于自由市场的万能力量,通过一系列“劫贫济富”的顶层设计来实现社会有效供给的增加和政府预算的平衡。实际上,西方供给学派强调方法是简单的,没有考虑政策结果的相互联系性,哲学思维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我国供给侧改革是为了供给能力长期提升,在供给要素中不仅重视物质资本作用,同时也更加重视人力资本作用。人力资本提升需要加大公共支出。在鼓励企业投入不仅考虑税收对利润影响,更加关注技术进步和制度完善对生产成本的降低。我国供给侧改革重视制度改革,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产业结构和空间之间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说,我国供给侧改革涉及到多方面,协同推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理论、“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新论断、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论断、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论断、开放发展的新论断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创新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丰富,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是在统筹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双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期与短期、宏观与微观、总量与结构、增量与存量之间的辩证关系,只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吸取营养。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
(一)产业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落后和低端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二是培育和发展高端产业。
(二)区域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必然要重视要素空间配置格局。(1)实施板块与轴带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四大区域战略基础上,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带一路”三大协同发展战略,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战略组合。(2)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目前,城市化空间结构开始呈现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的分散发展格局。依据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群内部不仅具有专业化生产分工,在整体上也存在着按功能性组合的城市系统,即构建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几个层次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经济联系。
(三)提升高级生产要素供给能力
一是要进一步改善创新型企业的政策环境,加强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执法力度。二是为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加快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让更多创新型企业在沪深股市、新三板市场等公开市场交易,鼓励登陆资本市场的公众公司以股权、债权、股债结合等多种方式融资。三是要妥善处理好企业中“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关系,以充分发挥企业中“人”的能动性。完善高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进技术入股,逐步形成健康的合伙人文化,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
(一)双侧管理,协同推进
需求管理是总量管理,侧重年度短期视野内调节经济生活中银根的松和紧、施行总量的刺激或收缩;而供给管理要更多地着眼于中长期和全局的发展后劲。供给侧管理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而需求侧管理强调可以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虽然两者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在各国的经济政策应用中通常也都是交织在一起使用的。
(二)优化发展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降税、降费等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有一定限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可以持续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阵地。要高度重视,以各种有效方式,努力把情况搞清楚,明白企业“困”在哪、 “难”在哪,然后深入分析、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制定出台管用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服务企业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社会生产力。
(三)推进制度供给系统性改革,完善生产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层面出现了问题。应该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应着眼于清除生产要素配置和供给的制度障碍,包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进投资率、提升市场竞争打破垄断等。加快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发展环境和法律制度、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健全各行各业和各种所有制中的收入分配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