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期刊正经历管理体制企业化、期刊经营机制市场化以及出版方式数字化的转型。在此转型期中,期刊编辑应创新编辑理念、编辑流程、编辑技术,此乃“开源”;同时应坚持优秀传统与经验,防止无谓的和错误的耗散流失,此谓“节流”。保持特色,与时俱进,期刊方能“源远流长”。
关键词:期刊;转型期;编辑;开源;节流
中图分类号: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3-0181-00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骨干学科建设项目“学术期刊的时代化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计永超(1965),安徽合肥人,《江淮论坛》主编,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思想文化
一、转型期传统期刊面临的挑战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历着体制、结构、形态的变迁。而属于社会文化范畴的期刊亦面临着转型,关于这种转型,有学者概括为体制转型和学术转型[1],有学者概括为数字化与转企改制的双重转型。[2]从某种程度上讲,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加快了这种转型的步伐,该办法明确要求:“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中央有关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与调整报刊业结构、转变报刊业发展方式相结合,与实现报刊业集约化经营、培育大型报刊传媒集团相结合,与推动传统报刊业向数字化、网络化现代传媒业转型相结合,与建立健全报刊准人和退出机制、科学配置报刊资源相结合。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报刊生产力,破解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实现报刊业转型和升级,推动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报刊出版传播能力。[3]概括地说,当下期刊的转型是期刊管理体制与机制的转换,具体表现为管理体制的企业化转型、期刊经营机制的市场化转型以及期刊出版方式的数字化转型。[4]企业化指传统期刊由事业制向企业转型,解除计划模式的“供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指传统期刊由行政主导办刊向市场运作方式转型,成为市场主体;数字化指传统纸质编辑出版方式向数字出版方式的转型。这对传统期刊造成极大的挑战。
(一)生存空间的挑战
据相关统计,我国期刊业在过去30多年中经历了长期增长后在当前出现下滑,1978年中国期刊业的总印数为7.62亿册,2012年达到峰值33.48亿册,而到2013年,期刊总印数下滑到32.72亿册,这意味着期刊“总印刷量可能已经达到顶峰,在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持续下滑”[5]同时,仅2013年因各种原因被注销刊号的期刊有43种,其中大部分均是因为市场萎缩持续亏损而终止出版的。[6]
(二)运行体制与机制的挑战
由于不少传统期刊是由行政事业单位主管主办的,其处于体制内的性质自不待言,这种体制和机制不利于学术期刊成为文化市场主体的建构和培育,同时阻隔了不同主体间的横向合作。例如,由于部门所有制的障碍,学术期刊很少能接受非公有制资本的介入,限制了其经营合作的拓展,进而限制其规模和影响力。这种体制容易造成期刊管理体系的臃肿,效率的低下,产权关系不甚清晰,缺乏足够的分配激励效应。由于办刊经费的紧张,出于正常的管理运作考虑,不少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这导致大量人情稿、收费稿的出现,扰乱了正常的学术序列,影响了刊物的水准与声誉。
(三)传播介质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公众阅读取向的变化,期刊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还深刻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对书籍、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读者减少、发行下降、广告流失,生存状况日艰。同时新媒体严重挑战编辑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态度。[7]一方面作者素养依然良莠不齐,加之道德滑坡、急功近利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致使近年来学术界种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而信息化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又为学术造假、粗制滥造、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不当行为提供了高效而廉价的“技术支持”。一方面读者的反馈力度越来越大,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受众提供了实施监督和反馈的有效工具,他们的反馈信息除了用电子邮件以“点对点”的形式发出外,还可以在互联网上以“点对面”的形式公开,并且形成群体的力量向期刊施加压力。
二、奋力开源:转型期期刊编辑的创新
所谓“开源”,就是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同时,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1)
(一)树立新的编辑理念
期刊的转型期也是机遇期,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必须树一立超前意识,理顺关系,提升发现、策划能力,在充分认识数字化编辑方式、企业化市场化管理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开放经营、主动创造、快速调整的编辑理念。例如,在期刊内容生产方面,选题定位贴近读者,栏目设置紧贴学界研究热点和争鸣话题,版式设计上保持特色与多元的有机统一。在管理体制方面积极开展对外横向联合,积极参与全国期刊联盟的建设,改变“全、散、小、弱”的办刊格局。完善人员流动机制,与专业的编辑事务所合作,将校对编排外包,专注人员素养的提升。
(二)开拓新的编辑流程
传统期刊有自己完整而相似的一套编辑流程:前期阶段(信息、选题、集稿)---中期阶段(审读、筛选、加工)---后期阶段(编排、校对、刊检)[8],基本靠手工和多部门配合完成。在转型期的期刊,完全可以将数字化贯穿于以上编辑流程。如前期通过网路征稿启示和邮箱推送邮件了解信息,凝练选题,通过期刊网络编辑平台入库批量处理来稿。其中通过建立学术检测数据库进行自动查重与查新,初选稿件通过编辑系统按照文献分类号等标码自动分发给相关编辑审读筛选,通过初审二审外审的稿件入库打包寄送主编终审;后期通过编辑与出版分离的模式,将拟发稿件统一发送至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由其负责统一校对、排版、印刷、寄送,并通过邮件提供刊检单给编辑部。甚至可以考虑设置多媒体分配总编辑,只需其一人便可以完成全部编辑流程,颠覆传统编辑流程,这将极大解放期刊生产力。[9]
(三)执行新的编辑标准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编辑出版的编校标准和规范文件、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和单位》、《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然而目前国内期刊执行编校规范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一项学术期刊封页信息执行相关国家标准情况的调查显示,294种期刊中只有27种期刊所有调查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占样本总数的9.2%,绝大多数期刊封页在编辑中执行国家标准都有偏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期刊封面缺责任者项和缺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期刊版权页缺创刊时间,期刊目次页位置不规范等。[10]叶继元等做的一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规范的调查分析涉及92家期刊的标准化与规范化问卷分析,结果显示稿件编辑采用国家规范的只有53. 19%,有26. 6%采用国内同类期刊规范,有3.19%是采用国际同类期刊规范,有12. 77%的是参考相关规范后自定。关于不规范项目涉及标题、摘要、关键词、文中注释、文后引文[11]这些不规范,有的是认识问题,有的是方法问题,有的是学科特点的问题,亦涉及标准自身的统一与合理性问题。在期刊转型期,我们应从消费者的阅读接受习惯和数据处理便利以及国际惯例来综合制定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收稿日期的问题,一般应标示,标明作者的首发著作权;作者的简介,可以略去出生年和籍贯,以为保护作者隐私起见;关键词应明确控制在6个以内等。
(四)开发新的编辑技术
在媒介融合的全息数据化时代,传统期刊编辑应从信息采集、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等诸方面使编辑技术“互联网化”[12]如在QQ平台上加强刊物官方微博的建设,通过互动将读者变成“粉丝”;在微信平台上加强公众号建设,将读者刷进“朋友圈”;开发相关的服务网友的APP;建设所属专业的数据库等。
三、注重节流:转型期期刊编辑的坚守
所谓“节流”,就是要坚持优秀传统与经验,防止无谓的和错误的耗散流失。
(一)经济成本的节控
在转型期,期刊应加强成本管理。从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发稿、装帧设计、发排、校对、印刷、装订到出版发行全过程中,所有费用都要进行合理核算,尽量控制成本支出。有论者对成本的节减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如发动全体编辑成员的全员参与法、办刊经费的包干法、编辑办公的电子化法、编辑作业外包法、成本否决法、节约耗材法、工价浮动法、提高效率法、项目招标法、减少损失法等。[13]总的来看,节减期刊成本,期刊社应人人参与,人人关心,宏观上应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核算规定与集约化的运营;中观上要加强资源配置与使用的效率;微观上要做好细节的损耗控制,如开本设计的合理性,避免异形和不整的开本造成印刷用纸的浪费等。
(二)人才资源的节控
有好的编辑才可能办出好的期刊,然而近年来,随着数字新媒体出版的冲击,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传播媒介编辑人才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和成熟编辑人才的外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期刊编辑价值的隐匿性。一方面编辑活动是一种在著者文稿基础上的再创造,编辑的对象、劳动成果都围绕作者文稿的选择、导向、组织、优化而展开,不具备独立性;另一方面编辑的劳动成绩融合在作者文稿之中,无法用一种明晰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故此,学界有将编辑活动称谓“为人做嫁”之说。其次,期刊编辑素养的高要求。由于期刊的专业性和栏目的多样性,以及社会文化的日益发展更新,对期刊编辑的思想品质、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作风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吕叔湘先生曾说:“当好一个编辑不见得比当好一个教授容易些,从某个意义上说还要困难些!”再次,期刊社内部机制的僵化。由于传统期刊的主管主办部门的行政事业体制,导致期刊社计划经济的机制残余尚深,其人员晋升渠道不够通畅,薪资分配不够合理,编辑氛围不够活跃,导致优秀人才难留得住,青年人才难提升。复次,外部环境的诱惑。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国家政策的导向,数字出版、IT、影视、游戏动漫等文化企业实体发展迅猛,其丰厚的薪资待遇,对传统期刊编辑产生很大诱惑,以致不少成熟编辑人才外流。
为保障期刊的持续发展,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应从观念上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新兴数字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才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需要从观念层面认识到这种挑战的严峻性,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提到更高更优先的地位来认识。其次,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即和谐的工作氛围、向上的学习风气、有保障的生活待遇等方面。[14]当然,这其中包含公平合理的绩效体系,更多的学习福利机会,融入团队的价值归属感、安全感等。再次,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建设合理的年龄梯队和人尽其用的基础上,应欢迎编辑人才的合理流动。
(三)思想意识的节控
一是要端正服务指向。编辑家邹韬奋说:“编辑是为作者读者服务的。”在编辑出版的体系中,作者撰著、编辑加工、读者接受,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传承和传播社会科学文化的高度与担当出发,编辑应自觉地树一立服务作者和培育读者的强烈意识。作者是编辑对象的供给者,编辑应积极了解作者创作与生活情况,与之沟通联系,要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维护作者的合法知情权、著作权等权益,真正与作者建立起同志加朋友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尤其要积极发现并推介新人新作。巴金曾说:“编辑的成绩不在于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对新人的发现和培养对壮大创作群体,活跃创作氛围意义重大。周扬指山:“编辑既要当好思想界的战士,又要当好文艺界的园丁。对于人才,不但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培养。”“一个园丁的职责就是要善于选种、育苗,栽培好花、香花。”读者是消费和传播接受的市场终端,是学术期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直接检测者,编辑应积极主动做好读者工作,为读者服务,要经常倾听读者的呼声,重视与读者的活动交流,吸引读者参与到期刊的编创过程中来,最终扩大读者群体,提升刊物影响力。
二是要强化把关意识。作为期刊编辑,应自觉树一立“把关意识”,一方经典传播学认为在信息网络中到处设有把关人,“包括出版公司编辑,他们确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应该出版,他们的原稿中有哪些部分应该删除。[15]另一方面因宏观调控层面的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对于提供有益的精神养料,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编辑要做好精神文化生产的“守门员”与“把关人”,明辨稿件优劣,精审稿件轻重,将优质稿件准确、及时地推介给读者。正如论者指出“编辑活动对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首先是对科学文化成果的选择;编辑的责任就是在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作品中,鉴别出谁好、谁坏,谁优、谁劣,然后选择出先进的、文明的、科学的东西,摒弃落后的、粗野的、愚昧的东西,从而把经过筛选的优秀精神产品奉献给社会。编辑的这种选择是严肃的、严格的,须与‘守土有责’的把关意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努力把好政治关、法律关、道德关、质量关和文字关中达到选新、选优的目的。[16]
三是要集中时间和精力。作为出版工作中心环节的主体,在期刊转型期,期刊尤其要坚持高标准,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编辑工作之中。要下大力气、苦功夫,使自己切实具备合格的思想素质,做政治上的明自人;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做一个博学之人;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形成作者、读者与编辑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全媒体、云出版、数字出版的新浪潮,在转型中开创期刊编辑出版的新格局。
注释:
(1)《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参考文献:
[1]梁小建,学术期刊转型的趋势与方向[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
[2]金福林,学术期刊转型:问题与破解[N].社会科学报,2014- 9- 11,(005).
[3]http: //www.cpa-online.orgcn/Web/Article Show.aspx?artid =000797&cateid=A0401.
[4]余树华,学术期刊转型导沦[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2.
[5]石峰,中国期刊业的“新常态”[J].出版发行研究,2015,(3).
[6]范军,张晓斌.2013-2014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56.
[7]赵毅,信息化与学术期刊编辑的“把关”行为[C]//中国编辑研究200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86.
[8]龚维忠,现代期刊编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45.
[9]蒋华,信息时代网络期刊编辑过程的特征及对策[J].江阻工学院学报,2010,(6).
[10]熊爱民,等学术期刊封页信息执行相关国家标准情况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
[11]叶继元,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规范的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
[12]严利华,喻发胜.“+互联网”与“互联网+”:行业性期刊转型策略探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5,(10).
[13]李法惠,降低学术期刊成本十法[J].科技与出版,2006,(4).
[14]赵茜.高校学报人才流失原因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
[15]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61 - 162.
[16]丛林,主编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1983-2003 )[M].济南:齐鲁书社,2004:114 - 115.
来源:江淮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