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永超:论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中的“六个不等于”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15 浏览量:28

来源:江淮论坛

       摘要:中文学术期刊如何发展.不仅是期刊界和学术界正在思考和忧虑的问题,更是相关职能权力部门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本是学术和期刊如何发展和评价。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其自身健康发展的自然结果,国际化的本质在坚持特色和特长发展,并不等于英语化。特色、特长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排斥趋同化和模式化。在国际竞争中,要认清中文学术期刊自身发展的规律,合理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经验。既不能全部走市场化的路,更不能一味追求集团化。合理评价学术和期刊是中文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

       关键词:中文学术期刊;学术评价;期刊评价;国际化;不等于

       中图分类号:Z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010—004

       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讨论由来已久。与此相关联的是学术国际化、学术评价国际化。虽然争论颇多,但从长远来说,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这一方向是一致认同的.犹如经济市场化。中国的学术与期刊的国际化是摆脱“失语症”、在国际上发声和发挥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来源于资讯行业的“国际化”一词,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地域语言,国家/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而“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淡化企业的母国色彩,在人员、资金、产品零部件的来源、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使其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2]由此,期刊的国际化就是国际性期刊刊发和出版以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无障碍的语言、规范的样式生产的科学研究成果;本土化则是对国际化的适应性改造.包括适应当地的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本土化是必不可少的。

       简言之,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就是谁“化”、“化”谁、如何“化”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清和把握好以下六种关系:第一,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时代化。中文学术期刊的时代化内涵比国际化的内涵更宽泛、更深刻,它还包括期刊的导向、论文的主题等方面的时代性要求。中文学术期刊的时代化不仅仅体现为所刊发学术成果具有时代内容、体现时代特征上,期刊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同样也要具有时代性。学术期刊所刊发论文应当具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意识研究传统和当代,也即是说,即使是研究历史,也要看历史何处可以为今所用,这样的具有前瞻性的论文才可以说是时代性的。学术期刊遴选这样的论文就是引导学术界的研究方向,而不再仅仅是追踪当前热点。一本期刊的导向是什么,所刊发论文比较集中的主题是什么。这就是它的特色和特长,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长也就有了国际化的资格。在这方面,时代性比国际化更重要、更根本。就中文学术期刊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来看,由于学术期刊担负着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即使是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不能丢了社会主义特色。从根本上来说,伴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社会主义特色无疑应该成为中文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期刊中的一个亮点。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学术文化、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发展脉搏应当是中文学术期刊在国际化道路上坚守的理念。同时。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意味着走向市场,但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走向市场并不等于所有期刊私有化,这是与西方学术期刊办刊模式的一大区别。从根本上来说,国际化简单地说就是获得国际性的竞争力和生存空间。时代化则要复杂得多.一本学术期刊能够很好地做到时代化,它也就无需过多在意国际“权威”,它自身也就可以完成国际化进程。因此,国际化不等于时代化.时代化是更为根本性的任务。

       目前关于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讨论并不鲜见,虽然部分有识之士提出批评.但更多学者是提出具体对策,如创办英文期刊、作者和编委国际化、同行评议等。创办英语期刊并不利于国内中文期刊的繁荣发展,科技期刊英语化也没有改变国内作者把优质稿件投往国际“权威期刊”的状况,加上学术评价机制只承认这种西方人也不用来评价学术的“权威”.国内科技期刊包括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状况反不如前,这条路径并不值得人文社科类期刊效仿。至于作者和编委国际化、同行评议,这也只是手段而非国际化的题中之意。由此,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并非是要改变语种,而主要在于所刊发文章的质量,以及期刊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国际化。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更依赖我国的学术国际化和时代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化,甚至是整体国民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及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

       第二,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趋同化。文化的国际化与国别化是并行不悖的。在国际化中不能丢失中国学术的独立精神和自由品格。1928年,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也大声疾呼:“我们要使科学的东方学正统在中国。”目前,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普遍认为要以SCI、SSCI和A&HCI三大“国际权威”为标准,同时,期刊英语化。这种做法无疑是要在期刊界搞“全盘西化”。

       究其根由,一是近现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从政治到经济都要向西方学习,虽然我们已经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我国的学术规范受西方影响至深,处于文化内核层的东西一时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如何汲取西方特长和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建立起自己的新的文化和学术规范,这是当前比国际化更为核心的问题。这即是说,只有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体系.我们才有资格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而不是一切向西方趋同。二是学术评价机制不合理.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论文和著作的质量,并不能以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和是否被转载来单维度衡量.更不应该认为中国的学术论文以英文形式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就好。这种趋同化操作的背后是严重的自卑心理,也严重禁锢了学者独创精神和独立自由的人格,他们只能跟着指挥棒走,其结果必然是每年生产出大量无价值或低价值的论文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术文化无法具有中国的特点,在国际上也难以争得一席之地。[3]反过来说,只有认认真真做好属于中国的学术文化,国际化才能够水到渠成。其三,政府部门掌握过多的学术资源,期刊评价机构在权力部门的支持下被动地越俎代庖,权力部门以“方便操作”为由拿“国际权威”期刊索引目录来衡量学术成果,又常常以一年或两年为限考核成果数量。如此一来,科研工作者只能各自为政,忙于应付每年的任务,一是精力无谓地消耗在这种低成效的工作中,二是无法形成学术团体,更谈不上形成学术评价共识。结果只能是中国的学术呈现一盘散沙状。

       反观几千年来我国的学术研究,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学术文化巨匠。哪一个成果不是呕心沥血一辈子的事业!如果把他们放到现在,恐怕也还是和封建社会一样,只能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个人的事去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法体现。正是他们这样的埋头苦干精神才创建了中国的学术文化系统,纯正的东方学如果抹杀了这种不计眼前得失、学术自由和学者人格尊严的传统,那还会有谁承认中国的学术文化呢,我们自己恐怕也难以心安!学术的趋同化必然导致学术期刊的趋同化,而趋同化本身就有悖学术创新原则,国别化和独创性才是学术和期刊的生命所在,也是学术和期刊国际化的本钱!即使在国内,趋同化也是人力物力的大浪费,更是期刊没有特色、没有生命力、无法做强做大的一个原因。

       第三,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英语化。英语是国际上期刊的主流语种,英语化是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过程中本土化的手段。但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文在国际上的市场会愈来愈大,应当未雨绸缪。这也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按“国际化”的定义“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地域语言.国家/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问题。所谓“抽声与语言相关的元素”,实质就是使用国际强势语种英语,如果这样,短期来说也就不存在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了,而只是中国期刊的英语化和国际化。但是,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又确实面临着在其他国家的语言障碍困境,即本土化问题。科技期刊英语化也许不会存在多少障碍.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英语化在很大程度上将难以避免“貌合神离”现象,语言的翻译必然会丢失一种文化中从表层到内核的许多精髓.汉语翻译为英语是如此.英语翻译为汉语也是如此.而以一种语言研究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又必然会牵涉到翻译问题。更为深层次的语言问题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之间的融通和相互理解,也就是说.能用英语很好地研究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作者一定要既精通英语、英语文化,同时又精通汉语甚至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儒佛道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如果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就意味着语言英语化,那么,编辑也需要是这样的人才。这种做法无疑是迎合了西方的“文化殖民”,也必将损害汉语文化自身,无助于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我国目前在国际上推广汉语教育、兴建孔子学院正是为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所做的必要工作。只有汉语成为国际强势语种之一,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道路才能平坦。

       第四,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市场化。学术性与市场化经常表现为对立和冲突。中文学术期刊要在国际上拓展空间、寻找市场,但是不能为了卖点而低俗化,此为本末倒置。西方学术期刊市场化运作成功是有其背景的,一是它们几百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拥有大量的优质学术资源.更容易占有市场;二是学术团体成熟,学术资源分配优化,学术和期刊评价更为合理,科研活动和期刊发展在良性轨道上运行;三是发达国家整体国民的文化素质较高,对学术文化消费有较高的需求,这就为学术期刊提供了市场。我国的学术期刊,由于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不掌握学术资源、无权评价科研成果,他们关心的只是与自己相关领域的已有成果,而不会去关心一本学术杂志如何。加上期刊每年发表大量的低效或重复劳动成果,这就更难在学术界产生多大的影响,有相对较大影响的期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某些“权威”的肯认。另一方面,整体国民学术文化素养相对偏低.学术期刊对学术界以外的大多数人来说既难以看懂看明白,更是枯燥无味,不要说让他们购买学术期刊,就是把学术期刊送给他们,恐怕也是废纸,如此,学术期刊何来市场!有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市场化只能走低俗化的路以迎合大众口味,表现为学术与市场的冲突。学术期刊在国内走市场化的路还有很多艰难阻隔,不能够为了市场化而降低本来就不是很理想的学术品位。此外,在国际上拓展空间、寻找市场也应坚持自己的特色。要建立起自信,不应屈服于所谓“权威”而迎合西方,更不能降低学术性走低俗化的路。

       第五,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集团化。正如经济的集约化并不排斥中小企业发展一样,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要在国际上形成竞争力势必要组建大的集团.但是也要考虑到绝大多数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经济市场化一样,并不能一口吃个胖子,首先要在国内真正做大做强一批期刊,然后才能尝试组建少数集团走向国际竞争。当然,也并非要等有了集团才能走出去,只是要实现比较全面的国际化需要优质的集团化企业。中文学术期刊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与市场经济在全球的竞争也有区别,经济的竞争依靠资源和技术,其可复制性很强,因此,经济的国际化需要集团企业雄厚的资金保障,它的带领作用非常明显。但期刊在国际竞争中与其他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有所不同。一本学术期刊具有自己的特色并长期坚持就可以形成较好的竞争力,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因为在某一领域它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容易获得这一领域的优质稿源。如果能够精心维护这种资源,这本学术期刊发展的惯性是强大的,其他期刊在这一领域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可与匹敌的竞争力。因此,即使只是一家期刊杂志社,只要它办的确实是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也可以获得在国际上的生命力。

       事实上,也因为在成熟的期刊市场环境下各期刊都坚持自己的特色和特长学术领域,在大型期刊企业之外也就给小的期刊社留下了发展的空间,而这些期刊社的存在绝非可有可无,它们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学术文化系统的.特别是那些不具有可预期效用的人类精神的产品的发展和继承都是重要的载体。因此,学术期刊国际化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组建大的集团。也要自觉遵守社会意识发展的规律,精心维护看似边缘的学术期刊,为人类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保留一片天地。这些奇思妙想很多已经被历史证明对人类的发展作出过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一方面要形成竞争力.倾力打造具备国际优势的集团企业;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学术期刊国际化并不等于集团化.更主要的是为本国的学术文化系统性的发展和传承服务。

       第六,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模式化。规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期刊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国际化中既要有规范性的要求,又要倡导自主探索,最大程度地发挥好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防止模式化、简单化。学术期刊的规范化.特别是中文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应当更多强调所刊发文章的学术规范,而不是论文形式上的规范。当前很多学术期刊过多强调论文形式的“完整”和“规范”,为学术界立下不合理的“规矩”,如一篇论文必需有注释和参考文献,并且要符合特定的格式,甚至有字数方面的硬性规定。以这些规范性标准来看,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能算是合格的论文。但仔细考量学术期刊如此做法是深受“权威”期刊评价机构的指挥棒影响的.为了转引和转载,他们也不得不如此。另一方面。对学术性规范如论文的原创性、语言的规范性要求却显得力不从心。

       造成学术期刊规范化畸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术和期刊评价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学术期刊模式化现象严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学报和社科院、社科联学术期刊属于综合性期刊。涉及学术范围较宽,难以形成特色。同样的办刊模式使得学术资源分散严重,学术期刊能做的主要就是如何获得所谓大家名家的文章,不管这些大家名家的文章是否是应景之作,主要精力难以放在精选好的论文方面;即使是追踪热点学术问题,也必定是要看大家名家的脸色。众多学术期刊都这么做,大家和名家的资源也显得非常有限。在这种模式化运作情况下,很难有学术期刊形成显著的特色。而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了“方便操作”。主管部门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评价又主要是看所发论文的期刊级别,这又造成了办的相对较好的学术期刊之间的不良竞争甚至恶意竞争.相互牵制的结果就是大家谁都别想真正做大做强,这对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国际化是非常不利的。

       如此看来.学术期刊国际化并不等于模式化,各学术期刊必须坚持特色和特长化发展之路,寻求什么样的特色和特长,学术期刊要积极自主探索,借鉴他人之长走自己的路。行政权力部门在加强引导学术文化发展方向的同时要适度放松对学术资源的掌控.给予科研机构更多的自**,特别是推动学术评价的“同行评议”至关重要;期刊评价机构的评价标准也应当合理化,不要过多地参与学术评价.对期刊的评价也要着眼长远和总体的评价.较长时间段内期刊所发论文的生命力更能说明期刊的质量,而两至四年内的数据却恰是说明期刊的应景性和时效性,这是新闻报纸应该做的事而不应成为学术科研的标准。权力职能部门要合理定位期刊评价机构的角色。这些机构评价的是期刊而不是学术,行政权力部门的职称评定、科研成果的评价要看论文论著本身的质量,而不要单纯以期刊论质。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062916.htm.

       [2]http://baike.baidu.com/view/175042.htm.

       [3]梁念琼.当代中国学术期刊的文化生态批判[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175—178.

       *本文为作者在“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俄罗斯)上的演讲提要。

       作者简介:计永超(1965-),安徽合肥人,《江淮论坛》主编,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思想文化。

来源:江淮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