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趋势,承接产业转移既是绝好发展机遇,又是艰巨的挑战。中部地区应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把握时机,科学、合理地承接产业转移。本文提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着力提升综合优势、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深化和整合等方面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产业链式转移
【中图分类号】F0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62(2010)06—0007—04
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成为比较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经久不衰的课题。
1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1.1国外研究概况
迄今为止,国外理论界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产业转移的原因、效应和模式方面对产业转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有著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梯度转移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和雁行发展模式。第二,建立模型,引入空间因素,用产业扩散来描述产业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现象。一些学者用“模拟动态”的方法分析了以两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模型;另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更为一般性的多国多产业的产业扩散模型。
1.2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产业转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产业转移等方面。在近期理论研究中,人们关注区域产业转移的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些成果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基于实证得到许多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模式,如雁型发展模式、大山模式,但是理论的研究必须跟上实践的发展,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在国际与国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其发展思路需要跟上产业转移步伐。为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为中部地区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中部地区需要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2.1 利用资金规模不断扩大[1]
(1)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1985--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从47.6亿美元增加到952.53亿美元,增加了20倍,中部六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421亿美元增加到198.38亿美元,增加了140倍,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六省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利用外资额的比重从1985年的2.99%上升到2008年的20.36%,上升了17.37个百分点。中部六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比重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在不停地增快。
(2)利用东部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相关专家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估计5年左右完成,到2010年底,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会达到14 000亿元左右。中部正在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热土。中部六省这几年大量投资都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西、安徽更为突出。2007年安徽省省外资金实际到位2 161亿元,同比增长70.8%,为2001年的20.4倍。1 000万元及以上的省外投资项目共6 088个,实际到位资金1 594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 129个,为2004年的3.2倍。2008年安徽省吸引省外资金达3 226.5亿元,增长49.3%,其中半数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2008年江西省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中,亿元以上项目资金达555.72亿元,增长了35%;利用省外5 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达1100.95亿元,增长了32.9%。
2.2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分布
从中部地区有关的统计数据来看,产业转移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项目,重点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领域。从1997--2006年间,中部地区这三个行业实际吸收外资直接投资金额占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比重分别为55.49%、14.74%和8.43%,其比重和达到78.66%。中部地区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也吸收了较多的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为5.23%。以上四个行业领域实际吸收外资额占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额的比重高达83.89%。与东部地区相比,尽管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也集中在制造业,但集中度低于东部地区。此外中部地区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低,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因此,从某种意义E说,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转移的问题,就是一个地区工业结构在外力作用下逐步演化的问题。
3 产业转移面临的新趋势
3.1产业转移不再是简单的梯度转移
产业梯度转移是指那些技术层次低、劳动力密集的、优势不明显的产业转移出去,承接地将技术附加值不高的加工制造、眦接受过来。这种产业梯度转移在产业转移的开始阶段是非常明显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梯度产业转移不冉是简单、单一的技术层次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由东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制造加工、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冶金、化工行业,到兼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制造、技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加上、电器制造业、微电子技术制造业,还有房地产、商业以及外包服务业的企业,这些都显示出产业转移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3.2产业集群与集群化转移特征明显
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是一个新趋势,区别于以往的产业转移。其中产业集群化转移方式又分为:一种是整体嵌入式,如联合利华在上海所有的工厂都已经关闭,整体嵌入合肥经济开发区,建立了伞球商务成本最低的生成基地;二是同类企业集群式,如芜湖机械工业园,已经承接了100多家浙江企业的转移,90%都是机械工业,形成以机械装备制造业为龙头的产业链;还有一种是产业链式转移,如合肥的包河工业园区内的汽车产业,有着大大小小汽车生产与配套的企业80多家。无论哪一种产业转移,与以往的零散的企业转移不一样,体现出产业的关联性。产业集群转移更能显现出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能力大小。
3.3价值链分工取代区域分工
当前的产业转移突出特点是产业(产品)内垂直分工,同一种产业或产品的价值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很多地方的产业转移转移的是生产环节,而技术研发环节、营销环节并没有转移出来,产业转移不如说是产品生产制造环节的转移。例如2004年联合利华在上海建立中国地区总部及研发大厦,并在上海设立了联合利华全球采购中心与研发中心,是联合利华在中国的大本营。而通过合肥生产基地和上海总部枢纽的紧密对接,从而进入了其全球产品生产价值链中。[2]
3.4产业转移的驱动力多样化
进入中部地区的企业推动力大致分为四类:第一,市场拓展型。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由省内扩展到省外,企业的生成基地也相应调整为“销地产”;第二,资源开发型。东部地区经济密度高,而各类资源比较短缺,企业为追求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就会去选择能够提供原材料与资源的地方转移;第三,成本推动型。由于综合环境的变化,土地与劳动力要素成本的上升,综合商务成本的上升,为了降低成本,导致企业向低成本的区域迁移;第四,资本运作型。沿海地区通过20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积聚起的大量民间资本,开始向外部寻求增值空间,投资于商业、物流、零售与地产等行业。
区别这四种转移为主的产业转移,可称为新一轮产业转移,它显现出来的趋势与以往不同。无论是大企业或是小企业空间集聚在加剧,企业的区位选择因素除了要考虑劳动力与土地及资本要素,还要考虑产业积聚、人才、技术,以及区位和市场路线,这种产业链式转移分离出去的不只是低端制造加工业,产业空间积聚促使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加快了地区间的转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