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连生:经济新常态下安徽后发赶超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9-25 浏览量:23

来源:安徽日报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安徽要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进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更大步伐。”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时指出:“现在,安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只要以钉钉子精神干,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奋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这为安徽省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后发赶超、闯出新路,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重新认识后发优势

安徽的传统优势,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三个方面。经济新常态及新技术革命悄然而至,对传统优势产生巨大冲击,曾经“高歌猛进”的煤炭、钢铁、水泥、煤化工等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当前,安徽仍然有四大后发优势,分别是人口及劳动力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改革与技术创新优势和区域政策叠加优势。

从人口及劳动力资源角度看,安徽是人口大省,居全国第八位。从近期分析,新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冲击不大;从远期分析,安徽外出务工人员以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居多,若加上轻工业,三类行业的就业劳动力比例占75%以上。随着安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吸附就业能力的增强,科学引导一部分省外务工人员回流,有助于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竞争优势。从交通区位角度看,随着近十年来的建设,特别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安徽正在获得全国综合交通格局中的枢纽地位。安徽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干支流里程长,水运资源丰富。长江安徽段干流航道343公里,主要支流航道739公里,区位与交通后发优势日益明显。从改革与技术创新角度看,安徽过去是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如今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改革有望领先;全省已初步形成合肥、芜马铜、蚌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两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6年,全省获授国家专利1.53万件,增幅36.8%,居全国前列。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升到23.2%。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将催生大量变革性技术和新兴产业。从国家区域政策叠加角度看,目前全省范围受到国家级区域政策的多重覆盖。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延续该规划;2014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并将安徽列为综合试点省;2016年,国务院批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些国家级区域政策,为安徽后发赶超提供了利好条件。

在区域竞争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放眼全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竞争已进入洗牌期,经济类型分化趋势明显。一是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疲软,资源性、传统重化工业集中的地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二是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异军突起,如重庆、贵州、西藏、江西等。重庆和贵州的共同特点是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发展,重庆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5%,贵州在大数据、旅游、生态环保产业相关领域的投资分别增长38.2%、40.9%、79%。三是发达省市转型升级亮点纷呈,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长质量持续向好。实践证明,在经济新常态下,中西部地区只要抢抓机遇,厚植和发挥后发优势,就能够实现后发赶超、加快崛起。

在全国14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中,安徽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提档升级,冲刺全国第一方阵,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安徽在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第9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倍,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里子”很厚实,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努力打造产业升级版;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安徽8座城市已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新成员,省会合肥更是与南京、杭州并列,被明确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要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在人力资源上,要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引导返乡创业,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民工大省”向“技工大省”转变。在抢抓政策机遇上,要明确在全国经济版图上的定位,为加快安徽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在实施五大发展行动中促进后发赶超

在经济新常态下,安徽后发赶超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实施五大发展行动中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创新发展是安徽后发赶超的新动能。要巩固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化工、现代中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优势,增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培育形成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重塑安徽工业竞争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比例,构建人才特区,建立新兴产业孵化基地等,激发要素活力。结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把安徽打造成全国工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源头。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把合肥打造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

实施协调发展行动。协调发展是安徽后发赶超的内在要求。要加大调结构、补短板、强服务、促平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优化全省产业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区域分工协作,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实施绿色发展行动。绿色发展是安徽后发赶超的必要条件。要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资源利用向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转变,实现有限资源能源价值放大倍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开放发展行动。开放发展是安徽后发赶超的加速器。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珠三角乃至全国、全球的产业合作,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急需人才,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优势产业产能开拓海外市场,支持企业跨国经营,拓展产业转型发展空间,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实施共享发展行动。共享发展是安徽后发赶超的重要保障。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实力,带动就业,打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形成“产业发展-收入提高-创造不断”的良性循环局面;发展共享经济,以公平带动效率;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