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连生:皖北地区绿色发展与振兴之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10 浏览量:23

来源:安徽日报

加快皖北崛起进程,在经济新常态下单纯依靠资源能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已行不通,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在具体路径上,要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城市发展模式、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等入手,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振兴之路。

绿色发展是皖北振兴的必然选择

过去习惯认为,皖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蕴藏量和产量均居华东地区第一。但由于近年来国内环境保护的压力和其他清洁能源的替代,煤炭的能源地位与市场需求量在逐渐下降,这是造成煤炭工业的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重已下降到30%以下。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来,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更导致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跌。2014年的全国煤炭资源税改革,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对皖北地区煤炭企业更加不利,原煤生产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甚至于出现严重亏损。安徽的“861行动计划”实施十年,过去在煤炭产业和煤化工产业上项目投资较大,如今不得不加快转型发展,彻底改变过去以卖原煤为主的经营模式,走煤电化一体化的道路。对皖北地区而言,以特高压技术为支持的皖电东送工程的全部建成投运,可以增强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皖北地区农作物品种齐全,主要有小麦、大豆、水稻、玉米、棉花等,是享誉盛名的“江淮千亿粮仓”,国家大型商品粮、棉、油、肉的生产基地。皖北地区农业耕地占全省的51%,是全省耕地最多、利用率最高、旱地比重最大的旱作农业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豆、肉、毛、皮和中药材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加上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剩余有限,对经济难以形成大的推动作用。

劳动力资源优势过去是皖北地区的传统优势。如今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工人的工资水平甚至与沿海地区持平,甚至高于部分沿海地区,皖北地区的一些开发区劳动力结构性缺工问题也已出现,劳动力优势大大弱化。固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经济竞争有不利的一面,但随之而来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我们扩大消费。因此,皖北地区人口数量多,具有新消费的人口红利,有助于大众消费的兴起和培育新业态,有助于发展大中城市和打造城市群。

过去,皖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状况与沪苏浙三省市以及皖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随着近十年来的建设,皖北地区的地理区位及交通的后发优势日益显现。由于皖北地区外接山东、江苏、河南,内连合肥、六安、滁州,首先具有承接东部辐射的优势。东部的江苏、山东两省属发达省份,对皖北地区的经济辐射日渐增强,有利于皖北地区利用产业互补促进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融合,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具有扩展中西部市场、利用西部大开发机遇的优势。皖北地区背靠中西部广大地区,西部大开发的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如西气东输、连霍公路等工程横穿皖北地区,对带动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再次具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优势。皖北地区距大陆出海口近,东距连云港仅210公里,产品和原料的输出输入十分方便,运输成本低,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理想之地。区内高铁、高速的路网正在密集形成,以铁路、公路为骨干,加上淮河及其支流以及即将建设的引江济淮运河的水运补充,交通便利化优势在加速显现。

综上所述,皖北地区传统资源优势已经加速弱化,新后发优势正在形成。加快转型升级、坚持绿色发展已成为皖北振兴的必然选择。

皖北振兴的具体路径

(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承担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和示范责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双赢、融合共生。

皖北地区工业虽已取得主导地位,但仍不够大、不够强,传统产业科技含量较低,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服务业发展缓慢。因此,充分挖掘皖北地区发展的后劲,必须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大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药材、纺织、造纸、白酒等传统产业的力度,同时大力发展光电光伏、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工业区域布局,集中培育形成产业集群。积累力量,尽快接受从高梯度地区外溢的产业,可依靠这些产业为地区的发展积累资金,加速地区工业的积聚。

农业在皖北地区占着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却相对落后。农用资金缺乏、农民收入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模式单一、自然灾害频发、科技应用落后、农村人才缺乏,农业发展定位滞后等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农业农村发展。按照国际标准的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世界平均水平在1:1左右,发达国家是3:1,我国平均为0.28:l,而皖北地区仅为0.17:1左右。若将皖北地区这一比值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可使其食品工业产值增加5-8倍。因此,皖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产业体系,提高金融、物流、营销等服务产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水平,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障碍,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张,扶持有成长潜力的小企业,加速培育以农业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不断推进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改变城市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城镇化

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律,未来十年是皖北地区城市化大发展的时期。但是,皖北地区城市化更需要转化发展模式。基于皖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特征考虑,更需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和《安徽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加强田园型城市建设。皖北地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绿色规划为引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开发格局。尊重自然格局,加强地域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打造具有徽风皖韵的美好城市。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管理。全面提升城镇供排水、防洪除涝、雨水收集利用、供热、供气、环境等基础设施水平,推进管理智能化,推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提升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推动绿色建筑由单体示范向区域示范拓展。建立完善以风景林、防护林为主体的城镇生态保护屏障。持续推进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和绿道建设,建设园林绿化精品示范工程。开展森林城市、城镇创建。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不采取让农民“弃农进城”的简单方式,而是在不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将城市设施引入一个个村镇,让农民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就能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品质。与此同时,一个个改造后的美丽乡村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城市周边,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田园生活气息。

(三)有序开发矿产资源,保证资源永续利用

虽然皖北地区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但更要坚持有序开发、深度利用、让城让人、生态修复的原则。皖北地区重点是管理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产出率,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有序开发,就是要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矿产资源规划,明确设置矿业权,严格按照规划审批勘查开发项目。煤矿企业必须按照批准的矿山设计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杜绝“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现象,保证资源永续利用。深度利用,就是要由粗放型开发模式向资源开发的精深加工转型,走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的产业发展之路。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引导向煤化工方向发展,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电力、煤合成油、煤机燃料等产业优势。把煤炭“吃干榨尽”,使矿区变得越来越绿色化。让城让人,就是要煤炭开采要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要求,充分协调各方面利益,统筹兼顾矿产资源的规划、开采利用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对重点开发区内压煤的县城及重点镇建成区,煤炭开采应让城让人,优先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禁止影响重点城镇发展的资源盲目开采。生态修复,就是要因地制宜治理采煤沉陷区,整治水环境,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让塌陷区变身后花园。皖北地区在长三角区域内,是工业化、城市化相对落后地区,但在生态上却具有一定优势。要紧紧依靠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生态与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在皖北崛起进程中闯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