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着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了全面系统论述,突出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又发表了重要讲话,用“培根铸魂”和“四个坚持”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在新时代的宏大坐标中、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新概括,明确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突出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培根铸魂”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承担的神圣使命。做好“培根铸魂”工作,赋予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立足于国家不能无根、民族不能无魂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升到“培根铸魂”的高度,而且用“四个坚持”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从新时代“培根铸魂”的新定位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坚持”的科学论述,就是从时代、人民、精品、明德四个方面对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是哲学社会科学时代性的必然要求。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答好新时代新课题。总书记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点赞。哲学社会科学者不接地气不行,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真正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3.“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性。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只有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才能创造经典杰出之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勇于创新、善于创造,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为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4.“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只有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才能培根铸魂固本强基。在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
上述“四个坚持”构成一个具有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内涵上是高度统一的,蕴涵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其中,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是前提和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是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是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这“四个坚持”,不仅从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导向性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而且从时代、人民、精品、明德四个方面抓住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问题和关键环节。这“四个坚持”不仅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愿景要求,也指明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