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人口调查局数据显示,在硅谷地区,拥有学士以上学历的人口中,最多的是印度人,其次是加州本地人,第三位是中国(不包括台湾)人,第四位是加州以外的美国人,第五位是台湾人,这五个来源构成的人口约占“硅谷人”总数的3/4。对于形成这种多元人才结构的“上游”和“下游”关系,教育部战略基地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认为,人才、大学、企业的集聚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其中人才是形成科创中心的核心要素。简而言之,一流科创人才的“上游”在世界一流大学,“下游”则在世界一流企业。
根据杜德斌的看法,一流大学是全球人才的集聚高地,也是潜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来源,而一流企业则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一流企业能够吸引一流的人才,形成了良性循环。他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企业的相互吸引,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标志。
杜德斌教授还提到,近年来,外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就业情况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根据他引述的数据,2014年至2020年期间,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72.2%获得了留美工作签证,其中中国留学生更是占据了80.7%。这表明留学生对于美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还提到了全球企业研发投入的“地图”,以及中国企业在其中的表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研发投入前十的企业中,华为排名第四,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企业。华为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究与开发中,研发投入高达195.3亿欧元,强度达16%。这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创新领域的崛起。
总体来看,人才、大学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是科技创新中心兴起的关键。一流大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而一流企业则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
他提到,一流大学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标志。一流大学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形成了人才的“上游”;而一流企业吸引了这些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形成了人才的“下游”。这种良性循环推动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
另外,他也提到了外国留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近年来,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有大量的人选择留在美国发展。这些留学生成为了美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发挥着积极作用。
总体来说,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人才、大学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一流大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一流企业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形成了积极的循环,推动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
中国研发投入和企业表现
针对全球企业研发投入的“地图”,欧盟的数据显示,2021年世界研发投入前十的企业中,华为排名第四,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企业。这显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创新领域的显著进展。华为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究与开发中,研发投入高达195.3亿欧元,研发投入强度达16%。相较之下,长三角地区前十的企业中,上汽是唯一上榜的企业,其研发投入为28.5亿欧元,研发投入强度为2.8%。这突显了长三角地区在全球创新领域的一些挑战,尤其是相对于全球其他一流创新中心的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水平。
长三角大学生增长与比重下滑
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数量近年来虽然增长了约100万,但在全国占比逐渐下滑。根据数据,2022年,长三角地区有458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约为574万人,年度毕业生约142万人。然而,这些大学生在长三角地区的高度集聚主要在头部城市,沪宁合杭苏5城约占一半。相对于全国而言,长三角地区大学生的比重在逐年下滑,从2016年的16.3%下降到2021年的15.4%。
这一趋势可能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一些挑战,特别是在培养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问题。要实现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除了大学生的数量增长外,还需要更加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吸引。这也是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的未来发展
为了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有关方面需要从多个维度共同努力。杜德斌建议,要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企业,需要人才、教育和科技三个维度的共同推进。此外,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是长远目标,而培育科技引擎企业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此外,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还需要解决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和人才、大学、企业之间协同发展不足的问题。通过更加密切的合作,长三角地区有望成为全球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