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浦东的“摄影工程”

来源:上海浦东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0

坚持25年,用镜头记录高楼如何一点点“长出”、农田阡陌如何变为城市,一个摄影人用自己的方式,见证着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进程。

今年62岁的姚建良喜欢自称“摄影人”。

从1994年到2018年,他每年都会拍摄一张浦东陆家嘴俯瞰图和一张从浦西拍摄的陆家嘴眺望图。“这是我的‘摄影工程’,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浦东开发开放、陆家嘴金融城建设的过程,并为之服务。”

25年,两组照片

因为抱着持续记录的念头,姚建良从一开始就选定了拍摄方式——跟踪定点对位拍摄,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拍同一景别、同一画面。

2018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纪念日。当天晚上8点03分,姚建良在微信朋友圈发了18张陆家嘴的组合照片,并配上了一段文字:“一图胜万言,摄影人以自己特有方式为其庆生,用图片回顾陆家嘴金融城开发建设的历程,感受影像之魅力。”

就是这些特别的图片,让姚建良颇有名气。从1994年起,25年来,他坚持拍摄两组图:一张以东方明珠为原点的浦东陆家嘴俯瞰图,一张从浦西拍摄的陆家嘴眺望图。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那时的姚建良,还在建工集团下属上海三建公司工程档案部从事工程摄影,日常任务是拍摄工地上的厂区和楼房。受到浦东开发开放浪潮感染,他在1992年离开原单位,加入了陆家嘴集团,仍是从事工程摄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参与浦东、尤其是陆家嘴地区的建设。

姚建良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祖籍金桥。浦东开发开放启动以后,他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憧憬。“这样重大的历史机遇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可遇而不可求,摄影人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浦东开发开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两年后,他拿着胶卷相机,从当时已经落成但还未投入使用的东方明珠塔,拍下了第一张陆家嘴俯瞰图。

因为抱着持续记录的念头,姚建良从一开始就选定了拍摄方式——跟踪定点对位拍摄,即固定在同一个拍摄地点,每次都拍同一景别、同一画面。他选择了两个拍摄地点,一个是东方明珠塔太空舱的下半球内,另一个是黄浦江对岸浦西的和平饭店。

20多年,摄影设备不断升级换代,姚建良的“摄影工程”一直在坚持。到今年为止,他的手头已经攒了25组浦东陆家嘴俯瞰图和眺望图。

25年的积累拼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摄影工程”。这些瞬间定格的影像,串联起来后就是一部历史影像长卷,带来了令人惊叹的成果。

微信朋友圈,是姚建良展示这些成果的途径之一。姚建良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信息的次数不多,最频繁的一次,是去年4月18日。那一天,他发布了12条信息、18张图片,其中一半,与浦东开发开放、陆家嘴地区的建设发展有关。

其中,他写道:浦东开发开放体现速度与深度,但它所体现的高度更为世人瞩目。照片中的东昌消防塔建于上世纪50年代,高25米,当时曾是陆家嘴地区最高的建筑物。今天,上海中心以632米的高度,展现中华大地之巅峰。

从纪实出发

“我以为,照相机的基本属性是纪实。”姚建良说,自己摄影的动机是记录,是在做一项工程。

姚建良自称是一个比较另类的摄影爱好者。“我的摄影动机,不是搞所谓摄影创作,而是用照相机去记录,是在做一项工程。所以,我拍的不是所谓的‘作品’,而是‘零件’。”姚建良说,“这是一种记录大事件的最佳方式,也是我的拍摄风格。”

而为了做到完美的记录,姚建良对照片的拍摄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在他看来,要完成一张好的记录照片,天时地利缺一不可。

每年的7月到10月,是姚建良认定的最佳拍摄时段。“要选没有什么云的晴天,太阳从东方明珠背后照射过来,光线充足,不影响建筑的立体感,没有云也不会造成局部阴影。”

知易行难,各种突发情况、客观原因,往往会阻碍这种定点对位的拍摄。一张成功的照片出炉,往往需要数次甚至十数次拍摄。比如,天气适合的时候,偏偏取景位置玻璃墙外有脏东西;东方明珠塔外墙玻璃刚清洗完,却又遭遇雾霾天;而一切都妥当的时候,姚建良却被其他工作给绑住了……

2012年的“地利”问题,让姚建良慌了好一阵子。那年,东方明珠塔下半球封闭,只开放上半球。“拍摄地点移动了,每年对位的照片可能对不上,那就麻烦了。”

姚建良找到了东方明珠塔负责人,在对方应允下登上了发射塔顶尝试拍摄。然而,塔内电波强烈,人上去后明显感到不舒服,他不得不回到太空舱上半球,想方设法去克服因玻璃幕墙球面弧度变化导致的镜头成像差异。

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新的拍摄点不但没有影响照片效果,反而因为视角更高,将原先拍摄不到的建筑物,例如此后建起的上海中心,也收进了镜头里。

2015年,空气质量不好,姚建良从开春到仲夏,从初秋到立冬,不断寻找合适的拍摄机会。直至12月初,才完成了当年的陆家嘴“对位”俯瞰图,避免了照片“断层”。

“我以为,照相机的基本属性是纪实。我至今还常常会忘了带手机出门,但我一定不会忘记带上照相机,这一携带照相机随机拍摄习惯已有几十年了,每到一个陌生感兴趣的地方,总会随手拍几张照片留存。不经意的拍摄就像播种,总会开花、结果。”姚建良说。

1996年,姚建良到宁波走亲戚时,随手拍摄了宁波市区里的10张街景照片。2017年,他受邀去宁波进行摄影交流的时候,特意找出了这些老照片,去寻找当年拍摄的地点进行对位复拍,不到半天时间居然全部找到并完成拍摄。

这些有趣的对比照片赢得了宁波摄影爱好者和老宁波们的赞叹,大家都说姚建良记录下了影像变迁背后的故事。

留下永恒记忆

一点点消失的老城区、老房子、老街道,都成为了姚建良用相机记录的目标;一处处建成的新大楼、新公园、新道路,也在他的相机中留下了“成长的历程”。

事实上,为了完整地记录下浦东的发展变化,姚建良拍摄的组图不止陆家嘴的天际线。

一点点消失的老城区、老房子、老街道,都成为了他用相机记录的目标;一处处建成的新大楼、新公园、新道路,也在他的相机中留下了“成长的历程”。

陆家嘴中心绿地,就是姚建良“看着成长起来的”。1996年,陆家嘴中心绿地开工建设。短短11个月,10万平方米的旧房子变为平地,一片开阔葱绿的大草坪镶嵌进高高的楼宇间。

建设过程中,姚建良留下了多张中心绿地施工过程中的俯瞰图。陆家嘴中心绿地启用前,他又一次登上东方明珠塔,从上午10点等到下午日头偏西,只为亲眼见证并记录下绿地中央那座喷泉的首喷。

2010年1月,姚建良用相机记录下了陆家嘴明珠环C形天桥接上缺口、变成O形的建设景象;同年4月,明珠环贯通,他再次登高拍摄;同年10月1日,明珠环迎来了启用后首个大客流日,姚建良又忙不迭赶去现场,见证这个让陆家嘴地区实现人车分离的重大成果。

为了拍摄,姚建良不惜冒着风险攀高爬低。为拍到最佳效果,当时已经50多岁的姚建良,在得到工作人员许可后,甚至爬到了地铁站的顶棚上。

在顶棚上,他身体趴在积水沟里,只露出一对架设相机的手肘和一颗脑袋,吓到了不少天桥上的行人。

此外,姚建良还拍过八佰伴、新区办公中心,以及中山东路、城隍庙等地几十年间的新旧对比图。

但对于为浦东开发开放、陆家嘴地区建设留下的记忆,姚建良心中仍有一些遗憾。“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拍摄手段,否则能够留下的资料肯定更多更好。”

姚建良说:“2016年,随着上海中心大厦的建成,我的摄影工程也随之画上圆满的句号。”但新的任务并没有让他停下忙碌。“我陆续花了5年时间、几乎耗尽了所有的业余时间,把以前胶卷里的老照片进行数字化,足足800GB,多得不得了。”

为了更鲜明地展现照片背后的历史沿革,他将不同时期同一景别的照片,进行了严格而工整的对位叠化:“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某一年,陆家嘴的某一个地块‘长’出了新楼。”

再过两年,浦东开发开放将迎来30周年。姚建良已经想好了,到时打算拿出100组定点对位的记录照片作为献礼。

“摄影是一种瞬间忙碌行为,换来的却是永恒的记忆和回味。”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