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1+1+X”基层自治工作法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6

曾几何时,菊园居民区的电瓶车充电桩、儿童乐园等公共设施经常遭到损坏,想成立社工站来解决问题,却总因时间对不上、各方意见不同等原因迟迟不见进展。去年,菊园居民区制定并通过了《居民区事务协调会议事规则》,由居民区党支部牵头,将原有的社区事务协调会制度化,通过“广集民意”,迅速成立了社工站,除了看护公共设施外,居民的“急、难、愁”问题也都得以及时解决。在此次全区“1+1+X”基层治理街镇综合排名中,陆家嘴街道拔得头筹。

实际上,自2014年新区启动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后,不少市民感受到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原动力”。两年时间,“1+1+X”试点已从镇村范围扩大到全区各街镇、各村居全面推开。数据统计,各村自治主体的平均知晓率达到99.2%,平均参与率达到92.53%;各居民区自治主体的平均知晓率达到98.33%,平均参与率达到94.53%。

居民自治不搞“一刀切”

陆家嘴街道在探索“1+1+X”工作法时,坚持尊重差异、尊重民意,保护并不断激发居民们对社区事务的热情,引导他们使用议事规则进行决策,根据居民不同的情况背景,协商出稍有区别的推进决策。“各自体谅、相互理解、共同得益,这是居民自治的精髓”。陆家嘴街道负责人表示。

早在去年合庆镇启动环境综合整治,不搞“一刀切”的精髓就在“1+1+X”自治工作法中得到体现。因为协商,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企业心甘情愿地撤离,合庆镇土地减量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此后以合庆镇、陆家嘴街道等经验为蓝本,同时结合了惠南、北蔡、川沙镇较好的自治方法,全区各街镇借助现场观摩、例会交流、工作简报等途径,不断向先进典型学、向兄弟街镇学,各有收获。

经过推广,目前全区大部分村居都制定了“章程和细则”,形成了以自治章程为核心、以实施细则为重点、以议事决策规则为配套的制度体系,对各类事务的处理作出明确规定,使决策有机制、办事有依据、议事有平台。

“把碎片化的提议,转化为了议事制度,把行政式的管理转变为群众共同协商治理。”合庆镇党委书记杨琴华表示,过去,村居委“替民做主”,现在“由民做主”,村里做决策时,更规范化、系统化,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提升了基层自治水平。

居民满意度是执政之本

居民自治的效果是看群众是不是有效参与、群众关注的问题是不是得到解决、群众是不是感到满意。

在街镇和村居,老百姓的关注点各有不同,村里,老百姓的注意力集中在土地流转、集体资产管理、征地安置、环境整治等重点事项上;居民区里,老百姓集中关注物业管理、违法建筑、群租、停车难等社区管理难点问题。

祝桥镇东海社区成立的民主议事会被当地居民称为“铁三角”。“铁三角”的三方是:村(居)民队(楼)组长、党员责任人和村(居)民代表。村(居)民队(楼)组长,负责议题的提出、协商、办理和反馈的全过程,是“牵头人、实施者”;第二角色是党员责任人,要确保上级党组织意图的正确贯彻、实施和落实,并及时向村(居)党(总)支反映有关情况,是“指导员、特派者”;第三角色是村(居)民代表,负责表达村(居)民意愿,监督整个民主议事过程,向村(居)民转达有关议题的协商办理过程。三者形成了最稳固的“铁三角”管理模式,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一户家庭,是离老百姓最近、也是最具有人情味的自治组织。

新区地工委介绍,整体来讲,浦东新区“1+1+X”基层自治工作法的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各类自治主体平均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都超过了90%,基本实现了自治观念提升、成效公众认可的工作目标,也实现了“从盆景到苗圃、从苗圃到森林”的转化,成为浦东村居治理的一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