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从“让我分”到“我要分”

来源:黄浦报 发布时间:2020-09-10 浏览量:19

位于斜土路85弄的复兴佳苑小区,并不大,但自从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和绿色帐户活动的试点以来,该小区可谓“小规模,大成效”。小区绿色帐户办卡率100%、月分拣湿垃圾93桶(240升桶)约6吨……一连串闪亮数字背后,是我区垃圾源头分类措施得力、实效尽显的显现,更是居民自主分类意识提高的凸显。

2015年年初,我区推进垃圾分类与“绿色账户”年度工作目标为“巩固已推进场所分类成效并形成30个示范点,推进85000户居民家庭建立绿色账户”。但截止年底,我区示范点建设和绿色账户家庭数目远超年度计划,已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点达到136个,居民家庭建立绿色账户的户数也远超85000户。黄浦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效果明显,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潮如火如荼。

菜场垃圾分类减量有“妙招”

豫园、老西门地区地处老城厢,人口结构复杂、人口密度大,两个街道的菜场都具有数量多、规模大、人员杂、管理难的特点,所以菜场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在一开始遇到了不少困难:如个别商家为图方便,将混合垃圾投放至其他垃圾桶之中,造成菜场垃圾的收集数量有限;菜场垃圾中混有其他垃圾,垃圾分类质量较差。

如何让“分类”、“减量”两大目标在菜场垃圾的日常投放和收处中,真正有实效?区绿化部门在“质”和“量”上拿出了新妙招。一方面,通过以奖代拨,激励分类,在“量”字上下功夫。在两个街道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街道绿化市容所进一步与菜场管理方协调,通过奖励的方式购买菜场垃圾,菜场每分拣出一桶菜场垃圾,分拣员就可得到3元的奖励,多分多得,大大激励了菜场方面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二次分拣,提高质量,在“质”字上下功夫。街道绿化市容所联合环卫作业公司安排专人对菜场垃圾进行二次分拣,菜场垃圾收运至垃圾小压站后,紧接着由专人进行拆包、摊开、分拣和装运至垃圾方桶,直接运到会馆街垃圾码头,由粉碎机捣碎、压缩,使原来的菜场毛垃圾经分拣、粉碎后,挤掉了水分,垃圾量随之减轻。通过上述两项措施大大的提高了菜场垃圾分类工作的“质”和“量”,两个街道的菜场垃圾分运一体化,分类减量工作也随之出实效。从最初的每天收集到杂质垃圾10桶增加到现在日垃圾收集量最高峰时期达到100桶以上。

试点干湿垃圾袋编号实名投放

黄浦新苑小区是黄浦区首批推进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之一,该小区在做好垃圾分类“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在黄浦区有着许许多多的第一:第一批试点垃圾分类,第一批推广绿色账户,第一个成立小区垃圾分类讲师团,第一个引入“大熊猫”进行旧衣服集中回收等等。

去年,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该小区自我加压,在各方的协同配合下,率先开展了干湿垃圾袋编号实名投放的试点工作。居委经过前期摸底调查,安排小区中基础条件较好部分居民作为试点,居民将干湿垃圾分类放入以住户室号编号的垃圾袋进行投放。在试点工作中,居委、物业、志愿者等积极配合、共同参与。通过垃圾袋编号投放试点工作,了解了分类收集的实际运行情况,找到了问题和差距,如垃圾分类装入干湿垃圾袋后投入垃圾筒时有混投的现象;废弃的玻璃瓶、瓷器还存在任意丢弃等,为后期推行的绿色账户工作打下基础,也为垃圾分类投放实名制开了先河。

此外,该小区还自发成立了自治家园委员会垃圾分类小组和垃圾分类讲师团,通过开设讲座、一对一现场模拟分类和组织志愿者参观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等教学形式,让居民理性了解垃圾分类的社会意义和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小区还以垃圾分类为课题,通过了解居民的分类意识、习惯和行为,建立垃圾分类大数据,研究探索符合小区楼宇分布、居民出行习惯特点的分类方式,为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改善、完善奖励机制提出有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2015年,在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共同努力下,黄浦区垃圾日运输处置量下降约5%左右,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效果明显。从以前的“让我分”到现在的“我要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环保理念已经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