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体制基本成型

来源:黄浦报 发布时间:2020-09-10 浏览量:23

自从街道网格中心成立后,瑞金二路街道城管中队副队长白文钢多了一个新职务:网格中心第一工作站站长。谈起网格化管理成效,白文钢感触颇多:“过去城市管理问题我们比较多的是被动发现,到发现时往往问题已经比较严重。现在每个居民区都有我们的‘眼睛’,我们反应更加快速,处置更加高效。”日前,永嘉居民区志愿者老王在小区巡查时发现绍兴路96弄公共区域多了一层顶棚,随即将情况反映至工作站。工作站接到信息后立即约谈房屋所属居民,及时制止了违章施工。而过去同样的问题往往等到发现时已经“木已成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一定能够解决。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1+6”文件精神,按照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若干意见》和《黄浦区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7月1日区网格化中心正式成立起,各街道网格中心及社区工作站也相继开始运作。经过近3个月的运行,目前,我区的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体制基本成型,网格化综合管理的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的闭环机制全面建立,“区—街—工作站—居民区”的网格化综合管理网络全面覆盖,区、街两级执法管理部门资源有效整合,城市综合管理实效有效提升。

四种循环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架构形成

相对于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滞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黄浦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的地位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薄弱环节,而网格化综合管理的开展是当前能较好改变城市管理现状的有效手段之一。

自7月区网格化中心试运行以来,我区的网格化综合管理从“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人性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四大主要特征出发,对全区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划分,确定75个责任区和782个万米网格,重新梳理网格单元内的各个事件,赋予信息代码。结合政府、社会、群众等方面的管理、执法、自治等资源,形成一套综合的、互动的“资源整合、责任落实、实效明显”的管理体系,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城市管理新载体。

记者从区网格化中心了解到,目前包括一个主体(1+10+29+183)、两级平台(区—街道)、三级管理(区—街道—工作站)、四种循环(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自循环)的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架构体系已经形成。以7个特定区域工作站为引领的29个工作站实体化、机制化、功能化建设正在逐步推进中。弄管会、路管会、志愿队等居民自治组织陆续建立,实现了网格管理全覆盖。

街道网格化创新模式层出不穷

四牌楼路、淡水路、徽宁路、凝和路、东街等区域,原先都是无证设摊、跨门经营、违法搭建等城市顽症聚集的区域,而如今,在街道网格化中心的牵头下,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得益于“区—街道—工作站”之间的三级联勤联动机制的同时,更得益于各街道网格化创新模式的摸索和运行。

如瑞金二路街道网格中心实行道路管理“六步法”,努力实现道路精细化管理,同时优化管理效能,一岗多职,多个执法管理主体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妥善有效解决职责交叉、矛盾突出问题,从而实现“一口解决多项问题”。而打浦桥街道网格化中心“跟单式”治理颇见成效,一跟“任务单”、二跟“整改单”、三跟“复查单”,宣传、整改、固化,对跨门营业等行为持续不间断地进行管理和整治,一批顽症得到有效的遏制。

半淞园路街道网格中心主动梳理区域内71个市容环境历史遗留顽症点,将管理区域按分类别定颜色、分区域有重点进行常态管理。五里桥街道网格中心先行一步,将居民区信息点对接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大幅提高网格案件发现数。

全区网格案件发现数同比提升114%

记者从区网格化中心了解到,3个月来,全区的网格案件发现数从深化拓展前的每天210件上升到现在449件,同比提升114%,立案率同比提升0.7%,及时结案率同比提升7.4%。居民上报、社会监督信息的APP以及舆情监督等开放性受理模块也在逐步增加。

同时,围绕网格化综合管理“应解决尽解决”的“落脚点”,街道网格中心发挥最了解基层情况的优势,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准确果断派遣任务,严格及时处置督办,围绕难点开展联勤联动,使案件的及时结案率稳步上升,全区网格案件及时结案率从运转初期的75.6%上升到91.9%。如半淞园路街道网格中心抓监督考评动真格,通过网格信息平台对各所队办的网格案件受理、处置、解决以及联勤联动情况进行点名通报,有效提振部门积极性、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