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今年将拆除各类旧房15万平方米

来源:黄浦报 发布时间:2020-09-10 浏览量:26

重点聚焦全区旧改地块收尾、打造一支以青年为主的征收工作后备干部队伍、探索“拆、改、留、修”并举的历史风貌保留保护综合改造新途径……近日,记者从区旧改工作会议上获悉,2015年,黄浦旧区改造在“三个优先”即“优先考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较差地块,优先考虑与重点功能区建设直接相关地块,优先考虑市区重大建设”的总体原则下,继续以“启动(生效)一批、收尾(推进)一批、准备(预备)一批”等“三个一批”为抓手,确保完成旧改签约4000户,计划全年拆除各类旧房15万平方米,其中二级以下旧里6万平方米。

地块收尾“应收尽收”

在旧改地块整个征收过程中,收尾难一直是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近年来,黄浦始终把基地的“收尾”放在突出位置,并对收尾阶段的房源配置、司法流程、安全稳定等关键环节下足功夫。“旧改地块越快收尾,就越能加快新基地的启动,惠及更多百姓。”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洪继梁举例说,一个地块,哪怕只要一户人家不搬迁,整个基地就不能收尾,资金也就不能循环,征收队伍“压”在里面出不来,老百姓对改善居住条件也就没了信心。

去年,我区出色完成了10个项目的收尾,如同福里、116街坊(东块)、申贝、52街坊、金豫阁、839地块、S-390、董家渡11号地块等项目,都基本实现了收尾。今年,记者从区旧改办了解到,8个项目如轨交14号线豫园站地块(198、199、200街坊部分区域)、尚贤坊、186地块等都将按照“应收尽收”的总体要求,有望实现收尾。同时,我区将强化政策研究,继续探索房屋征收项目的收尾规律,不断优化、完善收尾推进工作机制,努力缩短周期,把有限的资源从收尾项目中释放出来,投入到新启动的项目中区,基本形成全区旧改收尾推进的良性循环。

一支青年征收后备军正崛起

和以前动迁基地清一色的“上海爷叔”不同,现在黄浦的征收工作人员越来越趋年轻化。在去年启动的尚贤坊征收现场,由征收“老法师”张国樑带队,从项目经理、组长、到经办人都是35岁以下的大学生。他们虽然在征收经验上有所欠缺,但后天的勤奋和待人的亲和,拉近了这个青年团队与居民们的距离。尚贤坊的居民们都说,看到这帮年轻人在弄堂里奔进奔出,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亲切。

今年,征收后备军的培养将更规范和专业。在中城集团,25名青年征收人员将在上海政法大学法学系安佳教学点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规范化的培养,促进青年征收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逐步培养出一支有责任、有文化、敢担当的征收工作后备军队伍。在全区层面,所有征收事务所的征收工作人员将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从人员配备到业务考核,都将统一化操作。同时,区属企业集团将建立“四合一”的专业拆除施工队伍,实行拆除施工的全区标准化管理,努力构建适应黄浦自身发展需要的队伍管理、考核机制,为黄浦旧区改造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探索“拆、改、留、修”新途径

从2011年征收新政实施以来,黄浦在全力推进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征收改造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更注重从建筑保护、历史文脉、文化传承的角度多做深层次思考,让老城区的改造更趋科学化和人性化。2012年,本市地域规模最大、户籍人口最多、居住密度最高的房屋征收项目——露香园路旧改地块启动生效,然而,在这个12万平方米的旧改范围内,黄浦并没有全部一拆了之,而是保留了3万多平方米的老建筑。此次保留的以开明里为代表的老城厢区域,将来经过改造,将对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此外,2013年生效的同福里项目、2014年生效的尚贤坊项目,他们的顺利收尾都为老城厢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历史风貌实现两全提供了“范本”。

今年,黄浦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深入总结前期实践经验,围绕豫园、外滩等重点区域开展项目试点工作,深化探索对具有保留价值的老建筑和保护街坊的征收、置换、改造新途径,争取形成一套“拆、改、留、修”并举的综合改造新机制、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