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储备与培养悄然进行,同质化医疗”保证新医院水准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25

华山北院的门房师傅们近来每天都要“答居民问”:“华山医院啥时候开张啊?还有几天呀?”这些日子,上海一批三甲医院郊区新院陆续开业,附近居民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对家门口的三甲医院“分号”,居民最看重的则是母院的“金字招牌”。建造一座医院容易,如何让它达到母院的医技水准,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分布,切实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绕不开“人才”二字。记者走访这些新医院获悉,为确保与母院“同质化医疗”,大约在三年前,大规模的人才储备与培养计划就在相关三甲医院悄然进行。
  “名医战略”写入办院方针
   10月26日,距市中心75公里的临港新城,市六医院东院开业。这是上海市郊首个投入使用的新建三级医院。5时30分,门诊大厅就迎来了等候开门的居民……眼看新医院大楼拔地而起,居民关心能否在家门口看上大专家。六院东院常务副院长范存义给出答案:30%的母院专家将坐镇临港,有18名将常驻东院。
“40%以上员工来自母院”,是市政府对市郊新建三级医院的硬指标。在瑞金医院北院,消化内科主任吴云林、心血管内科主任陆国平、呼吸科主任万欢英、胸外科陈中元教授、放射科主任陈克敏、检验科主任樊绮诗等一批专家将常驻嘉定。此外,瑞金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将派驻一名副主任常驻嘉定,担任执行主任;母院各科主任将负责两院同一学科的发展。
   在浦江镇的仁济医院南院,“名医战略”写入新医院的办院方针中。仁济南院常务副院长狄文称,为保证医疗质量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水平,医院已制定一系列措施,包括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全面入驻南院;仁济专家在南院开设专病、专家门诊;名老专家开设特需门诊等,以确保仁济品牌的品质。据悉,仁济南院所有科主任和执行主任的高级职称比例达98%;南院运行初期的医师65%具有10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达47%,硕、博更是高达72%。同时,南院的护理人员中,40%具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
   自培人才“移植”医院文化
   不过,靠母院“调”专家还满足不了新医院的运行,每家远郊新院都将面临庞大的市郊人口。临港地区毗邻洋山深水港,区域15平方公里内现有30多万人口;根据新城规划,到2020年人口将达80万……在全上海,随着产业布局调整和旧区改造推进,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宝山顾村、闵行浦江镇等大型商品房配套基地涌现,人口整体呈外张趋势,内环区域常住人口密度5年来下降了16%,外环外则增加了31%。2009年2月,郊区新建三级综合医院项目启动,一场大规模的人才储备与培养计划在各家医院推开。
   2009年,首批医护人员开始了在瑞金医院的培训,他们要在内、外、妇、儿等各科室轮转,整整两年都要在严酷的执医节奏、严格的阶段性考核中度过。在仁济医院,南院绝大部分医护人员,来自交大医学院分到仁济临床医学院的“仁济班”学生,他们在仁济学医、在仁济成为医生、如今要投入仁济南院这片新热土。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人才储备与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几乎同步。2009年起,医学毕业生必须接受为期3年培训,获得合格证后才能成为临床医生。今年9月,首批1106名住院医师结束培训。而这批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对市郊分院而言,就是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这是一次医学上的移植,医院自己培养的土生土长的人才保证了母院文化与技术在新医院得以传承。”
信息技术也助推着新医院实现“同质化医疗”。在仁济南院放射科,最新的医学检查设备甚至超过了母院水准,超高的带宽更成为贯通母院的“纽带”。医院还规定,南院完成的影像检查将通过网络实时传到母院,经专家审定,才出具报告。这种“一人读片、一人审片”的机制,保障了所有影像检查均为“仁济出品”。
   门急诊“一体化”留住医生
   当然,“同质化医疗”并不意味着1∶1复制,还需要新院适应当地,有所创新。
   医学专科分科太细,是困扰三级医院的难题,而全新的医院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空间。例如,门诊、急诊、危重医学科各设一个主任,分口管理,在大医院中司空见惯,这看似合理却存有不少弊端。
   最令院长们头疼的是,高负荷的急诊科医生流失率居高不下。华山医院北院常务副院长汪志明说,华山曾连续3年每年招聘10名急诊科医生,可如今留下的只有四五个。急诊科高强度、高风险,却鲜有升职的机会,这才是医生“出逃”的根本原因。
   在华山北院里,一个新的体制出现了。医院将门诊、急诊、危重医学科“三合一”管理,对急诊医生推出“轮转”制度,即一年中有4个月在急诊,其余时间进入危重医学科,这样既能减轻急诊医生的身心压力,也可让他们有时间总结临床经验、撰写论文,为职称晋升创造条件。新政一出台,便吸引了20人加盟华山医院北院急诊科团队。此外,华山北院推出“大内科+大外科+专科会诊”的急诊流程再造,提速急救。
   采访中,不少三甲医院的管理者提到,过去谈医疗改革考虑得多的是患者(体验方)、政府(政策方),很少关注医生的感受,而新医院有意识地在考虑医生对职业的态度与感受,这与医改大方向是并行不悖的。说到底,医生爱岗乐业,而非愁容不展,最终获益的还是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