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焕荣:15年间修好千余把伞,让“爱心伞”盛开在每个公园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21

杨焕荣退休廿载,其中的15年,与伞结下不解之缘:他自掏腰包买工具、自学成才,无偿修好了1200余把被废弃的旧伞。除了部分物归原主,这些修复一新的伞,被他送到绿化部门、居委会等部门,成了名副其实的“爱心伞”、“便民伞”。
   今年9月,杨老伯再次从宝山庙行共康八村的家中出发,坐着公交车赶到长宁区,把刚刚修好的100把伞交到了绿化部门负责人手中。此前,宝山、闸北、普陀、静安的公园都收到了杨老伯送来的“爱心伞”。虽已年过八旬,但杨焕荣有个心愿:给全市每个区的公园都送上爱心伞。
 

一场大雨浇出一个“修伞达人”

地上摆满榔头、钳子,麻花钻等工具和材料,墙上挂着一把把刚修好的雨伞……杨焕荣家约2平方米的阳台,俨然就是一个修伞铺。
提起修伞,杨焕荣不会忘记1998年的那场大雨。那年的一天上午,在闸北公园锻炼身体的杨老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浇了个透湿,挂了三天水。“要是公园里能有便民伞借就好了!”想起平时在小区里总能看到几把被丢弃的坏伞,杨焕荣心里萌生个念头:修好了这些坏伞,公园里的便民伞不就有了吗?!
虽说年轻时摸过车床、修过钢笔,但提起修伞,杨焕荣还是个门外汉。跑了一个星期的书店,他没找到一本关于修伞的书,于是决定出门“偷师学艺”。从此,杨焕荣隔三差五就会带着把坏伞到修伞铺,师傅修伞,他就坐在旁边一声不响地看,然后回家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半后,杨老伯琢磨出一套“修伞经”:捡来的坏伞,先拆了伞面,里里外外洗干净,再除锈迹,最后才开始修补。折伞的伞骨脱开了,他会用最细的麻花钻头打孔,然后用铆钉铆接起来,不仅好看,而且牢固。
这些年,杨焕荣先后修了1600余把废弃的旧伞,其中四分之三经他“妙手回春”修复如新。他把这些伞或送给社区居民,或送到公园绿地,分文不取。

为找伞源,风雨中行走4小时

自从开始修伞,寻找伞源成了杨焕荣最关心的事儿。

出门在外,别人走路往前看,杨焕荣却喜欢低头“侦察”找伞;下雨天,大家都躲在家,杨焕荣却总爱往外跑,“丢弃的雨伞,大晴天不好找,下雨天,收获才大。”

2008年台风来袭,杨焕荣一早穿着雨衣,顶着大风大雨就出门了。在路边、草丛中,果然躺着不少坏伞。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绳子,杨老伯将收集到的雨伞一捆,背在了肩上。那一天,杨焕荣上、下午两次出门,走了近4个多小时,跑了4个小区,收集到48把旧伞。下午回家途中,迎面吹来一阵大风,身上背着几十把伞的杨焕荣,一个没站稳,险些摔倒。

年岁不饶人,今年8月海葵台风来袭,杨焕荣再也没敢顶风出门。不过,台风过后的第二天,他还是清早4点多就走出了家门,短短两个多小时,走了家附近的两个小区,就收获了18把雨伞。

这些年,杨焕荣成了远近闻名的“修伞达人”,许多居民会主动送伞上门。其中,有慕名请杨老伯修伞的,也有不少人是主动送来坏伞,请他改成“便民伞”。

再修几百把,没问题

种花、养鸟、喂鱼,杨焕荣的兴趣广泛。不过自从迷上了修伞,家中的花盆丢了、鸟笼送了,鱼缸也扔了。

这15年来,杨焕荣修伞乐此不疲,每天至少修上两三小时。不抽烟、不喝酒,他把省下的零花钱全都用在了添置修伞的工具和材料上。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铆钉,他会一次次跑到市中心的五金店淘。有时家中的伞修完了,他还会跑到废品收购站“淘伞”。“轻伤”的伞,修复一新,实在无法修理的,就拆了零件备用。
每回修好一把伞,杨焕荣总会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一番,一脸的开心。下雨天,想到自己修的那1000多把便民伞盛开在雨中,老杨更是有成就感:“一把伞一年如果能用上10次,1000把伞3年就能用上3万次。”杨焕荣说:“翻新旧伞既节约资源,也给大家带来方便。”

眼下,杨焕荣又给自己定了新任务——再修好100把伞,送到第六个区。对他来说,这个任务不算难,“现在已修好四五十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