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世博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7-16 浏览量:15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自贸试验区世博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7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自贸试验区世博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担起新使命、实现新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3+1”重大战略任务的攻坚期,是浦东新区站在历史新起点、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标杆、深入实施“四高战略”、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期,也是世博片区从建设到全面建成、实现“后世博”时代第二个十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世博片区要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发展机遇,勇担历史使命,站高望远、前瞻谋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立足浦东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新要求,高品质推进城区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地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秀外慧中”的世界会客厅。

一、“十四五”时期发展蓝图

(一)发展愿景

立足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依托综合实力和资源禀赋基础,在中央公共活动区的城市肌理下,以“秀外慧中”为基,以“多彩世博、精彩演艺”为韵,打造“最美”的世界会客厅。

1.夯实“秀外慧中”的功能基底。深化“秀”“外”“慧”“中”四大核心功能。“秀”:世界级的文化演艺汇聚地。发挥品牌优势和场馆优势,积极承办标志性品牌性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文化演出,争取成为世界范围内首发式、首演秀、首场赛的承办地,打造成为世界的“秀场”,突出“阅全球、悦全球”。“外”:对外开放的交流服务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机构)的集聚区。积极承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论坛活动,打造成为全球性大事件和国际交流交往重大活动的首选地,在此“汇全球、为全球”。强化高品质、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服务全球高端人才的国际社区。“慧”:智能科技的应用展示区。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制度创新,全面开放应用场景,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一代智能科技在世博片区率先落地应用,促进经济管理、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智慧化、智能化。同时,全力吸引高端科技展示活动,以智“慧全球”,努力成为科技展演的前沿阵地。“中”:以“中”字头为特色的综合型总部高地。进一步做优做强央地融合发展平台,强化企业总部服务功能,打造助力央企“走出去”的境外投资服务体系,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央企总部集聚区。

2.擦亮“多彩世博、精彩演艺”的特色标志。突出世博片区的特色功能和区域标志,增强世博片区的标识度,擦亮世博品牌。“多彩世博”:培育更多元功能、提供更多彩服务,包括会展交流、购物休闲、时尚消费、生态游憩、全域旅游、酒店配套等。“精彩演艺”:培育引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品质标志性演艺节目,打响世博演艺品牌,打造世博“演艺城”。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打造最美世界会客厅的愿景,全面建设“商务会展功能凸显、总部企业机构集聚、文化休闲空间多样、国际交流丰富多元”的世界级中央公共活动区,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争取到2025年,“秀外慧中”的核心功能实现全方位大幅跃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全面倍增,现代化国际化复合型城区形态基本建成,区域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地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1.“城”的综合实力更强。经济总量实现倍增,税收超11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30亿元,社会服务业营收额超2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超6500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区域“亿元楼宇”达到15家。

2.“秀”的文艺演出更亮。文化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扩大,打造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承载区域之一,大型文体展会活动达到400场次/年(国际性比例不低于1/3),年客流量突破1200万人次,展演场馆坐席数突破6万个。文化创意企业数超800家,营收超30亿元,新引进动漫、电竞等头部企业2-3家。

3.“中”“外”的总部功能更优。建设成为总部新兴增长极,各类总部企业数达到25家,其中跨国公司总部达到10家。成为全市央企集聚密度最高区域,入驻央企及关联企业达到150家,央企各类总部达到10家,央企税收贡献额达到约40亿元,在区域税收贡献比重中达到约三分之一。打造上海国际组织(机构)集聚区,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话语权,到2025年,经济类国际组织(机构)达到20家,通过国际组织(机构)引进跨国企业数不少于20家。

4.“慧”的城市品质更佳。城区形态建设基本完成,至“十四五”期末,区域内建成商办建筑面积总计达到约600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新建约8个高端酒店。地区营商环境显著优化,成为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的区域之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区域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水平大幅跃升。绿色低碳、安全美好环境形成示范引领,单位能耗进一步降低,增长率不高于4%,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完成三星标识的绿色建筑比例达到60%以上。

表1 “十四五”时期世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分类

指标

单位

指标属性

规划目标

1

综合实力更强

税收总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10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预期性

30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预期性

1300

4

社会服务业营收额

亿元

预期性

200

5

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6500

6

亿元楼宇

预期性

15

7

文艺演出更亮

大型文体展会活动

场/年

预期性

400

8

年客流量

万人次

预期性

1200

9

展演场馆坐席数

万个

预期性

6

10

总部功能更优

各类企业总部/跨国公司总部

预期性

25/10

11

国际组织(机构)

预期性

20

12

央企税收贡献额

亿元

预期性

40

13

城市品质更佳

区域公园数

约束性

7

14

建成已规划商办建筑面积(总计)

万平方米

预期性

600

15

三星级标识的绿色建筑比例

%

预期性

60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打造特色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五型经济”,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特色,结合产业变革趋势,全力打造“2+3+3”产业功能体系。

1.打造两大主导经济

进一步强化文化演艺功能和总部经济功能,打造两大展现世博片区标识度的标志性产业,引领世博片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1)文化演艺超级地标。以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承载区域为目标,以国际化和时尚潮流元素为特色,发挥世博片区文化场馆联盟的综合影响力,全力打造品质演艺的高峰区,着力发展流量高频汇聚的流量型经济,把文化禀赋优势锻造为功能长板,努力成为展示上海文化软实力和价值符号的重要窗口。打造“首选之地”。加快汇集具有世界水准的具备“首次”属性的音乐会、演唱会、赛事、新品发布会等,成为融通国内国际时尚文化交流的重要链接。打造高品质演艺项目。以“内容为主,价值为王”为主线,精心打造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富有世博印记的精品项目,成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核心承载区。承办国际化精品体育赛事。聚焦电竞、马术、篮球、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特色领域,积极引进更多精品体育赛事和高端运营机构。强化“新海派文化演艺带”建设。用足上海“文创50条”,积极探索传统海派艺术的创新展现形式和新海派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构筑“新海派文化”高地。

(2)总部经济新增长极。围绕上海“四大功能”建设,全力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总部型经济,做大规模、做实密度、做强实力、加快集聚,构筑“央企总部+国际企业总部”双轮驱动的总部经济高地。做强央企总部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全国首个自贸区央地融合发展平台“融合发展、投资合作、产业配套、创新示范”的作用,积极构建“中字头”生态体系全产业链。做优国际企业总部基地。发挥商务楼宇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更高的优势,以前滩跨国公司总部和经济类国际组织(机构)的集聚为基础,全力营造前滩高品质“类海外”开放环境,打造成为世界知名跨国集团、中国本土化跨国公司国际总部集聚区以及科创板企业总部基地。提升总部复合功能。引进培育具有国际供应链掌控能力的全球生产销售组织者,统筹发展在岸和离岸业务,实施“全球营运商”培育计划,打造复合型总部,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做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增强对“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等的支持服务作用。

2.培育三大服务产业

加快发展辐射区域大、附加值高、具有品牌优势的服务型经济,重点培育彰显时代特征的三大特色服务产业。

(1)引领性的商务服务业。加快培育展现区域特色的商务服务业。产业金融。聚焦在地企业总部需求,着力发展相配套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引进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航运金融等金融服务业机构,形成区域的金融服务特色。商务会展。发挥世博品牌优势,积极引进全球性高端会议、论坛。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以“永不落幕的世博会”为要求,承载国际性商品展示推介会,有效壮大世界会客厅的“朋友圈”。科技展演。放大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址的溢出效应,全力引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科技展演活动,努力成为科技展演的新高地。

(2)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业。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增强人才吸引力为导向,全力培育高品质生活服务业。医疗服务。依托特色医疗服务资源,打造面向国际的高端医疗服务产业集群,形成有标识度的特色医疗服务体系。教育服务。针对国际高端人才的需求,依托国际化教育资源,培育高端教育服务功能。旅游休闲服务。充分激活区域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推进滨江休闲旅游带建设。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服务产品,开展全媒体推广活动,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体育服务。依托东方体育中心、前滩体育公园、世博文化公园等载体,加快发展体育服务。商业服务。以文化内涵和差异化体验赋能商圈建设,推动前滩打造成为集商业购物、休闲游览、文化会展、人文艺术于一体的市级商圈。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和夜间经济等特色消费服务,争取成为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主要承载区。酒店服务。在高端酒店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精品特色酒店,建设多层次酒店服务体系。

(3)国际化的专业服务业。围绕区域内总部机构发展需要,加快集聚国际高端专业服务业资源,着力发展商务服务、智力咨询、投资服务、法律服务、人才资源等行业,打造高层次、多门类、规模化的专业服务体系。聚焦区域内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发展评级、评估、代理、检验检测等配套服务行业。

3.建设三大特色平台集成区

充分发挥企业总部集聚的辐射带动效应,以助力上海强化“四大功能”为目标,全力打造三大特色功能平台集成区。

(1)国际贸易生态集成区。依托央地融合发展平台,围绕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致力于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集聚百亿级、千亿级的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贸易功能板块。打造大宗商品贸易生态圈,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抢占国际贸易话语权,努力成为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平台、通道、跳板。鼓励国际贸易企业在世博片区设立结算中心,探索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加快建设离岸转手买卖先行示范区,积极探索接轨国际的离岸转手买卖税收制度,做大做强离岸贸易。

(2)文商旅体展融合集成区。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为目标,引导鼓励文商旅体展运营主体和经纪机构加快集聚、落地经营,推动文体场馆从单一功能服务场所向文商旅体展综合体转变,变“活动流量”为“发展增量”,由文化“码头”向“源头”升级、向“龙头”迈进,形成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的引领示范区。依托东方体育中心、文化创意孵化基地等载体,全力加强文化行业头部企业招商,鼓励培育文化创意项目,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发挥东方体育中心、中华艺术宫等场馆“体育+文化”“文化+旅游”的特色优势,强化品牌活动培育,策划推出具有主题性和体验度的多维融合产品。

(3)创新创意功能集成区。以发展具有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创新型经济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张江高新区世博园建设,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高地和创新平台的系统集成。着力优化创新环境,加快集聚具备高能级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及团队和具备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及领军人才,大力引进创新服务机构,构筑创新创意功能集成区。

(二)推进区域联动,优化“一核两翼”发展布局

聚焦重点区域和潜力区域,着力打造“一核两翼”新战略布局。加强区内区外全方位协同联动,全力推动产城融合。

1.打造“一核两翼”城市功能新布局

进一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全力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是指世博文化公园形成的“城市绿核”,重点打造以公园绿地为底色、以文体休闲为亮色的功能板块,塑造成为代表具有世界影响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的“上海地标”和“世博名片”。“两翼”是指世博区域南北两翼,打造成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其中,“北翼”包括世博A片区、B片区和白莲泾地块,打造成为央企总部服务基地、知名企业集聚区、演艺会展汇聚地和文化创意服务区;“南翼”包括耀华、前滩,打造成为具有“时尚、活力、国际化”标签的滨水综合功能区,建设成为以医疗、贸易、专业服务等板块为特色的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区。

2.形成“岸腹联动”产城融合新局面

以产城融合为导向,全力推进地处浦江沿岸的自贸试验区世博片区和地处腹地的周边街镇区域(主要是指南码头路街道、周家渡街道、上钢新村街道、东明路街道、三林镇及北蔡镇)在产业发展、功能建设、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联动。

(1)党建引领的合作共建。从世博区域25平方公里乃至更广范围的空间尺度,对全域党建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和协调,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全面协同的区域化党建引领世博区域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2)生活服务的资源共享。探索建立世博片区的入驻企业和周边街镇社区的互动平台,让入驻世博片区企业的就业人口享受到周边区域便利的生活配套服务,让周边街镇区域的居住人口享受到世博片区的高品质文化演艺资源和高端医疗教育资源,形成“岸”“腹”区域的资源互补。

(3)产业功能的空间拓展。适时开展面向世博全域范围的产业功能布局规划,充分发挥腹地区域的土地资源优势,为世博片区的整体产业发展和功能培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构筑“金色中环”协同联动新格局

打开城市功能培育的空间框架,形成更大范围的联动发展格局。

(1)“金色中环”联动。深化与“金色中环发展带”在项目建设、功能开发等方面的协作联动。聚焦前滩中央公共活动区和御桥、新杨思、三林环外“1+3”重点区域以及三林地区中心、三林楔形绿地、北蔡楔形绿地等若干“X”区域,按照“三年出形象、同步出功能、‘十四五’基本建成”的目标,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以新基建、新经济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最佳实践区、以产城融合为特色的高品质生活最佳示范区、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高水平生态最佳体验区,成为浦东新区城市功能提升拓展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汇集融合带。

(2)两岸联动。加强与徐汇滨江、黄浦世博、黄浦外滩以及浦东陆家嘴等浦江沿岸区域的协同联动,通过错位发展形成功能互补,联合打造世界会客厅。

(3)“双自”片区联动。加强世博片区与本市其他自贸试验区片区以及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协同联动,共同打造开放创新的主阵地和全球科创中心功能的承载区。

(三)聚力制度创新,做实“双自”国家战略

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重平台优势,围绕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提供“世博案例”,形成“世博样本”,争取形成改革、开放、创新多重红利。

1.探索总部型企业运营管理相关制度创新。实施“总部增能”行动,积极探索“加快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吸引国内外一流企业总部落户”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依托央地融合发展平台,打造央企对外投资服务的桥头堡。

2.探索文化演艺服务相关制度创新。围绕文化服务相关产业链,以便利化服务为目标,加快推进制度创新。

3.探索科技展演活动相关制度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展品保税展示、展品出入境审批和检验检疫、外资科技展演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4.探索国际医疗服务相关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医疗服务领域扩大开放举措的有效落地,研究探索国际医院经营业务开展、国际医疗服务人员从业资质认定等。

5.探索国际组织(机构)相关制度创新。结合前滩建设国际组织(机构)集聚区,围绕经济类国际组织(机构)运营需要,把握RCEP等自贸协定签署契机,以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放大国际组织(机构)的高附加值及周边效益为导向,积极开展国际组织(机构)分支机构设立及开展业务相关的制度创新。

(四)优化空间形态,建设“最美”世界会客厅

以具有未来感、现代感、品质感、亲和力的规划理念和产城融合、绿色低碳的建设标准优化区域空间形态,全力推进城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点区域开发的样板区。

1.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综合管理,努力打造覆盖全面、衔接顺畅、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环境。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完善区域内城市公交服务网络、站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轨道交通19号线配套交通网络前期研究,前瞻布局公交站点和线路优化方案。推进济阳路快速化工程及东育路等骨干路网建设。打造区域智能交通系统,探索在部分区域推进无人驾驶等未来交通模式。加强停车位规划建设,优化完善静态交通系统。规划建设慢行路网系统,布置点状公共空间。结合全市“一江一河” 世界级滨水区建设,大力发展水岸特色交通。

2.优化区域景观环境。加强城区景观设计,提升公共空间景观品质,在滨江沿岸布置主题雕塑、浮雕墙、座椅等城市小品和街道家具,增加弹性商业配套空间,烘托公共空间交往氛围,营造具有亲和力、引人驻足的户外环境。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可持续低碳城区典范,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低碳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市政等方面的低碳规划和管理。

3.构建功能设施网络。围绕交汇、交流和交易,多元化嵌入式布局一批消费娱乐、运动休闲、旅游博览等相关设施,推动商务商业、文体娱乐、公共服务等设施之间多元连接、资源共享,打造功能混合、多元互动、富有未来城市节奏感的城市轮廓线,形成覆盖全域、微循环畅通的功能设施网络。

4.提升空间利用效率。致力于“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促发展”,优化存量空间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土地的综合承载容量和经济产出水平。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结合轨道交通、大型绿地、商办楼宇等,加快地下商业、服务业、交通设施建设,倡导空间复合高效利用。

(五)完善城市管理,构筑“最智慧”现代化城区

努力营造更有序、更安全、更智慧的城市环境,全力打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标杆区。

1.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构建“资源统筹、全域覆盖、多层渗透”的区域经济数字化平台,提升经济管理智慧服务水平。整合央企服务站、汇博中心以及重点企业服务专员、“楼管家”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突出党建引领,打造以“央地融合党建”为特色的世博地区党群服务中心,提高党群工作服务企业能力。

2.强化区域公共安全。聚焦大型活动管理,构建多部门统筹协调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大型活动举办安全有序。完善不同类型风险的调查评估、应急预警、突发干预、联动处置、协调保障等工作机制,提升精细化管控能力。配合保障已开工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工地安全、监督、保障等工作。

3.深化城区数字治理。强化数字赋能,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治理中,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落实应用。整合打造多领域、全要素、成闭环的数字化治理平台,组织协调好涉及跨区域的重大管理事务或活动,做好市容环境保障。全面建设智能化城市运行监管平台,全方位常态化监管城市环境、交通状况、停车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