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浦东沿江区域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将《浦东沿江区域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7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浦东沿江区域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四五”开发建设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以发展为要,实现以创新为动力的能级提升,引导高端资源和产业集聚;以人民为本,让人民的幸福感、认同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以生态为基,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造水清岸绿的滨水生态环境;以文化为魂,彰显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和城市魅力,营造具有文化品质的城市滨水空间。
(二)规划范围
1.公共空间范围
黄浦江浦东新区辖区范围滨江第一界面,南起浦东-闵行区界,北至长江口,岸线长度约43公里。
核心段:杨浦大桥-徐浦大桥间为核心段,岸线长度约22公里,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不含黄浦江水域面积)。
北段:杨浦大桥至长江口,岸线长度约19公里。
南段:区界至徐浦大桥,岸线长度约2公里。
2.统筹协调范围
北起长江口、南至浦东-闵行区界、东沿浦东北路-浦东大道-浦东南路-耀华路-济阳路、西至黄浦江,总面积约49平方公里(不含黄浦江水域面积)。
(三)基本原则
1.聚焦重点
重点推进陆家嘴、前滩两大中央活动区向两侧延展板块建设。重点聚焦高端服务业集聚,加快新动能释放。
2.完善功能
强调整体、错位、复合。围绕高端生产和生活服务业集聚,完善立体交通、5G、文化及综合服务功能配套。围绕公共空间开发利用,完善文体休闲、生态景观、文化设施、便捷交通等功能配套。
3.提升品质
坚持高品质开发、精细化管理,为广大市民和来自海内外的创新创业者、游客,创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环境和高品质消费环境。对生态环境、城镇设施明显滞后的区块,加大改造升级力度。
4.加强统筹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滨水和腹地一体发展。统筹功能、空间、风貌、生态、交通等专项,实现全面系统性升级。统筹法治建设。
(四)发展目标
1.“十四五”发展目标
对标世界级滨水区,牢记“必须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要求,围绕“五彩滨江”建设,提升浦东滨江沿岸地区功能,努力把浦东滨江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水复合功能带和“世界会客厅”,建设成为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标志性的城市空间、重要的城市发展廊道以及全球旅游目的地,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创新秀带”的转变。
(1)公共空间品质持续提升
滨水公共空间进一步向南北延伸和纵深拓展,滨水风貌进一步提升,健身休闲设施与人文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公共空间与望江驿、各类文化商业设施形成有机整体,相得益彰,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休闲空间。
(2)高端服务产业加快集聚
加快外滩-陆家嘴-北外滩、世博-前滩-徐汇滨江等重点区域的核心产业和要素集聚,汇集以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和顶级商务机构为主的高端服务业,积极培育壮大以科技创新、融媒体为主的新兴产业,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集聚带、高端商贸集聚带和总部经济集聚带,增强科技创新功能建设,打造数字经济集聚区。
(3)文化保护传承更加有效
以滨江工业遗存更新为重点,全面完成沿岸文化资源挖掘与储备工作,基本形成景观鲜明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4)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完成部分区段污染性项目整治。建成若干大型绿地和生态公园。推广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生态技术应用。
(5)滨水城市管理智能高效
整合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精细化管理保障公共空间安全运行。
围绕上述目标,浦东沿江区域将围绕公共空间拓展、核心功能集聚、空间品质提升等3个方面的建设任务提出6项规划指标。
序号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属性 | 单位 | 基准值 2020年 | 目标值2025年 |
1 | 公共空间拓展 | 新增滨水贯通岸线长度 | 约束性 | 公里 | 0 | 7.3 |
2 | 公共空间拓展 | 新建滨江绿地及公共空间面积 | 约束性 | 公顷 | 0 | 470 |
3 | 核心功能集聚 | 新建高等级公共设施建筑面积 | 预期性 | 万平方米 | 0 | 27.8 |
4 | 核心功能集聚 | 新增商业商办建筑面积 | 预期性 | 万平方米 | 0 | 321 |
5 | 空间品质提升 | 完成工业遗存及历史建筑更新建筑面积 | 预期性 | 万平方米 | 0 | 15 |
6 | 空间品质提升 | 中心城区岸线品质提升长度 | 约束性 | 米 | 0 | 2550 |
表1 “十四五”时期浦东沿江区域发展指标体系
2.2035年展望
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顶级滨水区。
(1)滨江产业能级更为汇聚提升
发挥不同区段功能错位互补、优势培育,全面发挥对于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功能发展的引领作用。
(2)滨江空间更为活力开放
黄浦江东岸43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全面贯通开放,提供类型丰富、功能复合、宜人便捷、舒适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
(3)海派文化更为传承发展
延续和强化文化风貌特质,展示黄浦江的地域文化特色,发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功能。
(4)生态效益更为明显
沿岸生态环境良好,全线优化植生结构,发挥更高能级的生态效益。
二、“十四五”开发建设重点任务
(一)加快重点地区开发建设与功能提升
根据浦东滨江各区域板块的功能定位与实际开发建设进度,充分考虑开发需要和开发能力之间的平衡性,分类推进,突出开发建设重点区块和功能提升重点区块。
1.“十四五”开发建设重点区块
(1)世博-耀华地区
重点立足高等级公共活动与商务办公功能,进一步丰富中央活动区的功能内涵,进一步凸显顶级国际交流功能环境。
完善创新产业功能。加快完成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绿谷、世博大舞台等项目并实现良好运营,持续释放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打造世界一流的商务街区。优化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设计,丰富演艺娱乐、文化交流、传媒发布等功能并提高相应设施比例,最大化释放公园的文化交流效应,打造世界一流的“绿核”。
促进混合集聚活力。结合世博A、B片区等的零星拓展空间适度导入居住功能,尤其针对企业高管、商务客群,新增租赁住宅和服务式公寓,高品质充足配建基础教育及公服设施,全力打造耀华生态型、综合型国际社区。推进耀华1租赁住房项目、耀华2租赁住房项目、耀华12-1商办项目,加强世博园地区的产城融合和职居平衡。
推进世博文化公园建设。世博文化公园总用地面积约1.9平方公里,其中公共绿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绿地。2022年完成北区绿化主体工程,2023年实现基本竣工。
推进上海大歌剧院建设。上海大歌剧院包括2000座大歌剧厅、1200座中歌剧厅和1000座小歌剧厅,2024年竣工。
(2)前滩地区
作为中央活动区样板区,进一步加强对更大区域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完善地区公共服务配套,加强地区开放共享功能、空间、设施营造,进而打造综合性“魅力滨水城”,建设“睿智商务区”“文化活力湾”“健康运动港”和“绿色生态谷”。
培育更加丰富多元、具有特色的功能。继续加强总部商务、文化传媒、体育休闲等主体功能的培育,打造成为多元化活力魅力滨水区、滨江形象展示窗口和功能核心。
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的开放共享与品质魅力。打开东方体育中心外围界面,将市民活动引入地块内部。加强空间节点场所设计,针对前滩友城公园、休闲公园和体育公园等大型绿地规划不同定位与景观主题,塑造公共空间特色形象,增加地区辨识度。
(3)新民洋地区
以民生码头保护性开发为核心,进一步拓展陆家嘴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功能,聚焦创新型金融业态发展,加快汇集各类金融投资、金融信息、资产管理、跨国公司总部、服务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以金融创新服务功能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与陆家嘴CBD形成功能协同,打造东方路至杨浦大桥区域东岸滨江创意文化、商务办公、休闲旅游走廊,拓展金融服务新空间。
(4)三林外环两侧地区
落实三林楔形绿地、中海运船厂、筠溪小镇、外环林带及生态间隔带的生态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浦东滨江南段与闵行滨江的衔接融合,促进滨江区域与腹地生态廊道的联动,努力实现生态绿地、市政道路、动迁安置房等整体工作的协调推进。
2.“十四五”功能提升重点区块
陆家嘴地区进一步集聚国际金融、贸易和总部商务等国际大都市功能。
(1)推进地块城市更新。梳理区域内可再开发利用的地块资源,结合陆家嘴经济发展和服务管理需求,推进区域城市更新进程,提高空间使用效能。重点推进荣成-昌邑地块城市更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2)推动各类金融机构高质量集聚。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以金融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环境,深化总部经济发展,打造全球资源配置高地,大力引导跨国企业在金融城设立跨境总部、复合型功能总部。
(3)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增强陆家嘴区域楼宇之间空间连通性,打通楼宇后巷空间,实现立体联动发展。
(4)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推动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陆家嘴金融城都市旅游区建设,挖掘区域内文化资源,打造多条现代都市旅游精品线路。
(5)推进浦东美术馆建设,主要举办传统和现代艺术作品展览。
3.“十四五”前期储备重点区块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资源、成熟一段、推进一段的原则,做好储备区块的推进工作。
(1)高桥港南片区
加快高化地区污染性企业的有序腾退工作,开展相关地块功能和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开展高化地区相关地块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滨江岸线贯通。
(2)沪东船厂地区
开展区域内沪东船厂、沪东重机厂搬迁工作,同步启动更新开发研究和滨江岸线贯通。
(3)居家桥路以西区域
加快推进居家桥路以西区域厂区搬迁规划选址,同步推进现状厂区的土地收储,率先完成轨道交通14号线龙居路站建设。
(二)促进滨江区域核心功能产业集聚发展
1.金融、商贸、航运类高端服务业加快集聚
陆家嘴、世博园、前滩等区段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集聚带、高端商贸集聚带、沿江现代航运服务发展带和总部经济集聚带,突出服务经济为主的结构,大力推动金融机构高质量集聚,打造全球资管高地、财富管理中心和融资租赁高地。打造全球金融科技高地,提升现有金融创新规模能级,着力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圈以及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核心功能区。打造商业零售中心和特色商圈。立足既有高等级公共活动与商务办公功能,进一步丰富标志性公共活动中心功能内涵,凸显国际商务交流功能。优化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促进航运服务业在滨江地区集聚。
2.文化创意、展览演艺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打造文化+创意+商务产业基地,重点推进民生码头、歇浦路8号等工业遗存更新项目,建成以艺术展览展示、文化演艺、创新创意为核心功能,各种时尚文化活动和商务文化活动为主体,体验型商业、特色酒店为补充的文创综合体项目。民生码头及老白渡区域分别形成文化创意水岸和演艺时尚水岸的集聚区。新华滨江文体设施对外开放并形成集聚效应。世博地区进一步发挥后世博区位、场馆优势和举办世界级重大活动的经验优势,开拓首发首演首赛市场,形成展览演艺示范区。
3.加快旅游休闲产业开发
依托滨江休闲带旅游资源,围绕景观构造和功能错位,加快推动游线设计、户外活动策划和网红景点打造,发展旅游休闲流量型经济。加强水岸联动,统筹滨水与腹地整体发展,释放区域内游船游艇码头的引流效应。推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加快布局购物、餐饮、酒店和娱乐场所,打造集商业购物、休闲游览、文化会展、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特色商圈,船厂1862、陆家嘴滨江、老白渡滨江以及世博源区域以全天候的商业和文化运营,树立浦江东岸的时尚地标和夜间经济示范区,构建创新创意的生态集聚体,成为“全球会客厅、跨界首秀场”。
4.科技创新和数字制造产业形成集聚
通过高能级创新内核的注入,积极打造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展示带和战略新空间,推进滨江与腹地空间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科创要素互动,形成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特色科创产业高地。沪东船厂区段围绕上海数字经济发展重点方向,在海洋科技、5G、视讯、智能制造等领域寻求突破,形成以数字经济为特色,数字创意、金融科技为重点的数字经济示范区。重点吸引全球数字经济领域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共实验室等,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港。
(三)提升滨江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
1.持续推进公共空间贯通建设
(1)启动北段区域更新开发前期研究
开展居家桥路以北战略留白区及控详规划未覆盖区域功能建设的前期研究。
(2)全力推进南北段滨江区域土地征收
通过“整体控制、分段贯通、逐点突破”,实现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南拓北延。北延伸段,完成高桥港南侧、4805厂区段土地征收,对沪东船厂、沪东重机厂区启动搬迁,共完成约6.4公里岸线清理,并同步启动更新开发研究。南延伸段,完成中海运船厂等区域土地征收,完成约1.9公里岸线清理。
(3)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公共空间贯通
实现南北段公共空间分段贯通。不同区域采用差异化的贯通方式和标准。其中,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核心段目前已实现滨江第一层面空间三道贯通(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核心段以外公共活动较密集、土地已完成征收的区域,参照核心段“三道”贯通方式进行规划。人流活动量不大、土地已完成征收的区域,采取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分步实施的方式贯通。对于人流量较小或土地尚未完成征收的区域,依托市政道路等形成慢行贯通通道。
至2025年,完成高桥港南片区、沪东船厂区域5.4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徐浦大桥以南区域1.9公里岸线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
2.推进公共空间网络向腹地延伸
(1)滨江空间渗透至腹地社区公共空间网络
加强滨江与腹地的连通,重点开展滨江公共空间沿黄浦江支流河道(陆家嘴水环、世博水环)的延伸拓展,分段启动民生路、东方路、浦东南路、浦建路、上南路耀华路和高青西路等垂江慢行景观通道的建设,提升慢行环境,增加活动场地,改善绿化环境,配套各类服务设施,系统打造垂直于江岸蓝绿交融的绿道网络。
(2)加强重点地块和设施的开放
完成东方体育中心的开放和提升利用,实现原封闭空间开放与功能提升,优化景观环境与地块建筑界面的公共性,加强指向滨江的标识导引。
3.构建序列滨水活动空间
通过滨江第一层面主、次、微三级公共空间节点序列,形成滨江户外活动集聚场所系统。
(1)主要场所节点
在起点广场、滨江金融广场、潍坊广场、世博源广场等大空间,利用新建改建项目的经营开放,导入更多演艺、节庆、展览活动,激发场所活力,丰富滨江户外活动体验。
(2)次要场所节点
在其他较小广场空间,导入休憩、交流、锻炼及小型表演、展示等功能,创造人们驻足、休憩和交流的场所。
(3)小微空间
着眼“小微空间”,精雕细琢各类亲水平台、景观广场和林下休憩空间等各类滨水“城市客厅”和“城市阳台”,设置不同主题的城市家具,包括桌椅、儿童游乐设施、艺术装置等,营造家庭客厅般的温馨舒适氛围。
4.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重视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提升景观环境设施的品质,增强城市景观细腻度。完成浦东美术馆区域陆家嘴滨江绿地、前滩公园等区段改造提升,优化滨江贯通体验。
5.加强用地混合布局
提高公共空间土地混合使用水平,避免功能单一,提升公共空间活力。鼓励在人流活动密集的区域,利用公共绿地内管理用房配建指标,建设面向游憩、旅游的建筑服务设施,适度增加文化、体育、商业和展览展示功能,打造全天候活力滨江。
6.营造艺术文化氛围
注重滨江空间公共艺术、绿化景观、场地铺装等环境要素的美学把握与文化内涵,强化地域特色塑造。
(1)公共艺术
结合人流活动密集区域,形成不同特色、不同主题的艺术策划,增加雕塑、小品、水景等公共艺术品。以艺仓、船厂1862等区域为重点,完成一批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及高水准、艺术化城市家具摆放,营造“艺术东岸”氛围。
(2)绿化景观和场地铺装
结合林荫步道和“小微空间”,优化植物配置和场地铺装,丰富东岸景观视觉体验。
7.加快存量建构筑物空间使用
围绕丰富世界会客厅内涵的要求,加快滨江一线贯通工程形成的建筑(构筑物)、广场、外摆空间等公共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增强滨江区域的开放度、创新度和活跃度,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对公共空间内的配套建筑、空腔等进行改造利用,加快推进北栈和船坞绿地配套用房等功能性项目落地,发展服务配套、创意研发、展览展示、文化演艺等功能。
(四)增强城市生态廊道功能
扩大浦东滨江生态空间规模,开展大型生态绿地空间建设,加强滨水与腹地生态廊道的连通,形成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
1.建设高品质生态新空间
推进标志性公园绿地建设,优化滨江生态本底。完成世博文化公园、三林楔形绿地、滨江森林公园二期等标志性公园和生态绿廊等城市景观及生态建设。
2.延伸腹地生态链接
强调滨水绿化的连续性,结合川杨河、外环南河、外环林带等生态廊道,将蓝绿斑块串联成网,完善绿化结构,疏通生态廊道,给生物提供活动廊道和循环环境。
3.集中加强生态修复
加强现有滨水空间的水土保持、动植物栖息和绿化美化等修复治理。根据规划要求,加强高桥港南片区、沪东船厂等区域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4.丰富绿色生态景观
注重滨江地域特色,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和重点节点提升建设绿色生态景观。增强“滨江-腹地”生态景观建设的一致性和连通性。
5.推广绿色生态技术
推进世博地区、三林筠溪小镇等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并于地区内建立海绵城市年度监测机制。加强海绵型建筑、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项目建设。加强生态绿化结合地面停车等复合型绿化空间的研究。
(五)推进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并举,拓展滨江各类保护保留对象,强化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做强文化旅游体育功能,激发滨水区文化旅游活力。
1.打造历史遗产风貌展示区
(1)加快推进民生码头工业遗存更新利用。积极引进国际一流水准的品牌推介发布、艺术展演以及时尚展示等活动。
(2)完成歇浦路8号、耀皮玻璃厂等工业遗存的修缮和活化利用。将工业遗存打造为艺术展览、文化演艺、体育休闲和创意设计等功能的载体。
(3)完成上海船厂区域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加快1862上海船厂、商务办公等设施建设,培育相关产业。
(4)加快推进中海运三林船厂区域的土地收储和征收。确保该区段公共空间完成贯通开放、工业遗存得到有效更新利用。
(5)增补文物及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对象。将普查甄别对象扩展至南、北延伸段,重点对中海运船厂、沪东船厂、高桥港南片区内有特色的工业遗产建筑、构筑物进行风貌和价值判别,形成保护对象增补的常态化机制。
2.设立水岸特色历史地标
重点围绕民生码头、船厂1862中海运船厂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标,完善历史地标二维码标识系统,形成对近代中国和上海历史、建筑、工程、文化遗产的独特历史价值展示。
3.开展沿线文化旅游项目
全面串联滨江文化资源,打造可传承、可传播的世界级精品文旅项目。打造新华-民生-上海船厂游览、陆家嘴游览、前滩-三林游览等精品线路,再现上海近代工业发展轨迹,展示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魅力。
(六)加强综合性交通网络系统建设
建立包括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水上交通、慢行交通和静态交通在内的复合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各系统联动,实现畅通、便捷、绿色和智慧。
1.落实干线贯通
加快落实相关轨交线路、越江跨河桥隧等干线贯通工作,提升滨江地区交通承载力和可达性。推进机场联络线、轨交14号线、18号线建设,启动19号线建设,抓紧推进26号线规划建设。
2.完善交通网络
加强滨江区域与腹地路网的衔接,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市民提供包括公交、骑行、漫步、轮渡和机动车等多元出行模式;鼓励公共交通,形成滨江区域衔接顺畅、设施多样、出行模式多元的交通体验。推进滨江大道(北洋泾路-杨浦大桥)、崮山路、规划一路、规划三路、张家浜路等道路建设。推进银城路人行天桥建设,对民生路、浦东南路、东方路、浦建路、上南路耀华路和高青西路等开展慢行优先改造。对张家浜、川杨河、外环南河等河道开展沿河绿道建设。
3.推进水上码头建设
改建东方明珠游船码头,加快民生路、白莲泾、世博、前滩、三林古民居等旅游码头加快规划深化和建设。联动浦江两岸世博和梦中心码头,适时推进完成黄浦江越江缆车实施方案。
4.优化静态交通
通过移动端和现场标识优化引导、以项目建设带动配套停车设施建设、划定错时停车沿路停车带、统筹周边商务楼宇停车资源调剂补充等方式,优化滨江公共空间停车配套水平,提升市民感受度和舒适度。
5.加快智慧交通应用
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加强滨江地区智慧枢纽建设,推动包括游船码头、停车等交通服务的电子化服务。助力智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等技术的协同应用,优化滨江在线地图的信息化和可视化。
(七)加强滨水空间的规范化、精细化与智慧化管理
1.加强滨江公共资源规范化、标准化服务运用
按照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提升东岸望江驿、公共服务设施、停车点等公共资源服务能级,制定公共资源运营管理相关制度,形成公共设施业态管理、服务标识管理、物业管理及功能配置等标准体系。严格按照公共资源运营管理标准体系开展监督、检查、考核与奖惩,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服务水平。
2.完善公共空间管理,形成安全有序的体验环境
强化绿地养护运维专业化程度建设,不断提升景观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品质,形成东岸公共空间养护运维品牌,打造“上海市城区精细化管理示范区”。
3.优化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市民群众休闲游览满意度
以方便人民群众为目标,通过展示、交流、互动等方式,为22座望江驿特色提升,打造“一驿站一特色”,体现文化艺术、健康体育、科技时尚等元素,同时打造线上统一运营平台,提高望江驿为民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度。
4.布局滨江智能服务设施
进一步增加滨江智能化服务设施,在滨江区域摆放智能座椅,在望江驿站摆放智能化体验设施等,增加滨江科技感和体验感。推进滨江区域5G信号覆盖,鼓励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场景应用,提高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推进。强化新区浦江办在滨江公共空间功能方面提升统筹协调、统一管理、监督检查、奖惩考核等职责,细化相关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资金保障。实现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资本经营的主题项目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做强规划引领。做强规划引领,统筹滨江地区经济密度和空间品质。加强空间布局引导,优化用地结构,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