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自贸试验区金桥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将《自贸试验区金桥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7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自贸试验区金桥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版)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金桥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繁重。作为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排头兵,金桥既要抓住时代变局、产业变革、国家战略的系列机遇,又要通过改革创新的深化、技术融合的提速、智造创新的提升、产城融合的进阶,引领国内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立足全球视野,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紧盯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层层递进,不断提升。
聚焦2025: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在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过程中,打响“金桥智造城”品牌,实现产业能级、项目投资、功能优势、土地效益、服务效能“五大倍增”,着力打造‘智能制造先行、产业转型示范、城市功能创新、绿色低碳引领’的世界一流智造城,建设国内重要的数字技术高地、高端制造样板、转型升级典范、产城融合标杆。
展望2035:围绕上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浦东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远景目标,金桥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智造云集、综合服务完善、富有国际魅力的高品质城市副中心。
(二)发展定位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提升数字创新与智能制造能力,打造特色园区产业生态,集聚技术驱动型企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桥智造城”。
数字技术高地。抓住数字产业化机遇,以5G技术等新一代通讯技术源头创新与场景应用为核心,重点推进新一代通讯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视频技术、工业软件等融合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未来汽车、机器人、超高清视频以及其它数字技术服务,以5G为牵引衍生智能制造相关技术、超高清视频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等技术方向,打造国内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技术创新场景与应用服务的高地。
高端智造样板。抓住产业数字化机遇,围绕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以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为核心,集聚一批工业设计、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企业,引进一批战略运维和工业总部型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新技术应用场景,带动制造业服务化,在内循环大背景下向全国输出解决方案,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的样板。
转型升级典范。在30年发展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不断向更高层次提升与转型,通过技术赋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场景应用,通过总部赋权推动金桥企业的制造、研发、总部等功能能级不断提升进阶,通过业务赋新推动传统企业模式转型、业务创新,通过空间赋效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率,通过集群赋力加快要素集聚,为我国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金桥方案”。
产城融合标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金色中环发展带”,聚焦金桥城市副中心建设,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综合配套,加强智慧应用管理,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符合高端人才、创新企业的集聚发展环境,建设新时期具有国际开放特色的产城融合魅力城区标杆。
聚焦建设“金桥智造城”,围绕总量经济、高端引领、创新策源、产业质效、生态文明五个维度,到2025年:
1.总量经济稳中有进。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年营业收入10000亿元,年实现税收力争达到6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1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不低于三分之一。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达到150亿元,工业用地(工业总产值)产出强度达到3亿元/公顷。
2.高端发展形成引领。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三大硬核产业处于国内引领地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技术高地和高端智造样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跨国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达到65家。打造上海市认定的标杆性智能工厂5家,形成30项5G标杆应用项目。
3.创新转型形成示范。聚焦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制度创新取得新突破,成为国内领先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典范。累计科创板、新三板及海外上市企业新增10家。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4.5%,万名从业人员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200件。
4.产城融合保持标杆。启动建设金滩(沪东船厂),全力建成金鼎天地,城市副中心主要功能基本形成,建成一批重大城市服务、公共配套项目,产城融合的高品质生活环境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效率营商环境,成为具有国际开放特色的产城融合品质城区样板。
5.绿色低碳持续。园区循环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至0.02吨/标准煤,万元产值水耗降至0.35立方米。
金桥十四五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属性 | 目标 |
规模 质效 | 总营业收入 | 预期性 | 10000亿元 |
税收 | 预期性 | 650亿元 | |
地方财政收入 | 预期性 | 90亿元 | |
固定资产投资 | 预期性 | 累计815亿元 | |
工业用地产出率(工业产值/公顷) | 预期性 | 30,000万元/公顷 | |
金桥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 | 预期性 | 150亿元 | |
高端 引领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预期性 | 30% |
跨国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 | 预期性 | 65家 | |
上海市认定的标杆性智能工厂 | 预期性 | 5家 | |
5G标杆应用项目数量 | 预期性 | 30项 | |
创新 转型 | 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 | 预期性 | 4.5% |
万名从业人员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 | 预期性 | 200 | |
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 预期性 | 300 | |
科创板、新三板及海外上市企业数 | 预期性 | 新增10家 | |
绿色低碳 | 危险废物处置率 | 约束性 | 100% |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 约束性 | 0.02吨/标准煤 | |
万元产值水耗 | 约束性 | 0.35立方米 |
“十四五”期间,金桥开发区将聚焦城市副中心和“金色中环发展带”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打造新时期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将聚焦自贸试验区与综保区的制度创新,提升全球资源吸纳与配置能力,成为国内外双循环的智能制造开放合作窗口。
深化试点,推进试点形成制度化方案。基于自贸区制度创新已形成的“九个一”改革试点,推进试点成果形成制度化方案,重点针对园区有类似业务需求且面临相同操作难点的企业铺开推广。重点深化转口贸易(离岸转手买卖)结算试点,积极扩大试点范围,打造跨境结算功能优势。重点发展保税维修业务试点,积极推动园区企业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突破,形成制度化方案并推广应用,打造保税维修监管新模式。开展园区外向型企业大调研,梳理企业面临的痛点难点、制度创新需求,推进相关领域的制度创新。积极争取在金桥自贸区开展进口“两步申报”改革试点,积极推动建立“白名单制度”。
建立创新监管互动机制,探索“沙盒监管”模式。推进金桥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消除信息不对称,利用大数据,以数据监管为方向,认可电子交易数据,使政府监管向事中事后转移。聚焦跨境资金流动、跨境数据流动等重点风险场景,探索“沙盒监管”模式,实现制度创新的模拟验证功能。探索建立互信和核查机制,规范政府对企业开展离岸贸易跨境结算的担保制度,创新企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多方合作验证机制,运用科技手段创新监管核查方式,确保交易和资金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深化制度创新,推动总部功能升级范例多点开花。重点梳理对接和跟踪服务园区优质存量企业,通过制度创新赋能,落实总部经济等政策,打造综合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集聚业务、拓展功能、提升能级,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升级为亚太区总部、全球总部。
围绕落实国家关于综合保税区发展的系列新要求,按照南区北区联动、张江科学城互动、关内关外互补的思路,以有效监管为前提,以效益提升为重点,以贸易便利化为目标,深化制度创新探索,提升产业和业态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力争到2025年金桥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超过150亿元,提升在全国综保区年度绩效评估中的排名,打造成为全国综保区产业转型升级标杆。
提升产业能级。以转口贸易、保税物流、保税研发、全球维修和再制造为重点,大力拓展“保税+”、“跨境+”等新功能,聚焦汽车核心部件、高端智能装备、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等高端高值工业品、电子产品领域,引导和支持企业从加工制造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深化和推广复制转口贸易、货物分类监管、保税维修等创新模式,集聚一批制度创新型重大产业项目,推动综保区从单一保税加工向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维修检测再制造、展示交易、跨境采购、国际中转、保税分拨配送、金融结算、跨境电商、服务外包、总部基地等全功能链拓展。
加强内外联动。承接金桥及周边区域优质企业的溢出,对接引进跨国企业总部、保税研发、区域物流、转口贸易、集成制造等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实现区内区外、关内关外有机联动和功能互补,以综保区核心带动南区整体升级。
加快开发建设。逐步推进金桥南区“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业,退出停产企业,释放承载空间。加快现有厂房空间资源的梳理和项目的整理,“腾笼换鸟”引进高端优质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和机器人产业园等南区重点地块开发。建设物流和展示中心、维修和再制造中心、贸易和服务中心、研发和设计中心等功能平台。推进园区路网、新基础设施等建设,完善生活服务配套,提升智慧管理服务水平。
“十四五”时期,坚持做优存量和做大增量相结合,强化数字技术与智能制造融合创新,先进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构筑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和生产性服务业“3+1”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5G、移动视讯等标志性产业链生态,集聚一批领军企业和创新主体,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高端产品,制定一批中国标准,形成新一代通讯技术和未来汽车“双千亿”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国内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集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高地。
“未来车”:抓龙头企业,壮大汽车电子,打造应用场景,全力构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加快建设智能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沿巨峰路打造未来智能汽车创新研发带,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最后一公里示范应用。重点突破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龙头整车项目引进,支持关键零部件企业提升,推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大力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类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智能网联车基地。建成涵盖整车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制造、测试、汽车电子、核心零部件、整车销售、汽车金融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至2025年底产值力争突破2000亿,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车产业的产值达500亿,成为上海汽车产业“三足鼎立”中效益好、技术高的集聚区域,打造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新标杆。
“智能造”:抓技术融合应用,做强智能装备与集成解决方案,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工厂示范,形成引领全国的智能制造集成解决方案输出能力。聚焦5G、AI等技术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创新与应用,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设首发制造和示范制造的应用场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高附加值创新产品。支持园区企业向工业总部升级,集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服务机构,引进战略运维和工业总部型企业。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领域,形成研发设计、核心装备、系统集成、数字产品、示范工厂等环节在内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到2025年底产值达到500亿以上,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园、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输出基地,成为上海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建设的主战场,引领全国智造技术创新与智造场景应用的突破。
“数据港”:抓5G技术核心,推进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与应用,打造以5G为核心的新一代通讯技术创新高地和大视讯产业集聚区。重点推动龙头企业5G创新中心(实验室)建设,整合技术方、运营方、应用方等构建5G协同创新体系,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创新与应用,打造一批5G+垂直行业示范应用场景,全力建设金桥5G产业生态园。重点推动5G与移动视讯产业的融合,打造沿申江路的5G+超高清视频产业带,建设“5G+超高清视频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底营收达到1000亿以上,建设浦东“数据港”的核心基地,打响“5G金桥,智连世界”品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区。
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五型经济”,重点抓总部经济与服务经济,聚焦生产服务,建设专业载体,打造具有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重点推动现有企业向区域总部以及研发、销售、结算、投资等功能总部升级,大力引进本土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总部,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要节点。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功能加速,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提供集成解决方案的能力,着力发展检测认证、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聚焦推动以数字技术服务、工业软件开发等为核心的高技术服务业,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主体楼宇、专业载体,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通过三个“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金桥智造引领。技术赋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交叉融合、互动发展,强化新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打造系列示范应用场景,赋能企业开发新产品、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管控能力,助推企业转型。总部赋权,重点引导园区制造基地型企业由单纯制造功能向区域总部、工业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全球智造中心升级,引导企业建设首发制造、示范制造生产线,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提供高端技术服务,打造区域重要的工业总部基地。业务赋新,通过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引导企业强化技术融合应用,加强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创新,鼓励发展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在线研发设计、移动视讯等在线经济新业态;支持重点企业制造业服务化,鼓励企业提供工业设计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聚焦推动数字技术和智造技术创新。聚焦重点产业制造环节,以研发创新为引领,以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特色,聚焦新一代通讯技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工业设计等领域,提升数字技术与智造技术创新和集成解决方案提供能力。聚焦5G、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电子、智能装备等领域培育建设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成功创建2-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力争每年引进2-3家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开放创新中心、卓越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申报建设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依托龙头企业提升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服务能力。重点推动基础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操作系统、核心工艺和装备、关键部件、产品标准和技术检验测试系统等重点领域的研发创新。
完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共享。发挥好已有创新研发平台功能,重点建设5G+仿真云平台、5G技术测试平台、智能制造模拟解决方案平台、3D打印虚拟研发平台、工业大数据测试市场有效性平台、工业大数据整合应用平台、能源测定系统、工业安全创新研究中心等实验室与平台,鼓励向园区企业提供研究、实验、测试、设备共享及租赁等公共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发起成立组建未来车、智能造和超高清视频等领域企业合作联盟、技术创新联盟等。支持园区内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共同参与制定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
打造技术示范应用场景,助推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转化。重点鼓励园区企业开展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进一步发挥已建场景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新建一批5G+智能车间、无人工厂,加快形成“5G+机器视觉、远程控制、智能检测”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样板工程。鼓励龙头企业与园区关键技术企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等合作,建立更多关键技术及服务的应用场景,形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技术合作联盟,共同提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研发创新与实施能力。
强化产业辐射带动,实现从输出实体产品向输出整体解决方案、系统集成服务转变。鼓励龙头企业以总包方式带动园区配套企业和产品、技术和服务整体输出,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大中小企业融合、产品链整合和解决方案集成的产业生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加强与区域产业联盟合作,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整合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领域的多元应用示范场景进行整合宣传和集成推广,打响“金桥智造”品牌,形成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系统集成服务的能力。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推进龙头企业建设,招引其产业链相关企业,引导其新投资项目、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向金桥集聚。推进重点企业提升研发、结算、投资等总部功能,推进传统制造业向首发制造、示范制造转型升级。重点引进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领域的国内外龙头企业、系统集成企业与领军研发机构。
关注科技创新企业建设。支持和关注企业内部创新裂变和人才溢出创业,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创新业务团队、业务单元。支持企业投资、收购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科技创新企业。
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成长企业。制定金桥高新技术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培育五年行动计划。重点聚焦汽车电子、服务机器人、智能基础件、储能技术等领域,重点招引专利多、模式前沿、技术先进的独角兽、准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和人才团队。梳理形成金桥科技中小企业培育库,引导企业专注、深耕核心业务,主攻细分市场,做专做深产业链、价值链中某个环节,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争当细分市场的“专家”和领导者。至2025年新增科创板、新三板及海外上市企业数10家,培育打造一批创新活跃、成长性突出的标杆型企业,将金桥进一步打造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制造企业渐进创新的“策源地”。
聚焦转化加速培育内生新动能。引进一批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的专业众创空间孵化器。进一步提升现有双创孵化空间的服务能力。支持园区平台公司探索“招投孵联动”模式,建设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支持建立国资创投,探索投资带动引资、招投联动、招孵联动的发展模式。积极利用存量工业厂房引导更新建设企业加速器,鼓励重点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建设孵化器、加速器。重点支持和服务企业申报国家级、市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重点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项目路演等创业活动,围绕产业重点举办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大赛,形成良好的双创孵化氛围。
“十四五”时期,金桥园区按照“强北区、精南区、新南工”的思路,开展企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加强物业空间产品创新,构建符合产业要求、满足企业需求的空间布局和物业产品,提高园区产业经济密度,推动金桥园区产出质效实现倍增。
“强北区”:北区以存量更新为主、增量开发为辅,功能整合提升为主线,聚焦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和总部型经济,重点提升产业整合带动力,强化城市配套吸引力,提升企业主导创新力,实现产城创深度融合的标志性区域。聚焦智能制造示范,重点建设“三园两基地”特色产业园区,集聚高端、高值、高质的示范制造、首发制造、集成制造、智能制造和楼宇制造项目,建设一批标杆示范工厂、首发产品生产线和新技术示范应用场景,提升产业高端整合带动力。积极申报建设汽车电子与芯片产业园和新材料特色产业园。聚焦城市功能升级,重点建设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加快推进金色中环发展带规划建设。聚焦硬核技术创新,集聚企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平台和应用示范场景,形成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等具有引领策源作用和指数级增长潜力的创新型经济,完善以加速孵化为核心的双创功能,提升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力。聚焦存量有机更新,争取作为市级园区工业用地有机更新试点片区,做好存量土地盘活,提升开发强度,优化用地结构,探索土地混合利用、工业上楼等创新举措,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有机更新。
“精南区”:南区存量更新与增量开发并重,重点强化南区北区联动、与张江科学城互动、关内关外互补,深入推动综合保税区制度创新,集聚转口贸易、数字贸易、保税物流、保税研发、保税维修和再制造等开放型、流量型和制度创新型的标杆产业项目。逐步推进“腾笼换鸟”,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和机器人产业园等重点地块开发,建设标准厂房、定制厂房等空间产品,重点承接金桥北区和张江科学城产业溢出,打造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嵌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转化基地,大力完善园区基础配套,推动南区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开发转型升级,打造成为全国综保区产业转型升级标杆。
“新南工”:南汇工业园作为金桥园区未来制造空间的重要增量,存量更新与增量开发同步,重点加强与金桥北区、张江科学城联动和与综保区的错位,集聚集成制造、智能制造、精密制造和规模制造型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总量。以内资高端制造和外资本地化制造项目为主,重点承载未来车、智能造、新通讯等领域的新产品、新硬件、新装备和关键配套的规模制造、智能制造和清洁制造项目。加强空间资源的梳理,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突破南工战略留白的空间约束,加快建设智城二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重点地块的开发建设,大力推动存量工业用地的有机更新,成为金桥开发区“十四五”期间新的增长极。
差异化引导区域土地转型利用。围绕金桥城市副中心、金色中环重大项目建设,做好资源整合和土地空间储备,切实提升土地资源保障能力。根据基础现状和功能定位要求,探索北区、南区和南汇工业园区土地转型利用的差异化路径。其中,北区立足金桥城市副中心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存量土地盘活,提升开发强度,优化用地结构;南区以提升环境品质和提升土地产出效益为重点,有序化解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条件成熟的产业用地入市;南汇工业园区以优质项目为抓手,点上突破,激活战略预留区空间再利用。
创新存量土地管理与更新模式。开展企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优化园区企业的分类引导,差别化配置土地、物业空间、能源、政策及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到期土地的二次开发引导,深化实施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建成物业使用引导,提高空间资源的产出效率。聚焦优质项目的改扩建工程,分类指导、鼓励推进,探索对应自有土地优质项目扩建、重点企业产业合作项目改扩建、转让产权由平台公司改扩建为通用厂房项目、零增地改扩建这4种类型厂房改扩建的通行路径,推广土地混合利用,推进工业上楼发展,打造一批更新示范项目,制作指引流程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依托平台公司,加快金鼎天地、科创中心(T17B-06地块)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推进园区存量工业地块的有机更新,建设专业载体,完善园区城市配套,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四)围绕载体建设,实现项目投资倍增
“十四五”时期,金桥开发区聚焦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招商“一把手”工程,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并举,实现产业项目投资倍增。
十四五时期,重点聚焦5G产业生态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和智能网联车基地、5G超高清视频产业示范基地“三园两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建设汽车电子与芯片产业园和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十四五期末将新增350万方产业物业空间,为存量企业增产扩能、新兴产业快速引育提供丰富而多样的发展空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产业、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把“未来车”、“智能造”、“大视讯”等产业各要素、各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的变革重组,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打造新旧结合、跨界融合、企业聚合、产业整合的产业互联网,形成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端引领能力的产业体系,构筑金桥独特的产业优势,将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成为金桥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动机。
强化园中园的发展引导。梳理评估园区现有的园中园,制定针对性发展引导政策,实现“一园一业一策”。以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强化园区层面招商资源的统筹布局,鼓励存量物业改造建设园中园,打造一批产业聚焦、服务完善、富有活力的特色产业载体。
加强统筹,凸显主力。进一步健全联合招商机制,围绕重点产业,按照“揭榜挂帅”模式建立重点产业招商专管制度。加强与新区有关招商部门的联动,嵌入区域招商体系。
加强联动,以企招企。积极对接相关产业领域的行业组织,鼓励园区企业联合成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组织产业招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金桥企业协会的作用,强化园区企业间的沟通交流,组织开展招商培训、路演、资源对接会等活动,形成以企招企、以商招商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发挥企业协会在招商、安商及育商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十四五”时期,金桥园区应重点基于“信易+”与“智慧+”建设的基础,当好“店小二”和“保姆”,全力做好安商稳商工作,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标杆。
按照全生命周期服务要求,打造服务金港升级版。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打造服务金港一站式服务平台,在产业服务实践中总结形成贯穿企业入驻全流程和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推进企业注册服务优化运行,探索“免费帮办”服务,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平台。加大服务金港的品牌宣传,推进微信公众号运营,增强与园区企业的互动与交流,全力打造服务金港2.0版本。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用制度改革创新提升营商环境。主动对标RCEP、CAI以及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面推进一批重点改革举措,积极争取一批重点改革试点,重点研究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五型经济”。紧抓制度改革创新,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和综保区、长三角一体化以及整个营商环境建设的联动发展。加强政策宣介,持续开展企业家座谈会、沙龙活动,及时了解企业诉求。
建立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园区层面成立重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围绕园区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公共安全应对等重点事项,形成园区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各项制度,强化对企业供应链、资金链、人才等方面的应急保障,形成后疫情时代园区精简、统一、高效和协调重大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招才引智,打造数字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集聚高地。围绕以5G为核心的新一代通信技术、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等重点产业与技术方向,梳理高端人才地图,加强人才政策的宣传,完善人才服务,重点招引数字技术、智能制造、工业设计、大数据、工业软件等领域行业技术领军人才、技术专家和团队重点人才。推动企业与上海高校围绕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推动园区企业、人才与高校的互动交流,资源整合共享。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继续发挥“智荟金桥-乐居金桥”人才公寓申请平台的作用,探索管镇联动“厂房改公寓”综合治理创新机制,高效落实新区人才租房补贴政策,提供多层次的人才居住保障。开展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外籍华人绿卡申报、特殊人才政策申报等各类人才政策的宣传、咨询、受理、评估等工作。
推动“信易+营商环境”建设。重点依托“智荟金桥”平台,建立信用评估模型,试点“信易付”、“信易行”、“信易停”等工作,打造浦东新区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城区迎评的核心亮点。总结宣传优秀案例,开展信用政策培训。围绕园区企业集中反映的人才公寓问题,在试行“信易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试点制度化工作,推动守信受益在人才安居服务方面实现突破。
推动“信易+政务服务”建设。加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和公共信用产品应用。重点完善金桥南区信用数据采集和显示,形成企业信用画像与评级,加强企业信用监控。推进信用评估在项目立项审批、资金阶段使用过程、项目验收审计等环节的应用。
4.加强绿色生态园区建设,打造全市园区环境管理标杆。
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按照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要求,通过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园区生态持续建设。推进企业绿色循环工业技术改造,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绿化、可再生能源利用、污染治理等工作,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
强化环保管家服务,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构建环保管家服务体系,提高环境管理的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水平,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帮助企业解决环保问题。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把关,加强重点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总量核查、治理及监管,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大气污染减排工作。持续开展金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
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提升交通服务品质。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慢行交通优先、多元交通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导向,完善区域路网,建设智能网联车测试道路,推进无人驾驶技术储备。提升区域交通服务品质,有序推进客货分流方案,努力构筑与地区商贸、科创、居住融合匹配,满足居民及就业人员需求的“畅达有序、便捷友好、绿色舒适”综合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