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

来源: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7-28 浏览量:16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7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浦东新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依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浦东新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浦东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发展定位,围绕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和上海市“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总部署,以推进更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着力解决浦东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浦东乡村振兴工作目标是,成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引领区、乡风文明治理样板区,打造产业发展活力高地、生态环境宜居高地、乡风文明建设高地、乡村治理现代化高地和居民生活品质高地,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浦东新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备注

基期值

目标值

目标值

1

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

%

96.7

98

100

预期性

2

高标准农田累积建设量

万亩

11.2

13.2

16.9

预期性

3

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

%

14.6

20

30

预期性

4

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

17

20

22

预期性

5

高素质农民占比

%

18.26

34.54

41

预期性

6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

万人次

250

324

370

预期性

7

农田化肥农药减量度

%

减量3%

减量5%

约束性

8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70

75

80

预期性

9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

%

100

提质增能

预期性

10

市级及以上示范村

27

35

45

预期性

11

市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

%

20

25

预期性

1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8540

增速不低于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为抓手,完善“一带多点”乡村振兴空间布局,重点推进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同时推进其他零星涉农区域乡村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使浦东乡村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亮点和美丽浦东底色,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浦东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推进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新典范

重点打造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以 S32公路、大治河沿线之间的中部地区(包括航头、新场、宣桥、惠南、大团、老港 6 镇全部和周浦、川沙新镇、祝桥部分地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树立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共生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典范,努力打造农民生活的幸福带、近郊田园休闲的幸福乐园。

1.优化城乡融合发展布局。镇域重在发挥联结功能,强化联通城乡的纽带作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发展特色产业,更好承接农村人口转移;乡村重在发挥底板功能,彰显乡村综合价值,打造一批颜值高、生态优、产业强、服务全、农民富的特色品牌乡村。重点推进三个类型四个板块建设:核心城镇带动型:聚焦祝桥-惠南和航头(含周浦镇西南部地区)两个板块,强化核心镇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基础优势,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协调发展。特色产业型:聚焦新场-大团-宣桥(含周浦镇东南部、川沙新镇南部地区)板块,提升新场古镇旅游和乡村文创带动作用,承接国际旅游度假区溢出效应,增强宣桥市级蔬菜保护镇功能,充分利用大团和新场桃园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涵养型:聚焦老港板块,进一步发挥生态廊道及老港郊野公园等生态资源,凸显生态涵养市民郊野休憩休闲功能。

2.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功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绿色生产示范园区。航头板块在充分发挥核心镇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着力在林海公路沿线区域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园,促进数字乡村发展。新场-大团-宣桥板块作为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主要农业产业区和农业旅游重点区域,着力发展品牌农业以及乡村休闲产业。打造宣桥蔬菜生产加工配送示范园和绿色蔬菜全产业链集群;发挥发挥大团、新场镇桃产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南汇水蜜桃”品牌;依托新场古镇等,承接张江科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溢出效应,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乡村旅游、乡村文创、康养、民宿等融合发展业态。祝桥-惠南板块依托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城乡区域联动,培育乡村特色服务业发展,积极发挥特色农产品集散地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瓜果、花卉等特色产业。老港板块着力发展种源农业,推进种猪、杂交水稻制种、花卉苗木种源培育等。

3.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高水平样板。推动都市现代农业设施、高标准农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优质资源向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集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坚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集聚。推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布局创建向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集中,全面推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数村连片创建,到 2025 年建设 15 个左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完善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以老港郊野公园、大治河生态廊道、乡村生态河湖及公益生态林建设等重点项目为载体,构建乡村生态网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祝桥、航头2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和新场综合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持续优化“家门口”服务体系和社会事业“15 分钟服务圈”,打造浦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的高水平样板。率先建设数字乡村,实现公共数字服务向乡村延伸,农业生产向数字化转型,农村经营向网络化发展,乡村人居环境向绿色智慧型过渡,乡村数字经济示范快速推进。

(二)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擦亮生态宜居的美丽浦东底色

牢固树立、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创建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引领,不断增加乡村“美丽”内涵,努力将浦东农村建设成为卓越全球城市的“后花园”。

1.加强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片区化发展,在有条件的镇实现数村连村成片推进示范村建设,由一处美向一片美迈进。坚持“主题为重、产业为核、增收为要、持续为基”,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主题乡村”建设,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浦东美丽乡村示范方阵。到2025年,创建市乡村振兴示范村2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5个,重点打造特色产业、休闲旅游、区域联动、生态涵养4个类型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片区。

2.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做好“大三园”、做精“小三园”,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挥农民的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作用,持续深化美丽庭院建设,到2025年,美丽庭院“特色型”村达到45个。

3.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农村垃圾处置力度。建立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推进湿垃圾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衔接,实现农村地区可回收物应收尽收。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村河湖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推进乡村生态河湖建设,分年度打造水质稳定达标、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景观适宜的生态景观河道,创建星级河道。推进沿河绿化工程建设,提升河道绿化景观品质。逐步完善北横河+外环运河+泐马河河网体系,提升区域防汛除涝能力。

4.构建乡村生态网络体系

构建以郊野公园、生态廊道等重点项目为载体的乡村生态网络,提升森林覆盖率和区域生态水平,打造生态环境功能高地。加强郊野公园建设,把郊野公园建设成市区的后花园、市民的好去处、农村的新典范。结合林地资源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公园。加大生态廊道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沪芦高速生态廊道、大治河等骨干河道两侧生态廊道等项目,发挥其隔离城市空间组团的功能。稳步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探索开放式林地建设,打造25个森林乡村。

5.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道路建设。完善城乡路网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现有道路承载与通行能力,高快速路实现“镇镇通”全覆盖。加快推进干线公路的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增加公路的步行道设置,补齐公路慢行功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2年,完成全区500公里提档升级。完善行政村道路网络,行政村主次干路“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0%以上,拥有至少1条两车道以上道路。

提升农村公交便捷度。优化乡村公交场站和线网配置,加快提升乡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围绕“一镇一枢纽”目标,加快轨道交通航头东站、周浦东站等公交枢纽建设。实现全区公交“一镇一策”线网优化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公交实时到站预报的准确性,全区覆盖电子站牌实时到站预报信息。

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动乡村宽带网络升级,实现农村千兆光纤全覆盖;优化乡村移动通信网络布局,强化乡村网络弱覆盖区域建设;持续开展智慧村庄建设,形成智慧村庄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推进绿色田园建设,提升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

按照“城市所需、农村所能、区域特色”要求,促进资源要素高效率配置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引导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构建以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为代表的体现城乡融合、智慧生态、自然亲和、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1.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促进村企之间、村村之间、镇村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成片发展,提高农业品牌化、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着力打造4个特色农业产业片区:生鲜蔬菜产业片区。主要位于宣桥镇,以设施化常年蔬菜为主,以绿叶菜为重点,推动蔬菜生产智能化、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绿色蔬菜品牌。品牌瓜果产业片区。以惠南镇、新场镇等为核心,老港镇、大团镇等为辐射区域,厚植“南汇8424 西瓜”、“南汇水蜜桃”等产业优势,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种源农业片区。主要位于祝桥、老港镇,以水稻、花卉苗木、畜禽等种源农业为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片区。主要位于川沙新镇、周浦镇和康桥镇、新场镇等环迪士尼周边区域,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农业新业态,打造环迪士尼休闲农业产业。

2.提升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基础

逐步建成“绿色田园”园、村、镇三级“三五示范”(5个示范镇、50个示范村、500个示范园)和“四优四特”(四优:布局优化、环境优美、产品优质、增效优先;四特:特色品种、特色农园、特色品牌、特色产业)绿色田园建设格局。全力打造绿色田园先行片区,推进浦东生鲜蔬菜产业片区和浦东品牌瓜果产业片区两个市级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建设,不断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示范引领浦东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农林水联动机制,统筹和优化水资源、土地资源、林地资源配置,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9万亩,形成“田成片、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实现高标准农田在全区集中连片基本农田的全覆盖。推进“工厂化”田园建设,建设环境安全型温室、标准化生产设施等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方式创新,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值。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实西瓜、水蜜桃、葡萄、扁豆、水稻、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等11个农产品的绿色种养技术规范和机械作业技术规范,形成从基地生产流程标准化到产品标准化的完备体系。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开展内河增殖放流,保护渔业资源。

3.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种源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

围绕“特”字下功夫,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扶持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科技创新机制,推进国际现代农业孵化器、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中心、农业科研培训推广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发展种源农业,推进杂交水稻制种、蔬菜瓜果花卉种子育种研发、浦东特色畜禽及鳜鱼等水产品保种育种等种业发展,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加大国家保护品种“浦东白猪”“浦东鸡”等浦东特色畜禽种源保护力度。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南汇水蜜桃、南汇8424西瓜、南汇蜜梨、南汇甜瓜、浦东葡萄、浦东大米等区域公共品牌在种源、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建设产研销一体化的品牌示范基地,增强浦东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全市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影响力。

发展智慧农业,发挥“互联网+”效应,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打造数字农业示范片区。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推动生产者、消费者、服务者的多维度、深层次对接。

4.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构建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主要模式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领域深化分工协作、抱团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区域化、品类化农业产业集群形成,重点把13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的企业打造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切实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展 25 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10家市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40家市级及以上示范合作社。在村域产业发展中探索构建“一村一企一联合体”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兴旺特色产业体系。

5.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质增能

继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保障水平。加大农业生产领域社会化组织服务培育,扶持发展无人机植保、农产品直播、农业体验活动策划、农业文创产品设计等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化社会服务。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完成浦东数字乡村试点建设,运用新型信息化监管手段,提高农业生产信息监测预警和智能化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综合监管建设,形成监管要素完备、监管逻辑清晰、监管职责明确、监管协同顺畅的浦东农业农村智慧化应用监管网络。

6.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产村融合、三产融合,实现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更好为农村农业赋能。探索发展“产加销一体”“农旅文结合”等复合业态,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一二产业融合。聚焦区域特色品牌,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和产业深度融合。围绕绿色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百亿级的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三产融合,实现生产农业向生产与景观相结合的农业转变,推动田园变景区、家园变花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串珠成线,连线成片,重点打造2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发展花卉产业,建设规模化重点花卉生产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村联营花卉生产基地。

促进乡村特色民宿、人才公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盘活农舍资源,依托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新片区等区域发展乡村民宿;服务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区域发展乡村人才公寓,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参与人才社区建设,发展物业管理、体育休闲和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产业,带动公寓周边村民就业。

(四)推进幸福乐园建设,打造幸福安康的生活品质

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改进乡村治理,持续优化“家门口”服务体系和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1.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完善区、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体系建设,加强乡风文明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乡风文明水平,促进农村形成崇德向善之风、勤俭节约之风、文明健康之风。

传承弘扬乡土传统历史文脉。深入挖掘浦东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乡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更好地融入乡村建设,探索非遗文化保护开发的新路径,打造令人留恋的乡愁文化。

提升文化品质和人文温度。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推动“家门口”文化服务站和“15分钟文化服务圈”提质增效,实现对各年龄层次群体服务对象全覆盖。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强化公共体育服务配送力度,倡导健康生活、科学健身理念。推进周浦体育中心、川沙体育中心2个区级体育场馆建设,为周边镇村居民提供标准化运动健身场地及专业化、多元化健身服务;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

2.加强和完善乡村社会治理

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着力构建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村级治理架构,深入推进“基石工程”“班长工程”“双培工程”,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力量。做实基本管理单元,深化“镇管社区”管理体制,完善“两委一中心”(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和社区中心)组织架构。

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深化推进“阳光村务工程”,维护村民民主自治权益。细化和完善村务公开、村规民约等内容,加强对村务公开内容完整性、村务***息化功能平台多元化、村规民约修订规范性的监督。健全完善农村自治机制,丰富村民民主参与途径。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机制,使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和代理制度成为农村民主自治的重要机制和载体,鼓励有条件的镇探索推进村民“自治金”项目。开展农村社区创建,推进多元治理共建共享格局。推进农村社区分类治理,对农村集中居住区,重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村务公开,切实维护村民权益,营造社区生活共同体,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开展物业企业服务试点,探索农村集中居住地区小区化管理;对宅基地居住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化,实现服务进村。深入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深化优化养老、医疗、物业、就业、心理等生活服务功能。推动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优化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面积和体量全覆盖、公众便利度和满意度全提升、空间塑造与功能配置全优化。促进公共管理精细化,实现管理进网格。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农村基层下移,拓展基层治理“1+X”智能化平台,实现服务和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促进公共安全现代化,实现安全进万家。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农村重点部位“雪亮工程”和智能安防系统。加强村联勤联动站建设,打造安全有序良好环境。

3.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健全完善教育公建配套制度。“十四五”期间,在涉农区域建设公建配套教育设施68所(新增高中1所,新增初中17所,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新增小学17所,新增幼儿园32所)。提升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优先将农村地区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纳入集团化和学区化办学,提高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有效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优质师资流动、课程资源共享、管理经验辐射、场地资源共用,快速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差距。到2025年,实现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100%。

4.增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乡村地区布局,建设祝桥、航头、曹路3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夯实农村社区基层卫生基础。启动川沙、惠南、合庆等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建设。实现全区行政村村卫生室全覆盖,满足村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配备数量不少于2名,其中至少1名具有执业助理医师或以上资格。年乡村医师培训不少于200人。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完善居民健康守门人制度。加大全科医师培训和配备力度,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5人左右。

5.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加快养老床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床位数不低于户籍老年人口数的3.1%,保基本床位数不低于户籍老年人口数的2%。推进社区级养老机构建设,实现保基本养老床位镇全覆盖。建设“东西南北中”较大规模养老机构,形成多点均衡布局。在养老机构中加快建设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护理型床位,支持养老机构嵌入式设置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助餐点等服务。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面落实“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布局规划与建筑面积40平方米/千人的规划指标,重点发展互助式养老,确保社区养老服务方便可及。加快打造长照、日托、助餐等叠加设置的多功能枢纽型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加密农村睦邻点布局。推进村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互助睦邻点在纯农地区村全覆盖基础上加密布点。进一步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对运营规范的“睦邻互助点”给予补贴。重点关注低保、低收入、农村户籍特困供养人员、残疾等老年人群体及孤老的养老服务需求。

6.构建适度普惠、城乡一体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保覆盖面和缴费率。积极引导未就业、失业、未参保人员及残疾人、低保特殊人群的城乡居保扩覆工作,确保应保尽保。切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特困人员、自然灾害受灾人员和临时救助六类社会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和生活困难农户的综合帮扶工作。

7.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展农民“家门口”就业和多渠道就业创业空间,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综合帮扶体制机制,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建立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相适应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模式,促进区域重大项目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当地农民充分就业。加强对未就业离土农民的就业服务,落实大龄被征地人员就业补贴、跨区域就业补贴等政策,实现就业服务全覆盖。广泛开展非农就业技能培训。结合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将更多符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的培训项目纳入区级补贴目录。促进技能培训与农民就业紧密结合,鼓励农民参加高师带徒、新型学徒制、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紧缺急需类培训课程。培育高素质农民。建立高素质农民备案制度,实施生产经营、专业技能、专业服务等高技能培训,开展浦东户籍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技能培训、职称评审等服务,为其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8.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管好用好集体资产,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增加农民来自农村集体经济收益。按照“城市所需、农村所能、区域特点”,重点从五个方面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重要基础,推进农业、农村联动发展;加强农村要素资源交易监管,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建立浦东城乡发展共享基金,在支持区域发展、功能性建设中获得农村集体资金保值增值的投资收益和优质的物业资产;研究制定具有浦东特色的支持政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加大农村综合帮扶力度,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生活困难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重大项目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

至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9万亩,全区集中连片基本农田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

(二)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建设

推进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花卉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等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项目建设,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2个、超1万亩;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亿元。

(三)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

到2025年建成市乡村振兴示范村2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5个。

(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建设

聚焦“三高两区”、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及零星分散农户,推进老港镇白龙港以东等区域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绕城高速公路生态廊道、沪芦高速生态廊道项目等建设;至2022年完成全区“四好农村路”500公里提档升级;到 2025年行政村主次干路“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区覆盖电子站牌实时到站预报信息。

(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建设农村公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项目68所;建设祝桥、航头、曹路3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实现全区每个行政村均设有村卫生室;保持养老机构床位数不低于户籍老年人口数的3.1%,保基本床位数不低于户籍老年人口数的2%。

(七)应用场景监管建设

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溯源监管、农田风貌管控等的精确度,提高对农业农村智能化服务监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二)加大资金支持

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要求,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乡村地区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鼓励各类金融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三)加强土地资源保障

建立乡村振兴用地指标保障制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用于乡村振兴类项目的比例不低于5%。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质量。盘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主体,在夯实集体经济的同时注入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优化人才培育引进政策,加大紧缺急需人才落户政策支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五)加强监督考评

健全乡村振兴考核机制,科学设置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指标,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创新完善督查方式,推动政策举措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