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中环发展“十四五”规划

来源: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7-29 浏览量:17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中环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7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浦东新区中环发展“十四五”规划

浦东中环地区“打造更亮的带”是浦东新区“十四五”时期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提高城乡建设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市“十四五”时期实现“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为力争“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根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重点研究范围约2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3个市级公共中心(即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副中心、金桥副中心),以及5个潜力地区(即张江集电港、御桥、新杨思、三林环外、沪东区域)(以下简称“3+5”重点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中环浦东段两侧约3-4公里区域,约108平方公里,涉及三林、东明路、沪东新村、金杨新村和浦兴路街道,以及北蔡、康桥、张江、金桥镇。

一、“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四个放在”和对浦东开发开放“三个在于”的要求为工作基点,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为战略支撑,全面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利用好浦东中环后发优势,补齐活力、设施、交通三大短板,强化产业、生态、空间三大长板,打造宜居宜业、职居平衡的国际居住和产业融合高品质城区。

重视绿色发展。实践绿色出行、智慧低碳,建设高标准城市基础设施。引导公交优先,提高公交出行比例;优先建设公建配套设施、激活楔形绿地等生态资源,充分展示金色中环高品质环境;结合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凸显宜居宜业。根据本市产业布局及浦东新区产业基础,引导硬核产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在浦东中环集聚发展,促进创新要素、金融要素集聚的互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营造人文生态,提升城市吸引力,推动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均衡布局,构建15分钟服务圈。

促进职居平衡。优化产业、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复合高效利用。建立便捷高效、人性化的交通体系,提升产城融合水平。优先将地区开发强度向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地块适度集中。

聚焦重点地区。以点带面,重点聚焦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副中心、金桥副中心三大市级公共中心,挖掘张江集电港、御桥、新杨思、三林环外、沪东区域等潜力地区。优先完善基础性开发,稳步推进功能性建设。

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高效统筹协作工作机制,完善土地供应保障体系,探索城市更新创新政策。坚持规划研究先行,加快相关规划编制工作,确保按规划、有计划、精准有序推进相关建设。

(二)发展目标

1.功能定位

总体目标:重点围绕浦东中环,建设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依托产业、生态和空间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功能,完善配套服务、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技创新标杆区、新基建和新理念的实践区。

——产城融合示范区。集聚高品质现代服务业,缝合陆家嘴、金桥、张江板块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实现产城高度融合。整体提升城市品质,集聚多元人才。

——科技创新标杆区。做强科技创新增长极,统筹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以“六大硬核”产业为代表的创新产业集群,全力承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新基建和新理念的实践区。对标一流水平,围绕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进行统筹布局,全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能级,塑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实践区。

2.发展格局

高标准推进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和金桥副中心三个市级公共中心区建设,挖掘沿线五大潜力地区(张江集电港、御桥、新杨思、三林环外、沪东区域),形成“3+5”中环集聚发展带。

(1)三大市级公共中心区。立足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强化全球城市功能承载。凸显错位优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交通水平,全力打造核心要素集聚、多元功能复合、人文和生态环境需求相结合的公共中心,充分展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形象。

(2)五大潜力地区。承接陆家嘴金融要素和张江科学城科创要素的“双向辐射”,打造专业化、高端化的现代服务平台。着力推动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因地制宜塑造“微型CAZ”,实现公共服务与就业岗位均衡化布局。着重提升城市空间和生活品质,体现精细化、人性化的新时代社区特征。

3.主要目标

融合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高度融合,展现最多样的城市活力,建设“金色中环”成为“十四五”期间浦东乃至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新引擎。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产城融合。至2025年,商业商办用地规模达到约11平方公里,科研设计用地规模达到约4.5平方公里。建立与人群结构相匹配的多元化住宅供给体系。至2025年,职居平衡指数争取达到85以上。

高效城区。打造车行畅通、人行舒适,开发协同的交通网络体系。深化轨道交通线路研究,加快次支路网建设,探索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至2025年,预期规划全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5%以上。

品质城区。不断提升公共空间密度,以点带面促进浦东中环区域整体城市品质提升。依托楔形绿地和骨干河道等生态资源,做好生态空间与高品质社区的景观交融、慢行互通。至2025年,河道两侧公共空间贯通率达到90%以上,400平方米以上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文化、体育、医疗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率达到100%。加强文化与城市生活融合发展,至2025年,每10万人拥有的博览空间不少于1.5处、阅读空间不少于4处、演出场所不少于2.5处、艺术空间不少于6处。提前谋划一批智能新基建设施。

二、主要任务

(一)城市功能完善类

1.推进城市主副中心建设,带动周边城区整体实现“质的飞跃”。依据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标准推进前滩、张江、金桥等三大城市公共中心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高品质生态空间供给。张江副中心围绕在线新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结合孙桥科创中心、人工智能岛等项目,打造龙头企业集聚区、孵化培育区和场景体验区,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金桥副中心通过存量更新,集聚国际高端智造服务功能,并结合金桥中央公园大规模增加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

2.助力潜力地区腾笼换鸟,打造兼顾产城的“微型CAZ”。沿线五大潜力地区,重点加强产业研究,提升空间品质,形成服务地区的“微型CAZ”。重点对标国际水准,优化基础支持功能,融合产城服务功能,通过高端化、专业化的产业服务和精细化、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供给,整体提升沿浦东中环地区的产城融合水平。

3.发挥“双城联动”效应,菜单式推进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吸收陆家嘴金融城的金融要素和张江科学城创新要素的溢出,搭建创新服务平台。重点聚焦六大硬核产业以及一批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形成产业功能菜单,并引导各重点地区落实相关产业。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功能项目,“十四五”期间推进研发和商办项目共计约110个。

4.提升住宅建设品质,推进多元化住宅布局。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推进建设一批住宅项目和配套设施。在供应租赁住宅保基本的基础上,结合创新人才安居置业需求,引导多元化的住宅供给体系,完善服务配套,留住创新人才。

5.鼓励用地功能复合,推进一批复合街区试点。在“3+5”重点区域内,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探索复合街区建设,引导内部公寓、创新、创业、休闲、商业、文化一站式的复合布局,鼓励地下空间整体开发。

(二)空间品质提升类

6.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持续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以TOD为导向,引导开发强度向轨道交通站点600米服务范围内聚集,释放腾挪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活力和服务水平。

7.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有效盘活闲置产业物业资源,在底数清、家底明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处置,对于确需预留的空间,要科学合理做好安排计划,对于现阶段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创新要素集聚需求,提供低成本发展空间。利用“三用”专项整治盘活社会企业低效空间资源,结合区域产业规划,加强对接交流,开展用地模式研究,探索推进闲置资源的盘活更新。

8.促进楔形绿地公园化。促进碧云、北蔡、三林三处楔形绿地公园化建设,在保护生态空间的基础上对绿地及周边进行圈层开发引导。完善生态空间内部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生态绿地周边城市界面的开放性,使多样化城市面貌与生态空间相互融合;鼓励引进国际性文化、体育赛事,为楔形绿地公共空间注入人文活力。

9.锚固城市景观风貌格局。对浦东中环沿线城市景观风貌进行控制引导,凸显节点标识,塑造浦东中环鲜明城市意向。以城市副中心、微型CAZ为城市景观风貌节点,重点建成金桥、张江副中心标志性地标建筑;打造浦东中环沿线滨河特色游憩活动空间,推进主要河道两岸景观提升;结合缤纷社区项目着眼“小微空间”,助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

10.以文化激活城市活力。加强文化与城市生活融合发展。结合工业遗产等空间资源,科学引导并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存和近现代工业遗存的更新和活化利用,构建文化创意空间;结合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地区,发挥“文化+”的优势和黏度,规划建设一批文化设施;鼓励嵌入式布局小微文化场所,使每十万人拥有的博物馆、图书馆、演出场馆、美术馆或画廊数量达到全市领先水平,激发区域活力。

11.构建连续安全的慢行网络,建设慢行友好城区。以人为本构建便捷环保的非机动车和步行网络,营造不用开车也可以便利生活的绿色交通环境。推进前滩、御桥区域等一批地上连廊和地下通道项目;结合高品质滨水空间打造休闲型慢行网络;结合轨道交通站点、产业社区和商办社区打造通勤型慢行网络;鼓励有条件地区结合绿地推进二层架空自行车优先道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三)基础设施保障类

12.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鼓励绿色出行,创造良好换乘条件,提供便捷可靠的公共交通。按照计划开工建设轨道交通21号线等线路,重点研究轨道交通13号线、26号线等,支持重点地区的开发。

13.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提高路网服务能力。规划完善城市路网,提高路网密度,改善城市微循环系统,提高快速路、主干路和次支路网的规划实施率。推进9条主干路新建与改建工程,以及44条次支路建设贯通与扩容,整体提高浦东中环沿线的交通服务水平。

14.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空间价值提升。推进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推进金桥中央公园建设,启动张江能源中心等项目,提高地面环境质量,带动空间价值提升。

15.预留重大设施布局空间,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预研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预留规划控制战略走廊和重大交通设施用地。远期规划实施将更加促进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提高交通支撑、保障和服务能力,联系浦东中环各板块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

16.构建新基建体验场景,预留智能新基建空间。应对未来的数字经济趋势,结合区域5G、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发展,前瞻性地进行新基建布局。包括高标准预留5G网络等新信息基础设施;集聚一批创新行业平台、大科学设施等新设施;鼓励无人驾驶道路、智能终端应用试点等。

三、保障措施

(一)挂图作战时间表

精准把握开发节奏,“十四五”期间力争基本建成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有序推进“三个一批”。

一是加快建成一批,“出功能”。强化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集电港、金鼎天地、浦东足球场等区域的核心功能集聚。

二是加快建设一批,“出形象”。加快推进张江、金桥副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代表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水准的城市副中心。

三是加快启动一批,“出亮点”。有序启动御桥区域、新杨思区域、三林环外、沪东区域等重点区域建设。

(二)规划研究先行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整体开发”的要求,聚焦重点开发区域,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全覆盖、早落地,引领重大项目高品质建设。

(三)完善顶层工作联动机制

成立“金色中环”指挥部,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加强联络对接,形成强大合力。对照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的总体目标,采取“自下而上”明确项目诉求和“自上而下”开展项目协调结合的方式,按照“工作任务化,任务清单化,目标责任化”的要求,形成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

(四)土地供应保障

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充分用好成片出让土地、已储未供土地、以及带征地整治等土地资源,做好商品房、保障房、商业办公、产业研发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各类用地的土地储备、减量化和土地供应工作。

充分利用“零增地”政策。根据《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规划实施的细则》,简化产业用地提质增效规划相关办理流程,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进一步推进产业用地“标准地”工作,“标准地”出让不少于新增产业平台,实现统筹计划、协同实施。

(五)土地政策机制研究

对于国家、市级层面已出台的新法规、新政策,浦东新区层面要尽快制订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可执行、可落地。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索多种盘活低效用地的相关政策。

区别于以往的碎片化城市更新和先易后难的分散建设方式,以“整体转型、成片开发、有序推进”的理念,深化研究“3+5”重点区域开发机制。

(六)强化“金色中环”对外宣传

通过多形式、多维度的宣传工作,全面反映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建设进展,展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效益。及时总结宣传重大项目建设的良好经验、优秀典型,营造合力推进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开发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