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浦东新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7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浦东新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助推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的奋战关键期,也是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的集中发力期。为进一步明晰新区制造业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浦东新区“十四五”规划总体纲要相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制造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站稳万亿,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工业总产值连续4年站稳万亿台阶。从全市看,浦东以上海1/5的土地面积、1/6的现状工业用地,创造了全市近1/3的工业总产值、近2/5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二是产业能级显著提升,新兴动能加快培育。华力二期12 英寸先进生产线、中芯国际14nm、豪华邮轮、重型燃气轮机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六大硬核产业,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创新驱动效应显现。经过30多年积累蓄力,浦东已有多项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关键材料等处于国内领跑或并跑地位。截至2020年底,科创板上市企业21家,全市占比达56.8%。四是产业布局持续优化,集群发展格局形成。形成“4+16”整体布局,集成电路设计园、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金桥5G产业生态园、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等7个园区纳入首批市级特色产业园。五是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产业环境更趋优化。产业区块外零增地优质企业改扩建审批及高新技术企业审核权下放至浦东。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制度)试点成效显著。
(二)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从支柱产业看,产业能级需进一步提升。浦东新区制造业中电子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等三大千亿级产业虽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产业链优势,但附加值有待提升。从硬核产业看,支撑作用需进一步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产业布局多年,创新研发优势明显,但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对浦东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强力支撑。从基础能力看,“工业四基”进口依赖度高。产业基础能力不足,核心关键环节仍存在缺失现象,高端光刻机、高端试剂耗材、航空发动机等被国外垄断。从终端产品看,“制造品牌”仍需强力打响。浦东目前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自主品牌,制造品牌的行业知名度、经济贡献度、核心竞争力等还需进一步提升。从经济密度看,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仍需提高。空间资源的刚性约束对优质项目招商引资带来一定困难;部分产业用地存在供而未用、用非所用、低效使用等问题。从产业园区看,区域协同发展仍需加强。南北科技创新带的4个重要极核与16个镇之间的产业资源联动发展尚显不足,镇产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环境
(一)制造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一是国际秩序与经贸规则正在重构。全球经济步入深度调整阶段,逆全球化暗流涌动,贸易投资政策双重性进一步增强,经济摩擦快速升级,经济脱钩形势严峻。二是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竞争新焦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红利势弱,第四次科技革命尚未窥见全貌,制造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浦东新区在“十四五”期间要瞄准人工智能芯片、5G应用、量子计算等一批前沿领域做好谋划布局,抢占一批战略制高点,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集群。
(二)区域联动成为必然选择
一是全球产业链变革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原则从效益至上转为兼顾效率和安全,引发全球供应链布局分散化、区域化、多中心化。二是长三角一体化是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群是中心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浦东新区在“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共同打造更高层次开放合作的新型产业生态。
(三)品牌制造迎来重大机遇
一是我国经济战略发生重大转向。必须坚持打持久战,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二是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发展基点。新零售开拓出巨大的规模化、数据化网络消费市场,也驱动着制造业新增长空间转向质量和品质提升。三是经贸摩擦倒逼进口替代。为自主品牌创新研发和应用示范提供良好环境。浦东新区在“十四五”期间聚焦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终端产品,聚焦“卡脖子”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发展国产替代,强化内循环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四)智能制造成为发展方向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制造深入融合,催生出制造新业态。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发展。浦东新区在“十四五”期间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5G等技术先发优势,聚焦智能交互技术产业化应用,全力推进新基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在线新经济。
(五)集约制造成为内在要求
一是集约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资源要素约束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提高经济密度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关键。浦东在“十四五”期间要牢固树立“四论英雄”导向,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发展集约制造提升经济密度,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三、“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思路、方针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放在”,强化“四大功能”,牢记“三个在于”定位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聚焦筑牢三大支柱产业基石、打造五大高端产业新增长极和培育若干新兴产业增长潜力(即“3+5+X”),构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赋能融合、集群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二)发展方针
增强国际制造能力,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大力推进集约制造,发展区域联动制造,打响一流制造品牌,将浦东建设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引领、科技创新策源显著、要素资源配置极佳、开放枢纽功能强劲的,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级产业高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要地。
(三)发展目标
一是产业规模能级和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浦东新区工业增加值4600亿元,占GDP比重保持在20%以上;工业总产值184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5%以上。
二是重点领域高端产业引领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领域的产业基础能力不断夯实,产业规模实现倍增,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三是核心关键环节创新策源能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EDA工具、先进制程、高端试剂耗材、关键航空复合材料、机器人核心部件等细分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认定2000家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件以上,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数25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数量达到20家。
四是重点产业载体经济密度显著提高。到2025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20亿元,形成20+高经济密度的特色产业园区,全区工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降低。
表1:浦东新区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型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属性 | 2020年 | 规划目标 |
产业结构 | 1 |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预期性 | 21.9 | 20以上 |
2 | 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预期性 | 48.4 | 45以上 | |
3 | 五大高端产业规模 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智能造(机器人)、未来车(新能源汽车) | - | 预期性 | 翻一番 | ||
创新 发展 | 4 | 高新技术企业数 | 家 | 预期性 | 3784 | 年均新认定2000家以上 |
5 |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预期性 | 30 | 50以上 | |
6 | 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数 | 家 | 预期性 | 203 | 250 | |
7 | 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 家 | 预期性 | 5 | 20 | |
经济 密度 | 8 | 工业增加值率 | 百分比 | 预期性 | 27.8 | 增加1-2个百分点 |
9 |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预期性 | 634.33 | 720 | |
10 | 工业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预期性 | 57.3 | 高于市平均水平 | |
11 | 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已供应工业用地) | 亿元/平方公里 | 预期性 | 比全市高10% | ||
12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 | 约束性 | 完成市里下达目标 |
四、“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体系
深刻认识当今时代的重大变革及其深远影响,增强忧患意识与担当精神,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浦东制造业基础和要素资源优势,筑牢三大支柱产业基石,打造五大高端产业新增长极,孕育若干新兴产业增长潜力,构建“3+5+X”重点产业体系。
(一)筑牢三大支柱产业基石
聚焦电子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等三大千亿规模产业,紧扣稳存量、调结构、提能级,支撑新区经济稳步增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聚焦产业应用和新基建赋能,以发展终端产品+新型工业总部提升增加值率为方向,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着力提升电子元器件制造能级。聚焦集成电路制造,带动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显示器制造等电子器件制造,带动电子电路制造、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等电子元件及专用材料制造,大幅提高电子元器件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的占比,带动下游通信设备制造和终端电子产品发展。二是重点发展智能消费终端产品。聚焦小而精、附加值高的智能终端,打造智能终端品牌,引导打造新型工业总部模式,提高增加值率,促进通信制造业价值链重构和升级。三是加快通信设备制造业优化升级。依托网络通信设备龙头企业,聚焦金桥5G产业生态园区建设,打造新通信技术标准5G产业协同创新和赋能产业创新的集聚地。
2.汽车制造业
聚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以提升零整比和智能网联新能源等新兴部分占比为方向,大力发展高端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一是提升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聚焦“整车-零部件”本地配套产业化,鼓励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提升零整比,做大做强自主品牌。二是提升新兴领域创新能力。聚焦智能网联和新能源等新兴领域,重点支持线控执行、先进融合感知、高效高密度电机、氢燃料电池等关键系统的研发创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融合,力争形成覆盖车载、车身、动力、底盘、网络等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推进新兴部分本地研发、本地制造,形成产品,贡献产值。
3.成套设备制造业
聚焦高端、精密、柔性制造,以整机制造+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为方向,体现船舶海工制造、飞机制造等硬核基础能力,全力支撑推动高端制造业稳步发展。一是建设好龙头整机项目。继续服务好国家战略重大项目,保障国产大型飞机、国产大型豪华邮轮项目顺利建设,继续发展大型、超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二是强化整机配套联动发展优势。以整车、整机、整船为牵引,带动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智能专用加工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精密和智能仪器与试验设备的研发,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打造五大高端产业新增长极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五大高端产业集群,紧扣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成果产业化、产业环境优化,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
1.“中国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聚焦张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东方芯港(临港集成电路装备和材料产业园)建设,培育引进一批骨干企业,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推广一批创新产品。
2.“创新药”——全球卓越的创新策源和产业高地
依托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和国际医学园区(张江细胞产业园)建设,在肿瘤疫苗、细胞治疗、诊断试剂、高端介入植入器械等领域实现引领式发展,集中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强化创新公共平台布局建设,不断优化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3.“蓝天梦”——大飞机国家战略核心承载区
服务大型飞机研制国家战略,ARJ21交付超过百架,C919实现稳定量产,CR929进入试飞验证和取证新阶段,国产商用发动机力争实现列装。依托“一谷一园”建设,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攻关,构建区域民用航空配套产业体系。
4.“未来车”——新能源引领智能驱动的全产业链集群
以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为主攻方向,促进技术领域跨界融合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进程。促进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构建跨界融合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示范应用。
5.“智能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高地
依托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资源,坚持“高端引领、核心突破、整机带动、全面赋能”发展方针,聚焦智能工厂等重点领域,力促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世界级的智能制造产业中心。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抢占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制高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品牌,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三)孕育若干新兴产业增长潜力
瞄准体现科技水平和制造实力的高端领域,重点发展大型邮轮、新材料、在线新经济等新兴产业,紧扣强基础、促融合、增动力,丰富浦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1.大型邮轮——世界级邮轮生产及配套产业基地
以国产首艘大型豪华邮轮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邮轮配套能力,到2023年前国产首艘大型豪华邮轮建造交付。重点突破设计建造核心技术,着力推进配套供应链建设,打造高端船舶专业化总装基地。
2.新材料——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支撑
围绕集成电路、成套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关键战略材料、相关基础材料和配套材料发展能级。加强前沿技术和关键领域材料发展布局,提升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标准研究和平台建设。
3.在线新经济——新生代产业互联网经济发展高地
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在线研发设计等领域,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将浦东打造为新生代产业互联网经济发展高地。
五、“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布局
“十四五”期间,浦东制造业将进一步强化产业需求与空间供给有效匹配,围绕重点产业,聚焦南北科技创新带构建一极(临港新片区)“强势增长”、三核(张江、金桥、外高桥)“高端引领”、20+特色园区“多点开花”、若干“核-镇”组圈联动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一)一极三核20+特色园区空间布局
1.一极三核
临港、张江、金桥、外高桥等区域,在产业布局上围绕重点产业各有侧重,形成若干产业制高点,引领全区产业布局。20+个特色产业园区以“产业+创新+空间”的模式,挖掘产业空间资源,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配套完善、绿色生态的高端产业园区。
临港自贸试验区——重要强势增长极。集聚发展集成电路、民用航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和高端装备等前沿产业集群,全力集要素、兴产业、强功能、优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与特殊经济功能区。
张江科学城——世界级制造业创新策源地。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在线新经济等重点产业,全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世界“智造城”。聚焦5G+未来车、5G+智能造、5G+大视讯三大主导产业,坚持做大存量与做快增量相结合,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首发制造、示范制造、智能制造转型,打造世界“制造城”。
外高桥保税区——建设国际一流保税区。聚焦功能复合和产业升级,深化“保税研发+功能运营”,发挥保税区片区制度创新的先导模式,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资源配置重要节点和开放枢纽门户重要前沿。
2.20+特色园区
按照“统筹推进、协同联动、分类施策”的总体思路,聚焦8个重点产业领域,着力打造20+特色产业园区。以“产业+创新+空间”的模式,挖掘产业空间资源,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形成产业发展标志,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配套完善、绿色生态的高端产业园区,并以此为依托发挥对国内大循环的支撑作用,打造世界级产业高地。
(二)重点产业“核-镇”联动组圈
围绕“3+5+X”产业体系,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路径,形成以一极(临港新片区)为主要增长点,三核(张江、金桥、外高桥)为引领,各特色园区为支撑的一对多、多对一的灵活组圈模式。
1.电子信息组圈:张江-临港-外高桥-金桥-曹路-川沙
张江极核强化集成电路设计带动引领功能,临港极核强化集成电路装备材料自主可控能力,外高桥极核提升集成电路封测先进水平,金桥极核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曹路、川沙新镇承接极核溢出产业资源,吸引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装备等重大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和5G示范应用,全力推进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东方芯港、金桥5G产业生态园建设。
2.生物医药组圈:张江-外高桥-老港
张江极核提升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功能,外高桥、老港承接创新药、药械、化学药物创新成果,形成产业化基地。聚焦生物医药研发、医疗资源联动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全力推进张江药谷、张江总部园和外高桥生物医药产业园资源集聚,加快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迪赛诺老港基地、张江细胞产业基地建设。
3.民用航空组圈:临港-张江-祝桥
临港极核构建集设计、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张江极核强化民用飞机设计研发,祝桥聚焦总装交付、关键配套、生产支持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航空产业园建设,促进大型飞机制造向中高端跃升。聚焦大型飞机总装配套,推动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大力发展民用航空配套产业。
4.汽车组圈:金桥-临港-张江-康桥-曹路-航头
金桥极核、临港极核重点发展整车制造,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综合测试,张江极核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康桥、曹路、航头等镇着力发展汽车核心零部件。聚焦车路协同智能驾驶,努力打造金桥智能网联汽车园。
5.装备组圈:临港-外高桥-金桥-张江-康桥-周浦-航头
临港极核提升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中心,外高桥极核集聚国内外一流检测机构、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金桥极核重点发展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张江极核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康桥、周浦、航头等镇着力发展机器人配套测试及生产制造。聚焦机器人产业、智能制造服务和大型邮轮配套,全力推进张江机器人谷、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和高东邮轮产业园建设。
6.在线新经济组圈:张江-唐镇-三林-宣桥-航头
张江极核发挥人工智能岛在智能交互技术方面的创新研发,为赋能在线新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唐镇、三林、宣桥、航头等镇打造智能交互技术应用场景。聚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全力推进张江人工智能岛、张江浦软云计算谷、唐镇(卡园)金融数据港和三林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建设。
六、“十四五”时期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一是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在产业技术前沿领域超前布局。依托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等高校体系高能级院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中科院体系研究院所、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央企科研院所、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等上海科学院直属单位,强化产业前沿技术研究。
二是加快推进基础研究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继续推进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国家支持布局新一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争取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药物靶标精准发现与确证科学设施、国家(上海)电镜中心等一批生物医药前沿基础研究设施尽快落地浦东。
三是布局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高端引领功能大幅提升。促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围绕高端芯片设计、航空材料、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建设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二)实施固链补链育链工程
一是不断巩固现有产业优势。做强集成电路覆盖设计、制造、封测和设备材料等产业链环节,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化、销售产业链,汽车制造整车、配套、制造、物流等产业链协同模式,通过整体带动、配套支撑,做强优势产业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产业链优势。
二是找准靶点补齐关键短板。强化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内窥镜、彩色超声波诊断仪等、集成电路领域的光刻机、离子刻蚀机等装备的自主创新,聚焦关键领域核心环节,集聚靶点突破,运用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和工艺突破,将产业链中一部分举足轻重的基础材料、基础技术、核心零部件实现本土化、产业化。
三是聚焦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等领域集聚一批核心零部件企业,率先在智能网联系统研发和智能驾驶应用上走在前列。在航空航天领域依托商飞的研发和生产,加快落地发动机、航电、机电和维修等配套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三)实施产业投资倍增工程
一是鼓励各级产业载体加大招商力度,促进重大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强化产业园区、产业平台等各类主体的产业招商功能,通过战略招商、精准招商、特色招商,着力引进产业链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生态塑造能力强的平台型企业、细分领域竞争能力强的隐形冠军、成长性高的创新型企业等。把镇级园区打造为具有成本优势的空间载体,与特色园区形成功能上的协同。
二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做大做优做强。鼓励企业利用存量空间资源开展技术改造,深入推进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精品化、绿色化“六化技改”,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等示范应用,打造一批技术改造标杆项目。
三是加快推进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发展基础。规划布局5G基站,实现浦东5G网络优质覆盖。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氢站,促进新能源车市场化水平提升。
(四)实施智能制造推广工程
一是拓展智能工厂应用。支持电子信息制造、汽车、成套设备等产业领域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建设50家以上智能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建设智慧工厂数据挖掘及应用服务平台,强化工业大数据应用价值开发,进一步推动智能工厂深入发展。
二是提高工业互联网水平。打造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的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并积极参与编制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导则。争取牵头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
(五)实施品牌强区打造工程
一是打造一批高端品牌产品。聚焦工业消费,提升高端芯片品牌、大型民用飞机品牌、LNG船品牌、大型邮轮品牌、工业机器人品牌等,打造一批业界知名度高的工匠产品。聚焦大众消费,提升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智能网联汽车品牌、智能消费终端品牌、服务机器人品牌、原创新药品牌、高端医疗器械品牌等,打造一批市场美誉度高的制造精品。
二是树立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引导企业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能力等,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发展多品牌产品,建立统一品牌。引导企业深耕质量品牌建设,树立一流管理理念,专注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打造“百年老店”。到2025年,争取3家制造企业入围世界500强,4家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形成一批掌握行业标准话语权,带动行业创新发展的“领航者”。
三是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园区。聚焦特定产业领域,打造20+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园区平台公司做好园区开发、规划、招商、运营等工作,提升产业发展研究能力、项目招引水平和空间资源挖掘能力,促进特定产业集聚发展。聚焦技术应用推广,开展特色园区推介活动。根据产业主题进行分类推介,形成“组织一批活动、塑造一批典型、落实一批项目”效应,提高园区品牌影响力。
七、“十四五”时期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统筹
一是加强推进协同。加强各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落地建设。二是强化绩效评估。结合新区进步指数考核,分解细化年度目标任务,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二)强化政策保障
一是优化产业政策。结合浦东“十三五”期间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政策,聚焦“3+5+X”产业,尽快谋划编制“十四五”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二是拓展融资支撑。争取国家、上海市相关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浦东支持力度,发挥国家中小企业母基金、国资科创母基金、产创中心等作用,优先支持制造企业多渠道上市挂牌。
(三)强化空间保障
一是鼓励盘活存量空间。优化产业用地储备机制,探索工业用地复合使用,保障产业用地供给。鼓励优质项目充分利用存量产业空间,鼓励园区平台公司通过各种方式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和物业空间。二是创新土地政策制度。探索建筑物限高和工业用地和研发总部类用地的容积率上限突破,针对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特点,探索生物医药产业用地出让年限延长。明确战略预留发展路径,为重大优质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产业空间。
(四)优化产业生态
一是强化产业平台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布局新一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上海支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在线新经济,提升现有产业平台功能水平,强化创新平台资源整合,促进浦东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壮大制造发展新动能。二是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与服务,着力建设以卓越科学家引领、卓越企业家经营和精工巧匠支撑的人才队伍。支持校企共建国际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健全浦东新区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