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十四五”规划

来源: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8-10 浏览量:17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8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浦东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文件精神,明晰十四五时期浦东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与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回顾

    (一)浦东新区“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2019年,浦东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456.5亿元,占上海市30%,比“十二五”末期提升172亿元。2020年,浦东财政科技创新投入103.94亿元,其中财政科学技术功能支出49.19亿元。“十三五”末,有效期内累计高新技术企业3784家,人才资源总量155万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90件,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912亿元,经登记的创新型孵化器170家,人均(户籍)科学技术普及支出15元,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26.46%。

    (二)浦东新区“十三五”科技创新重点成就

一是汇聚战略科技力量,张江实验室揭牌,1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通过验收。二是重大成果持续涌现,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4项。截至2020年共有8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三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有效期内累计高企达378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593家,同比“十二五”末期分别提升150.6%、71.88%。四是科技赋能产业创新,中芯国际14nm实现大规模量产,C919大型客机准备运营,6架试飞飞机全部投入试飞工作。五是推进“双创”蓬勃发展,创新创业载体共登记174家,其中创新型孵化器170家,科技企业加速器4家。六是科普科创有机融合,全国首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区科普场馆、科普基地66家。七是科技抗疫发挥重要作用,上海光源助力破解新冠病毒关键蛋白结构,上海蛋白质设施向全球开放提供所有新冠病毒编码的29种蛋白质的表达质粒。八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在全国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试点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有效推动张江实施集成电路“全程保税”。

 二、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一)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对浦东科创工作提出新要求

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世界各国都正在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新产业布局。浦东新区要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策源上的引领作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为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浦东科创工作带来新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为浦东发展指明了方向,浦东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浦东科创工作赋予新使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要求浦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浦东需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重要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要求,打造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找准政府和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中的着力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带动全国产业链升级,提升全球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高效组织。坚持党对科技事业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坚持使命为先,重点突破。以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为根本导向,对关系全局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开展系统布局和集中突破。坚持创新驱动,产创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开放协同,面向世界。主动融入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同体,提升浦东科创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人才为本,激发创新。把握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活动中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培育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坚持科学传播,两翼齐飞。推动科普科创两翼齐飞,打造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融合示范区、科学素质提升示范区和科普高质量发展标杆区。

(三)发展目标

努力实现“六个一批”,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

究的原始创新成果,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成果,壮大一批硬核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创新集群,成就一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到2025年,浦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0%,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超过250个,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50件,创新型孵化器超过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认定超过2000家,各类科普基地超过100家。

四、重点任务

   (一)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创新策源功能

1.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和配套

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加快优质创新资源集聚,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载体,在若干重点领域,打造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导的引领性科技创新组团,推动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2.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推进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光源二期)等线站工程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光子科学设施集群。积极推进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药物靶标科学设施等生命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命科学研究基础设施集群。在光子科学和微纳电子、脑科学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及空天、海洋、能源、物质等领域,前瞻布局谋划一批面向未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机制创新,提升服务创新策源的整体效能。

3.加强重大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和基地布局

布局和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推动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和基地建设,打造半导体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推动上海临床研究中心、高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等平台和基地建设,完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布局。推动超大规模开放算力、智能汽车研发应用创新平台落户。

4.持续集聚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

推动研究型和创新型大学建设,推动上海科技大学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型、研究型大学,推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升本地各高校能级,鼓励开展交叉前沿研究,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来浦东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支持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加快建设发展。集聚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支持李政道研究所建设全球顶尖的基础物理研究机构,推动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建设。支持中科院系统、部委系统、央企系统所属的各类科研院所发

展,促进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药物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机构进一步提升能级,更深入开展院地合作。

5.积极参与国际科学合作和国家科技专项

组织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人类表型组等领域牵头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主动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牵头组织承接集成电路等新一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新一代人工智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积极参与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

   (二)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激发全域创新活力

1.推动科技投入管理模式创新

探索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投入机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依章程管理、综合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对具有战略使命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大资助引导力度。允许将科研工艺设备设计费纳入项目总投资,项目建设单位自行承担的相关设计工作支出可列支设计费。

2.探索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新模式

依托长三角产业集群优势,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孵化基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高校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培养技术经理人。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

3.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创新改革举措

研究对用于临床研究的药品免征进口环节税。允许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相关要求开展自行研制体外诊断试剂试点。建立企业研发进口微量耗材管理服务平台,在进口许可、通关便利、允许分销等方面研究予以支持。允许浦东认定的研发机构享受进口自用设备免征进口环节税、采购国产设备自用的给予退税政策。

    (三)前瞻布局科技创新方向,加快关键技术研发

1.深度聚焦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

筑牢基础研究根基,推动量子计算、脑与类脑智能、微纳电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研究;加快光子科学、物质科学及空间技术等物理学研究;促进结构生物学、人类表型组学、新药研发等生命科学研究;加强深海观测、燃气轮机、极地研究等资源环境与海洋研究。努力产出一批世界级学术新思想和科学新发现。

2.加快关键技术研发

在集成电路技术领域,重点聚焦高端通用芯片设计、汽车电子等专用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封测先进工艺、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等;在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重点聚焦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肿瘤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体药物研发、高端数字诊疗设备、人工器官、全降解支架、远程医疗技术等;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重点聚焦图像(视频)识别系统、复杂文本及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重点聚焦大型客机设计研制、工装设备、装配和试验技术,航空铝合金材料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航电系统和机电系统等;在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聚焦机器视觉芯片、线控底盘系统、路侧智能感知系统、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固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重点聚焦大型邮轮设计、总装建造、动力装置、智能化工厂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集成优化、高档数控机床及设备,3D打印材料,智能传感器、精密减速机、伺服系统、控制器、驱动器等;在机器人核心技术领域,重点聚焦人机交互、多机协作、导航和探索、运动控制、脑机接口、柔性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意图理解及多模态生物信息运动网络重建等;在工业软件技术领域,重点聚焦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技术,CAD、MES、EDA、数字孪生等工业软件技术,边缘计算、隐私计算等;在新材料和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重点聚焦超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智能仿生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复核纤维材料、高温合金、光刻胶、先进高分子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绿色氢能等,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四)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打造科创人才高地

1.优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创新海外人才引进机制。构建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海外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在薪酬激励、出入境通行、永久居留、跨境执业和移民融入等方面推行一批首创政策。深化紧缺人才引进落户机制。加强对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成员、青年科技人才,以及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要功能平台引进紧缺急需人才的扶持,将自贸试验区内符合重点产业领域的用人单位,优先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范围。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健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分类标准体系,创新重点产业职称评审机制、技能人才等级自主认定机制等。

2.促进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提升

实施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围绕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面向全球延揽各类创新人才。聚焦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面向全球“揭榜挂帅”,积极吸纳高层次人才团队。实施硬核产业紧缺人才引育工程。研究制定支持硬核产业人才发展的综合扶持政策,探索建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人才评价标准,针对紧缺急需人才适当放宽相关审批领域准入门槛,加快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培育。实施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工程。构建全链条引进培养体系,优化事业支持机制,降低生活安居成本。实施“菁英聚浦东”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开展杰出青年引领计划、青年种子计划、青年英才营等品牌项目,搭建青年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

3.构筑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支撑体系

打造浦东国际人才港服务枢纽。推进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高能级人力资源配置枢纽和国际化人才“蓄水池”。完善创业载体建设。深化双创孵化载体、大学科技园、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张江留学生创业园等服务功能,为各类创业群体提供全面精准的服务支撑。加快创新平台布局。支持产业领军企业设立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一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分站,推动高端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特色区域人才平台发展。围绕区域发展特点,在张江、临港、保税区、金桥、陆家嘴、世博、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地实施一批区域特色人才项目,发展一批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五)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1.构建协同联动的南北科技创新带

打造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高端产业集群最富集的南北科技创新带。发挥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的引领作用,形成四个极核与各产业区块联动的“4+16”整体布局,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高效空间分布。

2.创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发挥张江科学城“集聚-链接-辐射”效应,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城,加快南北“一主一副”科技创新核布局,北部聚焦国家实验室、未来科学中心等建设,南部聚焦国际医学园区发展。发挥张江科学城引领作用,带动南北科技创新带沿线地区发展。推动张江成果率先向金色中环发展带转移转化,加强与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他分园的功能联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构建基础科学创新网络。推动临港科技创新提质增速,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卡脖子”的核心环节,精准招引,构建核心产业的“四梁八柱”,与张江科学城形成错位发展。持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陆家嘴地区利用地区总部等基础优势,利用小陆家嘴地区升级、前滩等空间释放条件,探索多元化的孵化、加速载体建设,推动创新资源链接。金桥区域利用制造业转型升级契机,加速大中小企业融通,与原有产业形成有效联动。保税区凸显区域贸易中心地位,落实国际运营商计划,持续推进“保税研发”系统扩大适用范围,积极引进国家级研发创新机构,支持鼓励研发成果转移转化。

3.布局产创融合的特色产业园区

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民用航空、汽车、新材料、在线新经济等八大重点领域,着力打造20+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配套完善、绿色生态的高端产业园区。以“创新+产业+空间”的模式,充分挖掘特色产业园区空间资源,完善创新生态,加快产创融合发展,为浦东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提供支持保障,并以此为依托发挥对国内大循环的支撑作用,打造世界级产业高地。

   (六)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1.塑造层次有序的创新接力发展格局

形成以高能级科研院所、高校为创新发展基点,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创新型孵化器为第一层,科技企业加速器为第二层,特色产业园区为第三层,逐层延展的科创发展格局。

2.推动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GOI)建设

推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推动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主导建立集研发实验室、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为一体的开放创新中心,由研发中心向开放创新中心升级,吸引集聚中小企业、创新团队开展合作,不断赋能浦东企业,产出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成果,壮大一批硬核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创新集群,成就一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由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引领,在浦东打造生机勃勃的创新热带雨林,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

3.构建垂直一体的创新孵化加速生态体系

推动孵化器品质提升。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孵化器。将大学科技园纳入浦东孵化器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基地和一批特色明显的大学生创业园的作用。加快加速器建设。建立加速器推动机制,鼓励多形式加速模式,支持专业园区、头部企业及各类孵化载体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把加速器打造成为招商育商、安商稳商的关键支撑。

4.推动孵化加速载体与特色产业园区的有效衔接

构建“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区”环环相扣、错位支持的创新载体链。推动孵化加速载体与特色产业园区的联动,确定孵化毕业、加速企业的标准,锁定毕业、准毕业企业,形成合力解决空间需求,向特色产业园区输送高质量的孵化加速企业,推动企业落地生根。

   (七)优化企业创新培育链条,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1.建立初创企业发现培育机制

加强科技企业的跟踪服务,依托创新创业大赛、孵化网络、政策申报等体系,分层次分领域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新区科技初创企业,加强对种子期、初创企业的跟踪服务,做大企业基数。搭建企业数据信息平台,利用“一网通办”优势,结合政策申报,完善各类企业数据信息。建立培育机制,明确界定标准,加强高端创新资源导入,挖掘重点企业成长潜力,提升发展效能。

2.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力度,引进一批龙头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技术平台型企业发挥创新链、产业链优势,推进高质量的科技创业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夯实科技型企业的跟踪管理,开展精细化管理,建立孵化毕业企业需求信息档案,完善毕业企业信息定期对接共享机制,形成企业服务合力。落实高企培育的发展导向,将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作为重要引导标准,全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浦东蓬勃发展。

3.推进关键线路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推进关键线路企业培育工作,研究关键线路企业培育成长计划,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提升计划,完善相关平台和服务支撑,重点扶持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主动对标国际一流,助力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着力培育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参与国际竞争。

4.加速优质企业培育上市

重点推动“小巨人”企业上市融资,将“小巨人”企业纳入上市企业储备库,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加强对“小巨人”企业在产权保护、市场开拓、融资增信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加强引导科技型企业对接金融资源,积极加强陆家嘴金融资源和张江科创资源的联动。建立完善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上市辅导、并购重组等一站式的专业服务,推动更多浦东科技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八)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激活原始创新动力

1.推进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与布局

大力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前瞻布局,构建完整创新链的知识产权生态圈。引导、支持科技企业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行业布局、区域布局和国际布局,形成一批高价值核心技术专利。推进知识产权的强企建设。继续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重点提升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用能力。积极运用导航、评议等手段,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领军企业和优势企业。加速开展技术联盟及融合工作。积极探索与海外技术兼容发展模式。研究、制定浦东“走出去”企业的知识产权国际布局指南、知识产权相关贸易调查应对指南等,帮助企业适应知识产权的国际化生存,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

2.探索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现代化

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紧扣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发展需求,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知识产权风险研判预警机制。建设服务于“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六大硬核产业的研判预警机制。研究发布行业性知识产权发展趋势报告,加强知识产权竞争态势的监测、研判,强化知识产权风险隐患排查。强化重点领域精准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加强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实践,形成体现浦东高水平保护的精品案例。

3.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

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联盟建立知识产权转化运营中心,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激励模式和实现机制。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拓宽科创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知识产权融资租赁,鼓励企业以知识产权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或资产支持票据(ABN)。鼓励金融机构、保险机构针对浦东科技企业开发知识产权服务产品。推进知识产权高水平园区建设。结合企业专利试点示范工作的优化发展,推进各园区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园区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能力。试点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产品示范基地。

   (九)健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高效集聚创新资本

1.加强各类投资资金引导

强化科技基金的导向引领作用,发挥浦东科创母基金的杠杆作用,聚焦六大硬核产业,持续吸引创业投资机构及社会资本,形成创新产业基金群,扩大投资能级。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投资、转化”联动,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开放资本融资渠道,共同设立创投发展基金,对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率先给予内部资助,实施内部孵化,引导科技成果快速走向市场。

2.开发新型科技金融产品

推动科技金融产品模式创新,促进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服务的精准匹配,鼓励银行结合浦东企业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开展“浦东创新贷”“知识产权质押贷”“高企贷”“孵化贷”等金融产品创新。聚焦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贴息支持,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护创新活力。

3.推动产融平台建设

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优化提升浦东产业创新中心功能。加快打造具有浦东特色的产融活动品牌,做强“创融汇”“创孵汇”,加快多层次投融资对接活动品牌培育,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支持。

   (十)提升科技价值实现效能,畅通成果转化路径

1.大力推动技术合同交易

配合市部门完善技术合同登记政策,优化技术市场服务。加强宣传发动,推动政策落实和联动,落实相关国家税收减免政策,联动高企申报、市科技人才政策等重点工作,提升企业开展技术合同交易的支撑性。

2.加快推动科研院校创新溢出

持续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常态化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精准对接和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科研院校成果转化,鼓励科研院校前沿科技成果在浦东转化落地,鼓励成果完成人在本区创业自行转化成果,推动内部孵化项目落地浦东。

3.促进创新产品生产应用

加强科技制造高效联动,围绕浦东科技企业生产需求,推动科技企业与制造企业的精准匹配,促进创新链-生产链的紧密结合。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开放,围绕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在制造、医疗、无人驾驶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促进产品宣传推广,充分发挥浦东科技节、科普集市等活动平台优势,鼓励试用创新产品。

   (十一)构建全球开放创新枢纽,拓展对外合作渠道

1.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

构建形势多样的融通发展特色平台,加强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挖掘和推广融通发展新模式,推动大中小融通特色载体发展,打造大中小企业信息、资源、能力、品牌对接的渠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2.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渠道,围绕公共卫生、疾病防控、重点产业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拓展沟通渠道,明确双边、多边科技合作需求,与驻沪领馆等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促进科技合作达成。共建多元科技创新平台,以国际技术营销和知识营销组合为创新手段,以项目切入为重点,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合作平台,继续推动共建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技术中心,促进技术转移。

3.用好重大交流对接平台

持续推进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国际影响力,鼓励顶尖科学家将更多前沿科学技术落地实验,积极研究探索顶尖科学家论坛和顶尖科学家实验室对外开放合作体系构建,形成全球创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进一步打响浦江创新论坛影响力,积极探索依靠浦江创新论坛构建科技创新治理的全球网络,架起国际、国内、全市与浦东科技创新发展的合作桥梁。

   (十二)强化科普惠民工作建设,推进双科融合发展

1.打造科创科普融合示范区

优化“科普+科创+产业”新模式,加快推动高浓度科创资源向高能级科普力量的转化,打造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示范区。聚焦重点产业,推动科普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认知水平。依托重点创新机构,建设一批“双科融合示范基地”,推动“张江科学城双科融合示范区建设”。组建科学家、企业家和工匠精神宣讲团,引导大众媒体设立相关宣传专栏(专刊),依托专业机构,创作科普文艺作品,积极宣传创新成果、卓越团队和机构。建立科技创新成果的科普化机制,鼓励科技创新项目及时向社会发布研究进展及成果信息。加强科技创新成果、民生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科普宣传。

2.打造科学素质提升示范区

积极探索高效精准的科学普及,研制精准化的科普内容和形式,提高科普对象的覆盖率和科普内容的针对性。加强青少年科普培养,持续推进“浦东小院士”、未来科学之星培养计划等活动,完善全覆盖、长效化的青少年科普工作体系。持续开展职工科技节、“浦东工匠”选树培育等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创新意识、科学决策和管理、服务能力,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科技节等各类惠农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理念,引导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主题和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3.打造科普高质量发展标杆区

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推动社区书院、健康驿站、社区科普大学、社区创新屋等科普活动阵地建设,完善“家门口”科普服务体系。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科普工作者和专业科普志愿者培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一支与浦东科普发展相适应的科普人才队伍。提升浦东科普品牌影响力,结合重大热点科技事件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构建覆盖全区、平战结合的应急科普工作机制和常态化平台,健全应急科普工作体系,提升科普应急响应能力,打造新时代全国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区。

五、保障措施

   (一)不断探索完善科技管理和服务体制

加强科技管理与服务体制构建,推动建立国际化、区域化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由区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探索科技服务机制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科研诚信体制,推动科技信用评级管理,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失信黑名单。

   (二)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财政投入机制

发挥科技财政投入的引导、激励和杠杆作用,按照科技领域中央、市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要求,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不断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可持续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稳定支持方向,完善支出体系,优化支出结构。

   (三)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协同联动

促进区域联动,统筹协同发展,明确各区域科技创新功能定位,理顺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加强部门联动,在信息共享、服务共进方面加强合作,运用新技术打造高效、便捷的科技创新工作协同平台。

   (四)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强化规划协调管理,健全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不同规划的有机衔接。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作出综合评价。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科技创新最新进展和经济社会需求新变化,对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进行及时、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