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深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 “十四五”规划

来源: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8-13 浏览量:17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深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8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浦东新区深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是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进一步深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的关键五年。依据《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规划》和《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浦东新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制度优势,贸易规模进一步提升,贸易功能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以贸易集聚、资源配置和贸易创新为特征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

(一)贸易规模进一步提升,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1.货物贸易稳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4%,到2020年达到20938亿人民币,占全市货物贸易的60.1%。贸易结构更加优化。202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比从2015年的41.9%上升至45.7%,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比从19.1%下降至1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增至46.4%。贸易国别结构更加多元化,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到4708亿元,占全区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为22.5%。

2.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区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6%,2020年服务贸易总额达到766亿美元,占全市50.1%。重点服务贸易领域优势明显。运输、旅游、专业管理及咨询进出口总规模占当期浦东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规模的75%左右,成为服务贸易进出口的三大引擎。

(二)贸易主体进一步集聚,贸易能级不断提升

1.贸易主体进一步集聚。“十三五”期间,重点贸易企业不断增加。2020年浦东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近1.5万家,其中年进出口规模10亿美元以上企业302个,占当年全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60.4%提升至68.8%。批发和零售企业2万多家,销售额突破百亿的企业数从2015年44家上升到2018年71家。

2.百强企业贡献度不断提高。2020年进出口百强企业进出口总额1.44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41%,占当年新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68.8%,服务贸易进出口百强企业占比更高,达到70%以上。商品销售额百强企业销售总额从2015年1.64亿元增长到2020年2.1万亿元,占到2020年48%。

3.总部功能不断拓展。“十三五”期间,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承担中国区、亚太区或者更大区域范围内管理、投资以及商品采购、分拨、销售、结算等运营职能的总部,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3家,国内大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82家、贸易型总部70家。

(三)消费市场规模扩大,消费品质不断提升

1.消费贡献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平均增长8%和11%,到2020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38万亿元、占全市31.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83亿元、占全市20%;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商业增加值占GDP的 12%。

2.品牌时尚持续引领。世界百强零售商已有30家入驻浦东,国际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船厂1862、民生艺术码头、艺仓美术馆等一批首发活动地标性载体形成,一批国际品牌首秀首发活动在浦东集聚,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三年来共引进首店300多家。

3.业态模式持续创新。“十三五”期间,网络零售增长迅速,电子商务年均增长10.42%,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4030.6亿元。到2020年跨境电商年交易额达60.4亿元,占全市66.4%,涌现了一批标杆零售创新企业。监管制度不断创新,率先颁发了全国首张专业网络订餐许可证,实现了餐饮、食品流通证“两证合一”。在全市率先发布夜间经济示范点运营规范,夜间消费总额全市第一。

(四)交易平台不断壮大,国内外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1.交易规模稳步增长。截至“十三五”期末,浦东共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17家,涵盖能源化工、钢铁矿石、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行业,其中千亿级交易平台2家,有色金属类、石油化工类、天然气类、钢铁类等交易规模在全市位于前列。2020年交易平台总交易额约7808亿元,年均增长18.5%。专业贸易平台不断扩大。浦东已形成了8个千亿级和8个百亿级商品销售品类专业贸易平台,涵盖医疗用品及器材、电子元器件、金属及金属矿、化学品等16个行业,有效连接了产业链和供应链,扩大了贸易溢出效应。

2.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随着交易中心规模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上海价格”。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先后发布中国LN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和中国LP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三种价格指数。上海矿石国际交易中心联合西本新干线、上海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协会,共同发布了中国(上海)自贸区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等。

(五)贸易载体更加完备,引领作用更为突出

1.外高桥保税区继续发挥浦东新区货物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功能。贸易量占比不断提升。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货物贸易进出口从2015年的1193.3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592亿美元,增幅高于当年全区货物贸易平均增速,占新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44.7%提升至52.9%。贸易功能不断优化。通过保税展示、研发和维修等新型功能带动全区供应链上贸易的发展,提升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2.陆家嘴、世博等在高端要素集聚及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到领头羊作用。“十三五”期间陆家嘴国际性平台组织加快集聚,国际性行业组织相继设立分支机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日益完善,陆家嘴金融城已集聚一批国家级要素市场和功能性金融基础设施机构。世博围绕高端服务业发展,着力培育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功能。

3.金桥、张江、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在产业支撑方面作用明显。金桥智能制造功能不断凸显,“未来车”“智能造”“新通讯”等新型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张江在生物制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扮演重要角色。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产业链各环节,张江人工智能岛顺利开岛。国际旅游度假区整合资源,积极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目前已引入文化、创意、商业商贸、住宿餐饮、体育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链。

(六)持续改革引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1.投资领域,率先建立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从2013版的190条减少到2020版的30条。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在外商独资医院、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在医疗服务、增值电信等开放领域引进了一批领军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2.贸易领域,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持续完善,功能模块增加到10个,涵盖口岸通关的申报、查验、支付、放行等环节,服务企业超过27万家。推进通关全程无纸化,通关时间压缩50%。

3.营商环境,构筑完善的法治保障环境。新区建立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形成“区级审查+部门自查”的公平竞争审查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机制。设立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大幅缩短快速审查、确权、**,专利授权周期。

“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相比,浦东新区作为核心区的功能发挥仍存在差距。新兴贸易方面,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兴业态的规模和占比总体偏小,对国际贸易中心功能提升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高能级主体方面,跨国公司亚太区总部和事业部全球总部占比不高;营商环境方面,与新加坡和香港相比,在对外开放度和口岸贸易便利化方面仍有差距。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方面,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品牌,商业诚信仍有差距。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浦东新区深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既要看到新趋势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危机后的机遇。

(一)发展格局变化带来的危机与先机

1.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贸易增速相比之前明显放缓,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低潮期,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强化,国际经贸摩擦不断升级。全球经贸格局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加速了新一轮经贸规则的调整与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尽管目前全球多边、诸边与双边贸易体制并行发展,但多边贸易体制对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领导力在削弱,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逐渐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重构。我国积极应对经贸规则变化,推动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协定,为浦东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2.全球供应链重塑趋势明显。受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出现多个梗阻问题,有关国家加大吸引海外制造业回归力度。产业回归或者转移,会使有关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相对减少,短期内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从长期看,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以及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将有利于吸引全球产业链向我国集聚,助力浦东成为全球资本的集聚地。

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习总书记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主动选择。浦东将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二)国家战略布局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1.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给浦东新区带来贸易促进、消费升级效应和制度溢出效应。充分发挥进博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推动贸易、投资、技术、消费相互促进相互带动,构建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采购商变贸易商、政策变制度的良性生态圈,形成更具市场影响力的贸易促进体系。

2.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的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发展合力,使浦东新区更好地发挥对长三角的辐射服务功能,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释放有效投资需求。

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稳步推进,为浦东新区深化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提供契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开始形成国际投资和贸易的双向联动发展,为浦东新区继续发挥服务国内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重要跳板”功能提供机遇,为浦东新区深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港口、贸易便利化合作提供契机。

(三)中央和市对浦东新区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了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要任务,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也是对浦东新区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通过集聚更多高能级的跨国公司总部机构和综合性、专业性贸易平台,发挥市场主体的全球贸易网络优势和服务功能,增强浦东新区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继续引进和集聚各类研发中心及科技类总部,更好地发挥国际贸易中心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之间的联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进出口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更好地发挥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服务于高端产业引领的功能;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自贸试验区开放先行先试是上海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的重要实施载体,对标国际经贸新规则,在贸易、投资、金融、航运和数据跨境流动方面出台更加开放的举措,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推进贸易能级提升。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浦东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在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的新起点上,推动贸易更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际和国内贸易、在岸和离岸业务,发挥新型贸易引领作用,全力培育国际化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深化浦东新区作为连接国内、国外市场的贸易枢纽功能,到“十四五”期末,将浦东新区打造成为离世界更近、开放度更高、辐射性更强、产业配套更优、市场主体体验度更佳的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贸易结构更完善、贸易主体能级更高、资源配置能力更强、贸易功能更突出的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为上海打造国际贸易枢纽,建设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重要支撑。

1.贸易结构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实现浦东新区货物贸易占全市比重60%以上,浦东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规模占全市的比重上升到55%。在离岸贸易、数字贸易、新零售等领域培育集聚一批具有价值链整合能力、创新驱动力、发展潜力的独角兽企业,提升新型贸易的引领作用。到2025年离岸贸易收支金额达到4000亿元左右。

2.主体能级进一步提升。五年累计培育和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大企业总部及区域性总部150家;培育和引进一批在细分行业、细分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商交易平台企业,百亿级电商企业达到10个。

3.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全球性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功能。到2025年,打造千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4个。

4.贸易枢纽功能进一步深化。到2025年,浦东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200万标准箱,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370万吨,占全市比重分别保持90%左右;浦东新区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国际物流分拨中心集聚,提升国际中转集拼功能,成为亚太区重要的货物贸易口岸功能枢纽。

5.国际消费中心功能进一步凸显。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超过5.5万亿;贸易型总部数量累计达到100家;力争把陆家嘴商圈建设成为世界级商圈,在南汇新城建成一个市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累计达到10个;新开品牌首店数五年累计5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累计超过30个。

四、主要任务

(一)提升贸易竞争力

1.稳定贸易规模。积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强化浦东新区口岸作为世界级口岸枢纽的地位,保持贸易规模稳步增长。建设高能级贸易平台,加快百亿级、千亿级贸易平台的集聚,深化外高桥国家级进口贸易示范区建设,发挥化妆品、酒类、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等专业贸易平台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推动特色进口商品的展示、仓储、分拨、贸易等综合服务,加快引进国外的进口商品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推动贸易主体升级,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在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率先实施全球营运商长期培育计划基础上,结合各区域功能定位和特色,加快培育一批在贸易、投资、供应链等方面汇聚和配置全球和亚太资源的营运“头部”企业。推动总部企业由单一管理功能向叠加新型贸易、投资决策、资金管理、全球维修的复合型功能升级,提升总部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和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服务功能,培育一批信用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强对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服务引导,从物流、单证代理等延伸至业务范围更广、专业度更高的领域,融合线上线下,通过软服务进一步支撑贸易企业向纵深发展。

2.优化贸易结构。在货物贸易规模高位稳定的情况下,改善外贸商品结构,持续提高集成电路、医疗器械、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贸易中的比重。更加注重服务贸易发展,积极推进服务贸易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服务贸易”“智能+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数字贸易等,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跨界服务贸易。支持通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咨询、研发设计、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检验检测认证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

3.培育新型贸易。加快发展离岸贸易。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以自贸试验区为制度创新平台,深化“离岸转手买卖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外汇管理制度和离岸业务税收制度创新,支持离岸转手买卖发展。鼓励跨国公司总部型机构做强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提高浦东在全球及亚太区贸易网络中的控制力。推动发展跨境电商。充分发挥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作用,在现有跨境电商保税进口基础上,逐步拓展跨境电商保税出口模式,不断丰富跨境电商功能业态,提高跨境商品通关便利化,完善跨境电商全产业链发展。推动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创新保税监管新模式应用,扩大大数据平台智慧保税仓库辅助监管系统试点。深耕数字贸易发展。培育建立一批以数字服务出口为导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基地,驱动服务贸易增长。聚焦重点区域,引进市场主体,形成集聚效应。围绕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服务,技术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四大领域,引进集聚一批引领数字贸易发展的代表企业。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数字贸易中的应用。鼓励贸易服务企业,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跨境电商平台和数字内容平台的合作,形成精准营销和智能营销,发展“社交+电商”的商业模式。加强数字贸易和金融服务融合。发挥支付领域标杆企业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数字贸易和金融服务融合发展,拓展海外金融服务新模式。

(二)落实国家战略

1.扩大进博会溢出和辐射效应。放大对进口贸易的带动效应,培育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提升外高桥机床、医疗器械、红酒等贸易平台功能,打造国别(地区)中心品牌,探索保税展示销售常态化措施,形成更具市场影响力的贸易促进体系。扩大对国内消费升级的促进效应,打造国际时尚消费潮流的引领地。推动商贸企业对接进口消费品的经营代理权。利用进博会“买全球”契机,推动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将浦东打造成全球优质进口商品集散地。承接进博会制度溢出效应。对接进博会各项制度创新举措,通过审批无纸化、申报自动化、通关便利化、监管全程化等贸易便利化措施,为进博会签约的境外商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便利,促进进博会便利化新举措在浦东的率先推广。

2.深化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功能。提升“一带一路”投资贸易服务功能,支持浦东新区发挥国内“走出去”企业投资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吸引和培育国内“走出去”企业将贸易结算类总部落户浦东新区,发挥浦东新区作为本土企业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桥梁作用。推进优势产业全球布局。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聚焦经贸投资、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支持引导一批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知名品牌境外投资项目,继续拓展上海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合作,拓展“一带一路”技术贸易国际合作服务平台的功能,深化与沿线国家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多双边合作交流,打造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依托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平台,引入国际贸易适用的数据标准,推进与“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互用。

3.强化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服务功能。在区域开放方面,探索更具开放性的政策空间和区域整合策略,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社会要素的无障碍流动提供基本保障。在集散功能方面,探索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流转中心。在贸易服务功能方面,为长三角区域内各个城市以上海为桥梁和平台开展国内外贸易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推进长三角“通关+物流”信息共享,推动与交通、铁路、港口、航运、组合港等信息平台对接,拓展水水中转、铁海联运功能服务,推动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港航物流通关一体化和信息交换共享。

(三)深化枢纽功能

1.打造具有亚太影响力的大宗商品市场。扩大交易规模,做大做强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成熟领域,实现交易规模进一步增长,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完善市场支撑体系,引进和培育大宗商品交易服务主体,支持大宗商品物流、金融、信息等专业服务业发展,完善浦东新区大宗商品交易发展环境,提升浦东新区作为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的影响力。鼓励创新交易模式,借助期货交易所等平台,推动大宗商品场内场外、期现市场有机联动,开展预售交易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提升会展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加强会展招商,支持全球500强、海外知名品牌商和供应商等海外参展商,在浦东设立机构、办事处,吸引一批海外优质企业落户浦东新区;加强政府部门与会展活动相关单位联动,发挥集群式优势,优越的会展硬件设施和国内领先的会展协调保障机制等优质服务形成集聚效应。吸引全球先进产品和技术等展示平台落地,引进一批符合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品牌会展;着力打造与新区重点产业、特色产业配对的特色会展。提升会展便利化水平,探索展品流通等制度创新,发挥专业贸易平台优势。推进智慧会展建设,鼓励场馆方、主办方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线上线下会展活动的有机融合,提高会展活动技术水平和服务功能。推动绿色会展项目落地,促进会展业可持续发展。

3.打造贸易价值链上的高能级枢纽节点。推进国际经济组织集聚计划(GOC),吸引和浦东产业链、价值链相契合的国际商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标准制定组织等高能级国际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规则制定、资源链接功能,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浦东贸易辐射影响力。持续打造集聚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贸易价值链上的高能级枢纽节点。强化国际贸易分拨功能,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为契机,支持企业以保税物流或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并向国内或国际开展货物分拨业务。在原有一批国际贸易分拨中心企业的基础上,培育吸引更多类似功能的贸易主体。鼓励企业提升订单管理和资金结算能力,扩大市场辐射范围,不断优化供应链枢纽功能。鼓励企业在信息系统应用、自动化分拨设备使用、仓储场所改建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国际分拨业务能力。

4.聚焦海空枢纽门户建设世界级物流通道。聚焦海空枢纽门户建设,持续推进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的扩建工程和铁路上海东站规划建设,完善江海空铁公联运、中转、集拼为一体的智能化集疏运体系和配套产业集群建设,支撑上海成为世界一流海空枢纽门户,更好服务上海以及长三角贸易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

1.增强国际消费中心“标识度”

(1)围绕“高品质”,增强高品质消费供给。推进全球消费品牌集聚计划(GCC),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主体和消费品牌集聚浦东,引进国际知名的具有开发建设经营等复合功能的主体、具有全球标识度的高端品牌供应商、具有全球战略布局的商业零售商、具有全球供应链掌控力的贸易商等,鼓励国际品牌中国区总部升级为亚太区总部乃至全球总部,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本土跨国商业企业集团,鼓励外贸畅销品牌同步开拓国内消费市场,打造具有国内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

(2)围绕“最时尚”“新体验”,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购物退免税。以滨江沿线新品首发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原创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品牌、进博会参展品牌举办首秀、首发活动,支持电商企业在浦东打造全球新品网络首发平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促进夜购、夜娱、夜健、夜食、夜读、夜游等业态集聚,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点;围绕城市会客厅目标,将浦东滨江打造成具有上海味、时尚潮、国际范的夜间经济活力地标;完善多部门联动的夜间经济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发展购物退免税。推动国产商品进入免税渠道,做大做强网络综合销售平台。提升离境退税商店覆盖率,优化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流程。

2.完善商业布局体系。建设世界级地标商圈。推动陆家嘴金融城向24小时线上线下运营的中央活力区提升,把陆家嘴商圈打造成高端商业商务集聚互动、文化体验和商务观光功能突出的世界级地标商圈。创建市级商业中心。国际旅游度假区与周边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建成服务对象覆盖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休闲、娱乐、购物功能突出的特色商业集聚区,南汇新城对标国际高品质自由贸易港的商业消费模式,建设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地标性商业综合体,为临港新片区居民、企业商务人员提供完善的生活消费配套,打造临港新片区高品质商业生态环境。加快地区商业中心建设。支持张江、金桥、外高桥森兰等地区中心深化商产融合联动,打造绿色生态、模式创新的新城商业地标。支持前滩、世博等区域围绕环境品质和绿色生态,打造集高端商业、人文艺术和休闲体验服务于一体的,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特色商圈。发展社区商业和特色商业。结合“15分钟服务圈”,培育特色商业街区,推动形成“一街一主题”,增强商业服务功能,完善商业配套建设,优化社区、邻里社区设施布局,提升社区商业丰富度、便捷性和安全性。

3.推进商业数字化赋能。加快传统商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化商圈商街,推动5G应用场景创新。推动实体门店的数字化改造,支持实体零售企业组织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发展。推动线上平台赋能线下消费,支持实体商业利用流量平台开展数字化营销,加快建设“数字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大力发展新兴消费。鼓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小程序电商等创新发展。提升“互联网+”餐饮、家政、旅游和体育等生活服务数字化能级。鼓励数字化技术在零售终端、支付结算等方面应用,推广智能快件箱、智能售货机、智能回收站等智慧终端发展。

4.推动服务消费升级。发展文化消费,推进浦东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并投入运营,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推动建立重点文化场馆夜间开放长效机制,推出结合夜场开放的特色文化活动。扩大旅游消费,以国际旅游度假区为龙头,推动长三角文化旅游合作常态化、机制化建设。促进体育消费,实施“互联网+体育”行动计划,引导整合线上线下赛事资源,打造高水平体育赛事。引进一批体育用品龙头企业,打造全球体育贸易和消费中心。丰富健康消费。丰富健康消费和服务供给,扩大在线健康消费,推动医疗、养生和养老一体化发展。打造品牌节庆活动。培育发展一批“购物节”“博览会”“时尚周”“消费展”等品牌活动。促进时尚、创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传媒专业服务机构,打造国际时尚消费风向标。深化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营造多行业融合互动的消费生态,深化商业与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联动发展,客流资源共享、宣传渠道互通,放大消费促进的规模效应和整体优势。

5.推动生活服务升级。提升农产品市场能级。按照国际一流、国内最好的目标,完成市级农产品枢纽市场建设,形成农产品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发挥国资平台的主力军作用,推进区域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加快菜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加强产销对接,优化供应量,发挥平价菜柜作用,确保菜价相对稳定,确保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确保粮库的规划和建设,落实粮食安全区长责任制工作。加强战略物资和应急物资储备。对接国际市场资源,充分利用进博会平台,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拓展农产品国际贸易渠道。引领生活服务提质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以早餐服务、家政服务等居民服务为重点,推进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复合型业态发展。依托社区服务网点资源,布局一批集菜场、餐饮、家政、维修为一体的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区,提升居民生活服务的丰富度、便捷性和品质化。

(五)完善拓展特色功能区

1.货物贸易集聚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形成以保税区、金桥、临港新片区为主体的货物贸易集聚区。保税区聚焦产业升级和功能拓展,构建起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到技术贸易,从一般贸易、保税展示交易到跨境电商,从贸易企业、第三方贸易平台到跨国贸易促进机构的全要素贸易生态圈。金桥全力打造综保示范区,充分发挥金桥综合保税区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以培育开放型经济功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主,打造智造创新技术新高地和亚太地区智能智造的新标杆。临港新片区培育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推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配件)建设,完善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临港新片区分站建设,加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拓展和集聚保税研发、保税制造、保税维修、中转集拼等新业态、新动能。

2.服务贸易示范区。培育服务贸易特色园区,充分发挥上海浦东软件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临港软件园、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等上海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的作用,不断优化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空间布局,突出重点区域信息集聚、要素集聚和资源集聚的优势,推动贸易和产业的联动。以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浦东软件园为基础,加快服务出口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服务出口新主体,积极推动数字服务行业扩大对外开放,同时培育更多的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3.贸易综合服务区。形成以陆家嘴、世博、张江为主体的贸易综合服务区。陆家嘴持续深化总部经济相关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服务、跨境支付服务、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创新,进一步实现金融服务贸易要素的集聚。世博深化高端产业布局,发展新型贸易功能。做实总部经济功能,提升总部复合功能,加快集聚央企总部,打造国际企业总部集聚区。加强国内外规模以上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大型连锁品牌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结算中心、投资中心、管理中心和采购中心集聚。张江深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模式创新,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促进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出口的贸易便利化,提高特殊物品进出口贸易规模。

4.商贸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充分发挥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作用,不断提升外高桥跨境保税仓等跨境电商试点项目功能,完善跨境电商进出口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各类数字商务示范基地。支持临港新片区率先建设“商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深化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储备项目。依托电商园区、产业园区,建设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直播电商基地。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进培育一批高能级跨境电商平台类企业入驻,支持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向电子支付、电子保险等数字金融、专业服务拓展,推动跨境电商平台和数字内容平台的合作。

(六)营造一流的贸易环境

1.深化自贸区制度创新。积极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全面拓展。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更好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积极把握RCEP、CAI、CPTPP等机遇,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推动更大力度的制度型开放。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争取扩大开放领域首创项目、重点项目率先在浦东落地;推动扩大开放领域落地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深入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旅游服务、教育服务、电信服务和专业服务,以及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质等领域加大制度创新和探索力度。

2.制度创新促进高端贸易升级。深化离岸转手买卖先行示范区建设,搭建监管部门、银行、企业多方沟通对接的平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企业主体信用监管,守住安全底线,进一步提升便利度。深化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口监管制度创新,以自贸试验区张江片区和保税区片区为载体,试点建立部门协同的特殊物品风险管理制度和国内溯源监管制度,强化企业内控机制和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特殊物品的通关效率。提升全球维修贸易便利化水平,争取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支持,扩大浦东新区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球维修试点企业范围,探索在浦东新区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全球维修检测业务。

3.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发挥世行、国家和全市营商环境评价的引导促进作用,提升营商环境建设内涵质量。着力打造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环境。探索商事登记确认制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指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着力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企业经营环境。聚焦涉企政策、融资服务、人才服务、市场监管等关键环节,为企业提供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经营环境。着力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聚焦从“能办”向“好办”,从“通办”向“智办”转变,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智能化和精准性。着力打造更加健全的法治保障环境。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区建设,建立完善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

4.优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电子商务市场监管和信用建设。协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坚持线上线下治理相结合,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持续推进“销售真牌真品,保护知识产权”承诺活动,不断营造诚信经营的商业环境。发挥上海市网络市场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形成监管合力。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重点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行风险评估报告机制。加强基于企业信用的分级贸易监管制度建设。加强与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贸易监管部门的联动,发挥信用引导激励效应,为诚信企业提供通关、贸易结算等各类便利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由区领导牵头、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倍增行动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与海关、外汇管理、税务、商务等市级部门的协调联动,同时借助专家力量,加强对贸易新趋势、新业态发展的前瞻性研究,特别是关于中美经贸摩擦对浦东新区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带来的长期影响和新冠疫情大流行带来的短中期影响。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在各领域建立重大项目库,由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理局(管委会)对项目落地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实行动态调整、分类管理、跟踪服务。强化工作考核,加大对重点项目推进的监督检查力度。

(二)完善创新沟通机制

发挥自贸试验区、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多重制度创新平台优势,形成以浦东新区与中央部委、市相关部门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围绕浦东新区企业运营中的创新需求,针对高水平开放和首创性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沟通协调,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联动机制。

(三)创新监测体系

创新数字贸易监测体系。梳理分析OECD等国际组织关于数字贸易的定义和统计方法,对现有数字贸易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并制定适合浦东新区数字贸易发展的监测体系,为精准招商、定点监管和定点支持等提供统计数据保障。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的监测体系。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合作和数据共享,完善电子商务统计方法。完善统计数据共享机制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电子商务发展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四)做好企业服务

深化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开辟重点企业服务直通车,设立“一对一”服务专员,打造重点企业保姆式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三全服务”品牌,确保企业的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处理、快速解决,为重点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保障。探索复制推广镇域“企业家门口”服务机制。在部分经济强镇“企业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面向各镇探索复制推广镇域“企业家门口”服务机制,筑牢镇域经济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