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浦东新区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7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浦东新区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进一步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让市民更满意、城市更智慧的气象服务保障,根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对标“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推动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发展,积极探索智慧气象赋能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发展,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全方位的气象保障,为市民提供普惠智慧气象服务,实现气象与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合,全力为浦东新区“五大倍增行动”、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城乡功能品质、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保障。
(二)指导原则
坚持服务战略,保障民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事业。服务市民生活、工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智能、精准、互动的气象服务。紧密围绕浦东新区发展重点任务,大力推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事业发展。
坚持统筹集约,协同发展。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强统筹集约,由气象防灾减灾为重心向趋利避害并举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由以行政区划为界限向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转变。
坚持科技引领,智慧先行。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参与上海市新一代网络技术赋能气象智能监测、智慧服务的应用功能和场景创新示范,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气象应用创新,提升智慧气象服务水平。
坚持对标先进,开放创新。按照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核心业务和关键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实现气象数据和信息平台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发展,促进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合。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巩固支撑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基线,拓展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高线,守牢城市防灾减灾气象保障底线,初步建成“智慧感知”精密监测、“智能网格”精准预报、“全程全域”精细服务的综合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为浦东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加高效的气象支撑。
——气象业务服务能级持续提高。智慧气象服务城市精细化管理、经济生产和人民美好生活全面保障,气象服务社会化供给能力和效益大幅提升。建设生态气象观测体系,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水平。
——气象防灾减灾作用不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全面落实,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幅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保障有力,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有效发挥。
——气象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气象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便民利民措施全面落地。持续深化气象“放管服”改革,落实浦东新区“六个双”“四个监管”机制创新等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助力改善营商环境。
(四)具体指标
1.智慧气象服务城市行业覆盖数,指通过气象插件气象信息服务到达网格的个数。“十四五”期间预期性指标为20个。
2.重点区域气象监测精密度,指对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气象监测的空间分辨率。“十四五”期间预期性指标为3公里。
3.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指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情况。“十四五”期间预期性指标为90分。
4.气象监测数据部门共享数,指与浦东新区各相关部门实现气象监测数据实时共享的部门数量。“十四五”期间预期性指标为11个。
5.24小时台风风雨影响预报准确率,指台风影响上海期间的风、降水预报准确率。“十四五”期间预期性指标为86分。
6.强对流预警平均时效,指暴雨、大风、雷电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预平均时效。“十四五”期间预期性指标为92分钟。
7.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指台风、暴雨、大风、高温、寒潮、大雾等6类灾害性天气的平均准确率。“十四五”期间预期性指标为88分。
8.10天晴雨预报准确率,指1-10天的晴雨预报准确率。“十四五”期间预期性指标为85分。
9.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十四五”期间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预期性指标为80%。
二、主要任务
(一)监测精密,加强城市综合气象监测系统建设
提高灾害性天气立体监测能力,建立多尺度、无缝隙、全覆盖综合监测网,实现监测精密,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布局。开展国际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示范区建设,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气象观测水平,优化观测系统布局,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站、专业气象观测等系统建设。充分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社会视频资源,开发人工智能天气现象视频图像识别系统,作为常规气象监测网络的有益补充,实现气象监测网络布局的优化和完善。
2.加强重点区域气象监测能力。在浦东沿江沿海、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浦东枢纽地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区域增加气象监测布点,增强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3.提升雷达监测水平。提升X波段天气雷达探测能级,与已建成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S波段雷达开展多波段雷达协同气象观测,实现时间分辨率分钟级、空间分辨率百米级雷达精细化探测,增强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快速精细化探测能力,提升冰雹等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水平。建设激光测风雷达,开展边界层梯度观测。
4.开展应用气象观测。在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沿线布设能见度观测仪(观测雾霾);开展城市道路路面温度、道路积雪、道路积冰观测;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
(二)预报精准,提升预报预警能力
发展气象预报核心技术,运用天气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建立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技术,建立释用数值预报产品的智能预报预测技术,实现预报精准,做到重大灾害性天气不漏报。
1.提高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水平。着力发展以数值预报为核心的智能预报预测,努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提前量和精细化水平。利用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开展基于智能网格的订正预报业务,重点提升0-6小时降水短临预报为主的预报预警能力,提升0-240小时的预报水平和空间分辨率。
2.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运用超高时空分辨率的多波段雷达探测、气象自动站等资料,开发智能监测预警技术,提升基于位置的响应敏捷、时空可调、全程连续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面向城际交通和城市运行安全等对洪水内涝等气象灾害敏感的行业,建立领域细分、致灾阈值精准、影响评估科学、风险决策智能的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体系。
3.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进一步完善浦东新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心发布渠道,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广覆盖、高时效。加强预警发布平台的多部门共享、共建、共用,推动跨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确保重大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运转。
4.优化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联防机制。由气象预报预警向针对行业的气象风险指数预报预警服务转变,建立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联防联控机制,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推送气象风险指数预报预警和风险管理提示,并加强对相关单位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监督管理。
(三)服务精细,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挥好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1.保障生命安全,发挥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台风、暴雨、雷雨大风、暴雪、道路结冰、寒潮等灾害天气监测预警和决策服务,坚持气象灾害早监测、早预警、早发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强化气象灾害预警部门联动机制。发挥浦东新区“城市大脑”智慧气象系统功能,实现针对不同场景的气象风险隐患发现和信息自动推送,建立服务对象的提醒反馈机制,增强服务城市安全运行能力。
2.保障生产发展,赋能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围绕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经济生产“+气象”服务,建立精细化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应用场景。分析在建工地的特点和建设进度,开展气象灾害性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为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及时推送预报预警信息,保障在建工地的安全生产。开展历史供电事件的大数据分析,开发基于供电事件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开展不同气象条件对供电安全影响分析和预警服务,保障城市供电安全。深化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气象服务,加强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浦东国际机场等交通运输气象服务。
3.保障生活富裕,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普惠民生,开展均等化、互动化、分众化的公共气象服务,建立与公众充分互动的气象服务产品形成机制。丰富“上下班”天气、食品安全等与市民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有效提升城市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和满意度。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加强健康气象服务,保障健康城市建设,通过疾病发病情况和天气情况的大数据分析,结合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成果,研发健康气象风险预报技术,开发疾病发病率与气象因子的预报模型,建立浦东新区健康气象影响预报服务平台。开展旅游气象服务,让游客了解气候变化对景区自然景观的影响,对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出行安全加以防范,指导景区做好对应天气防范工作。
4.保障生态良好,提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能力。通过建设布局合理的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网络,丰富和完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工作对缓解城市热岛及大气污染防治效益评估,探索区域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新模式,开展气象保障城市市容环卫精细化管理、生态气象效应评估。
(四)监管智能,提高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规范气象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行为,实现气象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执法全过程留痕,提高气象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易燃易爆场所雷电防护安全监督检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服务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互联网+”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创新智能监管方式,聚焦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依托雷电灾害风险排查的基础数据,完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气象安全监管的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
三、重点工程
(一)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工程
全面融入浦东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建立智能、精准、个性化的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实现风险隐患信息的自动推送。
围绕极端性、突发性、灾害性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开展气象灾害重点单位风险普查。建立风险指数,划出气象灾害风险区,建立气象灾害分析研判“一张图”。依托城市道路温度观测资料,建立浦东新区城市道路路面温度预报业务,开展冬季浦东新区城市道路积雪、道路积冰预测等业务。
加强人工智能对气象灾害的有效监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预判天气变化和灾害风险预警,研制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高影响天气智能监测、预警技术。建立工地、学校、危化企业以及健康气象等影响预报、风险预警应用场景。构建智能预报预警系统。按需求逐步实现分区、街镇等行政区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推进靶向式预警信息发送服务。构建广覆盖、高时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着力解决学校、社区、工地、景区等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智慧城市气象观测服务建设工程
按照中国气象局智慧城市气象观测和服务试点工作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系统,建立国际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示范和制定服务规范,开展情景互动服务,提升防灾减灾、服务城市治理等能力。
在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浦东枢纽地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以及浦东新区地域内高速公路、沪通铁路等沿线区域增强观测能力,开展多波段气象雷达组网协同观测、城市超级气象观测站、城市冠层气象观测,建立支撑短临预报的协同观测业务。在东部沿江、沿海地区建设梯度观测、激光垂直测风仪等设备,开展边界层梯度观测,配合雷达等开展边界层高度和结构垂直廓线的观测和反演,提升台风、强对流天气等监测能力,提升重点区域、重要线路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
建设台风影响服务系统。依托部市合作项目建设的亚太台风研究中心技术优势和边界层梯度观测和研究成果,建立台风灾害定量化影响评估业务,评估台风对浦东新区风、雨影响程度和时空分布等,提高台风灾害防御能力。
(三)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综合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地处上海东南角,濒临杭州湾、东海和长江口,遭受台风、暴雨、大风、大雾等灾害频率高、受灾重。加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气象服务经济建设能力。
建设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气象台。建设气象台工作场所、信息网络系统、数据储存、一体化气象业务平台、气象观测站。针对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濒江临海的位置及所具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功能,建立临港地区及沿海岸线台风、大风、大雾等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及气象保障经济运行能力。
开展国际物流线路气象保障服务。针对港口作业、水上交通航运等不同功能需求提供海洋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开发船舶进出港海域气象服务产品,提供上海港在内的国内外主要大型港口及沿线气象服务。
开展滨海旅游气象服务业务。建设旅游气象业务和服务系统,开展重点旅游景点气象预报,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景点运营方及游客提供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预警。建设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旅游气象服务示范点。
(四)陆家嘴金融城气象灾害风险防御工程
针对陆家嘴地区城市风灾、城市内涝、城市高温等气象灾害,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利用遥测技术、便携式气象观测仪器等观测设备,开展针对陆家嘴金融城街区尺度的城市冠层高空间分辨率的气象要素观测。开发超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利用城市冠层观测数据,研发时空分辨率达百米、分钟级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
开展城市玻璃幕墙、城市风灾、城市内涝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研制陆家嘴金融城气象灾害风险模型,在线监测预警气象灾害,建设智能发现、智能服务的陆家嘴金融城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体系,开展精细化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规划实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气象事业发展全过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抓实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形成“融入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工作格局,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优化机制措施,保障任务落实
深化区政府与市气象局合作机制,多渠道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与市气象局的区、局合作机制,把发展气象事业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提升气象事业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为主增长的投入机制。
(三)加强人才培养,激发气象科技创新活力
1.加强气象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引领性人才队伍建设,对接上海市气象人才计划,培养和引进符合基层气象台站需求的领军人才。加强支撑性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等市、区两级人才培养计划,培育和引进优秀青年气象人才,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实现人才成长愿景与气象事业发展的有效契合。
2.联合攻关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市级气象业务单位等,以气象服务需求为引领,加强在智慧城市气象观测、智慧气象为城市精细化管理赋能、防雷安全智能监管和气象风险指数预报预警等领域研究。推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健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以创新质量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
(四)加强法制宣传,深化部门联动
深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制,加强气象普法宣传,积极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开展气象法治知识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气象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气象依法治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持续深化气象“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深化部门联动,加强与应急管理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雷电防护安全重点单位检查监管,提升气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