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经济治理“十四五”规划

来源: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8-16 浏览量:32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经济治理“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7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浦东新区经济治理“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根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浦东新区经济治理发展基础和形势要求

(一)积极探索实践,经济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十三五”时期,浦东新区紧密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治理基础不断筑牢夯实。

1.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深入推动首创性、引领性、开拓性改革举措。率先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创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探索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实现审批管理服务从“以政府部门供给为中心”向“以市场主体需求为中心”转变。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优化服务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实施企业名称和住所告知承诺制、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等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开办企业“一表申请、一窗发放”改革举措,线上可“一表申请”完成所有开办企业事项,线下设立企业开办服务专区,开办企业更加方便快捷。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在外商独资公募基金、汽车制造等诸多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开放,首家外资控股合资证券、保险公司等一批全国首创项目相继落户浦东。深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上海)自贸区版权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等陆续建成并顺利运行,形成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等一体化协调联动机制。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得到持续提升。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创新要素市场制度,不断畅通市场循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产业用地高效利用机制。坚持“四个论英雄”,优化产业准入机制,建设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持续探索土地复合兼容利用,鼓励存量企业叠加研发、总部功能。完善金融资本供给体系。全面服务对接科创板,引导和服务区域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建设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拓展股权投资、债券融资、上市培育等功能,打造形成服务科创企业的重要投融资平台。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构建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率先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许可人制度,建立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国际人才港,形成搭建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和在线服务等功能,创新推出人才审批服务线下“单一窗口”和线上“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制定发布人才发展“35条”、海外人才“9条”等人才政策,获批全国首批移民政策实践基地。

3.深化创新监管机制,经济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得到持续强化。坚持放管结合,创新实施新型监管方式,着力提升经济体系监管效能,区域经济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不断增强。率先整合三大治理平台,实现“一网统管”。围绕“用、融、通、智、效”,推进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等三大平台功能集成深化。率先打造“城市大脑”,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身份证、营业执照等高频证照全部免交,实现企业办事统一认证、统一受理、统一反馈、统一监督等功能。建立综合窗口服务模式,所有涉企事项均实现“单窗通办”。率先探索企业专属网页、远程身份核验、智能审批等试点,实现企业足不出户“全程网办”。首创“六个双”政府综合监管机制。建立“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许可办理机制和“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协同监管机制,实现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综合执法等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有效衔接,构筑形成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闭环。

(二)率先构建现代经济治理体系,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浦东新区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建立健全现代经济治理体系。

1.率先构建现代经济治理体系,是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区域供给体系对国内外需求的适配性,有利于加快培育完整的需求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

2.率先构建现代经济治理体系,是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健全要素市场体系,畅通要素流动渠道,破除妨碍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

3.率先构建现代经济治理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快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有机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提升浦东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十四五”时期浦东经济治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核心使命,注重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来统筹谋划,注重经济治理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的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着力打造现代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体系、产业发展促进体系、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和经济治理支撑体系,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标杆、提供样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重点突破、系统治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推进全过程、全周期治理,强化经济治理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2.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加强经济治理制度建设,完善经济治理制度体系,把依法治理贯穿于经济治理的全过程,为经济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3.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充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综合运用法治、技术、信用、人文等多种手段,加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各环节、各领域、各行业的综合治理,全方位提升经济治理能力。

4.坚持防治结合、源头治理。加强源头管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着力解决经济领域中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注重及早发现、及时治理,做到预防在先,预警在先,防范在先,提升经济治理有效性精准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围绕“五大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率先打造形成经济发展高质量、市场机制更高效、市场主体增活力、经济安全有保障的现代化经济治理格局。具体目标包括:

1.率先形成更加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体系。市场准入环境更加宽松便捷,市场开放环境更加规范透明,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市场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营商环境建设保持领先水平。

2.率先形成流动更加有序、市场导向鲜明的现代化资源要素配置体系。资源要素市场体系更加健全,资源要素流动更加自主有序,聚集全球资源要素能力更加凸显,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3.率先形成更加科学完备、精准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促进体系。产业规划更加科学引领,产业政策更加精准高效,产业服务更加健全完善,加快推动产业育链、补链、固链、强链,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更加凸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4.率先形成更加系统严密、快速响应的现代化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体系。经济风险防范化解体系更加完善,经济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更加健全,经济风险防范能力更加突出,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经济安全底线。

5.率先形成更加协同联动、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经济治理支撑体系。经济治理的法治支撑更加完善,智慧支撑更加高效,信用支撑更加健全,人文支撑更加有力,为经济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治理的重点任务举措

(一)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体系,着力激发市场活力

深入推动企业开办、市场准入、融资信贷、通关便利、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积极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从政府侧向企业侧转变,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深化“一业一证”改革。以“一业一证”改革为突破,健全“一证准营”的行业综合许可制度,推动行业综合许可制度从新办拓展到变更、延期、注销全流程,实现跨层级事权行业准入系统集成。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落实统一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实现投资创业“非禁即入”。制定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创新商事登记制度。优化企业开办流程,持续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提高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信息自动识别和智能筛查精准度,打造企业开办最佳服务地。探索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

2.积极营造更加规范透明的市场开放环境。充分发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作用,以更大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探索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开展制度型开放试点,为全国推进制度型开放探索经验。允许境外服务提供商在满足境内监管要求条件下,以跨境交付或自然人移动的方式提供更多跨境专业服务。全面推行全球营运商计划(GOP),鼓励企业扩大全球运作范围,在贸易、投资、分拨、研发等领域做大市场、做强能级。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实现对外贸易全流程全业务覆盖。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推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政策在浦东具备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特定区域适用。在监管部门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的重点企业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符合环保要求“两头在外”的保税维修业务。全面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提升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成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节点和链接。深化建设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做强做优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等服务功能。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功能,推动长三角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浦东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和机构沿“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服务,更好支持实体经济跨境发展。做强“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等功能平台。

3.积极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为企业在浦东安心发展、放心创造提供基础保障。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公平竞争的市场执法,探索在审查中引入第三方评估,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受理回应机制,保障市场主体平等准入。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围绕市场主体需求,进一步深挖潜能,扩大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降低企业负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深化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建设,完善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为一体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施更大力度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化解机制,推动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政保护等有效衔接。推进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浦东分中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竞争态势的监测、研判以及海外**援助服务。健全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深化诉调对接,探索民商事案件先行调解机制,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非诉讼争端解决途径。加快建设浦东新区纠纷化解一体化服务中心,提升纠纷处理效能。培育和引入优质商事调解组织,在投资、金融、证券期货、保险等领域以及自贸区涉外商事纠纷提供专业高效的调解服务。有序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积极参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区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

4.积极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持续推进消费品质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创新现代消费模式。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服务消费、智能消费、共享消费等新消费规模化发展。充实丰富在线医疗、在线文体等线上消费业态,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支持无人商店、无人餐厅、5G商业试点等科技零售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进一步深化实施境外旅客离境“即买即退”措施。完善消费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养老托幼、家政服务、文化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标准体系,促进相关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健全消费质量监管机制。围绕“诚信兴商、品质消费”,聚焦日常消费、服务消费、新兴消费等重点领域,加强消费质量监管,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营造品质消费环境。持续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完善消费者**机制。健全消费者**体系,率先构建法治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消费者**机制。建立健全消费**共治机制,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行业自治、社会监督、消费者自觉相结合的消费**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畅通消费者**渠道,实现消费**联络点(站)对重点市场主体、重点商圈的全覆盖,方便消费者**,依法打击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资源要素配置体系,着力增强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加速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完善集约高效、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机制。坚持“四个论英雄”,加强土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提升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充分盘活存量资源,促进各类空间载体整合协同、有效利用,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高效利用增量资源,深化产业用地“标准化”出让方式改革,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探索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灵活的产业用地方式,完善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为农业设施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发展提供保障。坚持农民利益优先,实现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2.健全高效精准、风险可控的资本配置机制。全面推进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持续增强金融全球资本配置能力、产业资本供给能力和金融风险协同监管能力。增强全球资本配置能力。推动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试点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参与科创板股票发行交易。推动建设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体系,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定价能力和话语权。深化跨国公司参与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和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完善产业资本供给机制。发挥科创母基金作用,聚焦硬核产业持续吸引创业投资机构及社会资本,形成创新产业基金群,做大基金规模。推动投资、贷款、担保、保险、孵化、贴息等业务和服务板块联动,打造一体化、融合式发展的科创金融服务网络。着力发展金融科技,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金融,推动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场、支付清算、数字货币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框架,探索与国际金融体系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宏观审慎评估和协调联动体系。完善企业、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信息共享平台,加大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力度。

3.构建协调融合、均衡优质的人口管理服务机制。统筹户籍、常住、实有各类型人群发展,树立服务人口理念,提升综合管理服务水平,为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提供有力保障。优化人口空间布局体系。加强人口、住房、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多规统筹”,有效发挥教育、医疗、文化等均衡优质公共资源布局的主动引导作用,优化中心城区、郊区的人口和人力资源分布。积极探索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口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有序流动,更好实现区域协调,增进产城融合。创新人口综合管理服务方式。更好发挥居住证主渠道作用,建立依据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制度。推进“15分钟服务圈”提质增效,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均衡优质、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关注各类重点人群,统筹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时序和服务能力,提供精准服务,满足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完善人力资源集聚机制。深化人才政策和制度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才“蓄水池”。积极发挥浦东国际人才港枢纽作用,整合更多人才审批事权,推进人才政策“一窗申报”,引进更多具有要素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的优质人力资源机构和功能平台。逐步放开专业领域境外人才从业限制,对其在浦东完全市场化竞争行业领域从业视同享受国民待遇,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

4.完善高效转化、交易便利的技术要素配置机制。优化科技研发管理体制,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创新。探索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投入机制。创新技术研发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形成和组织实施机制。完善高层次研发中心支持体系,在登记注册、跨境研发通关、跨境金融服务、外籍人员出入境和停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支持举措。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依章程管理、综合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动建立健全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相应的配套制度。大力发展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围绕产业共性技术突破需求,打造一批国际性、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完善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区的孵化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及各园区建设高品质孵化器。鼓励和引导头部企业建设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加速平台,推动大企业打造垂直领域创新生态。构建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体系。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探索“房东+股东”“投贷孵保”新模式,全面优化从孵化器、加速器到科创园区的全周期金融服务。深入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探索知识产权融资租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知识产权风险综合保障险种。

5.建立节能低碳、结构优化的能源供给和管理机制。落实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低碳环保,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推动节能低碳建设。实施以能耗强度为核心、能源消费总量保持适度弹性的用能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全过程能耗管理机制,鼓励源头开展绿色、低碳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使用新能源、新工艺、新技术,制造末端开展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积极探索碳金融的现货、远期等产品,支持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金融创新,助推上海建设国际碳交易定价中心和国际碳金融中心。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着力培育绿色消费理念。综合运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舆论监督等手段,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节能低碳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好服务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6.完善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数据资源配置机制。更加系统、全面、有序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提升发展能级和经济治理效能,构筑浦东未来新的战略优势。系统推进数字治理。建设国际数据港和数据交易所,推进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监督管理等标准制定和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入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以数字化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据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浦东新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强领先技术赋能和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生产制造、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商贸流通、航运物流、专业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打响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品牌,发挥浦东特色电商、网络视听、在线展览展示等领域新兴头部企业的示范作用,支持电子竞技、互联网内容社区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推动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

(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促进体系,着力提升经济能级

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产业链高端与核心环节,做优做强“五型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1.构建导向明确的产业规划体系。发挥产业规划的指导作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方向指引,构建更高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机制。完善新区产业规划制定统筹机制,建立健全条块结合的产业规划体系,提升产业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系统性。完善重点区域产业规划,引导重大项目落地和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推动重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3+6+6+X”产业体系,完善重点领域产业规划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健全产业规划落地机制。完善新区产业地图,建立健全重点项目与产业地图匹配机制,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更加精准科学。健全投资促进部门、行业部门与属地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投资的跟踪管理。

2.完善精准高效的产业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对高端产业发展的激励、引导、促进作用,统筹谋划、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健全产业政策系统联动机制。进一步优化聚焦重点、普惠公平、协同配套、稳定可期的政策体系,构建从创新研发前端到产业化后端的全链条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健全产业政策系统联动机制,推动国家、市级、区级产业政策联动,发挥现代金融、产权保护、人才服务等各类政策的综合效用。完善产业政策优化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健全产业政策效果评价机制,动态优化调整各类产业政策。建立政府、社会智库、企业等多方协同的产业政策制定机制,提升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3.优化区域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强区内区外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打造高质量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健全产业转型升级机制。优化企业项目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传统制造业向首发制造、示范制造转型。严格项目准入,综合考量项目的产业功能、土地规划、绿色环保、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关键性指标,完善产业布局的协调促进模式。建立产业园区协同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园区开发建设新机制,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以高品质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不同产业园区的产业优势,加强产业园区优势互补、充分联动、衔接配套。拓展龙头企业的研发、供应链管理、结算等总部功能,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发展,以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保障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体系。联动长三角共同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环节,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调动产业资源、推动产业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完善产业要素配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加大全产业链服务力度。实施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强链”行动,优化产业发展制度供给和全方位服务,促进产业高端发展。在市场准入、要素流动、产业转型、知识产权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优流程、提速度、降成本。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级,向企业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软服务”。

(四)加快构建现代化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体系,着力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促进数据汇聚共享、业务相互赋能、功能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社会发展高品质、城市管理高效能。

1.完善经济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按照“早发现、早处置”风险防范思路,提升经济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建立健全经济风险评估机制。把握浦东开放型经济规律特征,运用风险感知、风险分析等手段方式,对各类经济风险点及其风险源加强评估,建立健全与开放型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经济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深入推进投资、消费、贸易等重点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强化经济风险分析研判、监测预警的跨部门协同,提升重点领域风险识别能力。完善政府投融资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投融资风险监测预警,防范政府投融资风险。建立“六大硬核”产业链风险识别管理机制。

2.完善经济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化风险防控的协同联动,做好风险防控的基础性、系统性预案,掌握风险防控主动权。完善综合监管防范机制。深化完善经济治理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构建“综合监管+风险监测”的能力格局。建立经济运行、产业地图、舆情热点等监测系统,为政策制定和风险防范提供决策支撑,实现经济运行风险的全面监测。健全行业监管防范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微观经济行为的监管防范,在危险化学品、建设交通、重点产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生活服务和农林牧渔等重点领域,建设各个行业综合监管场景,从源头上及时发现、有效防范。健全经济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经济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预案,完善经济风险防范政策储备体系,加强经济风险防范的应急准备。完善经济风险防范化解组织体系,推动经济风险防范各类主体协同联动,形成经济风险防范化解合力。

3.完善经济风险防范责任机制。明确各类主体的责任边界,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负责、行业自律的经济风险防范责任体系。强化政府经济风险防范责任。发挥政府在经济风险防范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行业监管部门加强风险防范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及时督促企业加强内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动行业组织提升风险防控专业能力。明确企业经济风险防范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健全各类风险防范体系,加强企业经营的重点风险管控。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提升企业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引导行业组织防范化解风险。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内的权威性和凝聚力,鼓励支持行业组织做好行业风险运行监测和风险点评估,加强行业风险预警,做好行业风险防范化解预案,预防行业系统性风险发生。

强化政府经济风险防范责任。发挥政府在经济风险防范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行业监管部门加强风险防范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及时督促企业加强内部风险防控体系,推动行业组织提升风险防控专业能力。

(五)加快构建现代化治理支撑体系,着力提升经济治理效能

充分运用法治、智慧、信用和人文等方式赋能经济治理,进一步创新经济治理方式、丰富经济治理手段、强化经济治理能力、拓展经济治理范围。

1.强化法治支撑,以法治保障经济治理。深化“法治浦东”建设,健全法治保障统筹推进机制,为经济治理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提升经济治理立法能力。用好中央、市人大立法赋权,聚焦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积极开展经济治理相关立法活动。完善法治保障需求收集机制,优化法治保障需求清单,实现与经济领域改革需求的精准衔接。优化司法服务功能。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完善全流程网上办案体系,建立诉讼无纸化工作机制,深化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构建诉讼、公证全流程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司法审判质效。着力提升执法办事水平。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将执法各环节纳入法治轨道,健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2.强化智慧支撑,以智慧赋能经济治理。深化“智慧浦东”建设,构建城市智慧生命有机体,促进经济治理效率更大提升。完善经济治理智能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推动电子证照、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等在政务办事、社会化场景中全方位应用。深化AI智能服务,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主导型”审批新模式。推广“远程身份核验”,提升身份信息识别率,增强企业使用体验度。深化完善“政务智能办”新模式,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准确度和服务效率。建设经济治理智慧监管平台。深化整合经济、社会、城市三大治理平台,推动由“高效处置一件事”向“协同治理一个领域”转变。深化经济运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行业应用场景运行监测系统,推进经济运行智能化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建立健全各经济领域的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提升经济风险防范智慧化水平。

3.强化信用支撑,以信用引领经济治理。深化“信用浦东”建设,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全国信用建设示范城区的引领作用。加强信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新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拓展信用核查、信用奖惩、信用修复、信用预警、信用监管、“信易+”等应用功能。健全新型信用监管机制。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发挥信用承诺在行政审批、证明事项办理中的作用。鼓励新区各部门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行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拓宽行业信用评估结果应用场景,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信用赋能企业发展机制。发挥政府部门守信、用信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日常监管、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录用晋升等领域,建立健全信用应用机制。推进“信易贷”服务,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4.强化人文支撑,以人文促进经济治理。深化“人文浦东”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夯实经济治理的人文基础。强化人文价值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治理,强化企业自治、行业自律和社会共治的人文价值。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培育。建立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和政策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营造企业人文环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经济治理的领导,充分发挥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区委财经工作委员会对经济治理的指导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规划明确的各项重点任务,保障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二)明确责任分工

落实责任分工,明确任务节点,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年度工作任务,建立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规划实施。

(三)加强督查考核

完善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强经济治理各项任务的督促检查,组织开展评估工作,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