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办、局,各管理局(管委会),各直属企业,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8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浦东教育在完成30年跨越式发展之后,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新时代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新时代浦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跨越的第一个五年。根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编制本规划。
一、编制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浦东教育发展成就显著
“十三五”期间,浦东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内涵日益丰富,整体质量稳步提升。基础教育规模总量快速增加,约占全市四分之一。教育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各阶段生均经费大幅增长。学前教育提质增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持续提高,高中优质资源不断拓展,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市和全国产生积极影响,获批创建上海市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教育对外开放进程加快,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改革取得进展,社区教育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得到深化。浦东正沿着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二)“十四五”时期浦东教育面临的挑战
对照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浦东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布局优质均衡水平与人民群众对家门口好学校的热切盼望之间仍有差距;紧缺的教师编制资源与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之间仍有差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供给能力与教师旺盛的职业发展需求之间仍有差距;生均经费偏低和经费结构不够优化与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要求之间仍有差距;破解体制机制难题的政策研究和实施能力与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要求之间仍有差距;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与超大型区域安全高效运转的要求之间仍有差距。浦东教育要正视不足,迎接挑战,总结成绩,抢抓机遇,不忘开发开放初心,牢记发展教育使命,努力把“十四五”浦东教育推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系列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系列教育文件精神,落实《浦东教育现代化2035》。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线,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建设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明晰纵向的学段改革重点,做好横向的资源布局规划,实施“示范区主导、纵横向联动”战略,奋力打造“五育并举、公平优质、开放融合、活力创新”新时代高品质浦东教育。
(二)总体战略
1.示范区主导
全面建设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主动承担国家、上海重大教育改革任务,聚焦区域教育评价改革、五育并举学段化推进、高水平区域优质均衡发展、全方位多层次教育对外开放、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课程创造力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制度体系建设、高校服务区域改革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等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教育创新试验,打造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发展新标杆。
2.纵横向联动
深化学段内涵发展。明晰各个学段的改革重点任务,促进每个学段的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紧扣早期阅读、科学探究和游戏设计,义务教育紧扣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高中教育紧扣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职业教育紧扣专业对接产业和课程迭代升级,终身教育紧扣泛在可选目标。
优化资源横向布局。满足人口导入区域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展金融、科创、文化艺术、航空物流、现代商务和信息、科创与现代制造业、现代都市乡村特色教育。
(三)总体目标
发挥浦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优势,打造“五育并举、公平优质、开放融合、活力创新”的新时代浦东教育品牌。
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全面育人,在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根据学生特点,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美育素养、培养劳动技能,创造性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学段化推进的浦东模式。
公平优质。坚持有教无类保障机会公平,坚持均衡发展保障条件公平,坚持因材施教保障过程公平,坚持人尽其才保障结果公平,同等重视城区教育和乡村教育,让全体浦东学子享有浦东开发开放成果和教育改革发展红利,实现所有学习者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开放融合。以开放为手段,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吸纳、聚集、培育一流教育资源;以融合为导向,形成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系统内外、体制内外、国内国外、历史与当代等全方位融合的大格局。
活力创新。在坚持依法办学、依法从教基础上,激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激发浦东教育人的创新热情,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创新层出不穷,政策研究科学前瞻,推进模式灵活高效。
(四)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值 | |
2020年 | 2025年 | ||
学前教育 | 0-3岁托育机构年均增加约30个 1.5-3岁婴幼儿入托率 | 191 35% | 330 50% |
3-6岁幼儿在一级及以上幼儿园就读比例 | 75% | >80% | |
义务教育 | 学区化、集团化、联盟等办学参与的公办学校占比 | 85% | 100% |
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学校比例 | 启动 | >60% | |
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率 | ≥99% | >99% | |
高中教育 | 在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特色普通高中就读学生比例 | 83% | 85% |
职业教育 |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 52.5% | 65% |
终身教育 | 街镇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建设比例 街镇参与学习型社区发展指数评估与检测比例 | -- 50% | 全覆盖 全覆盖 |
学生成长 |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学生综合素质“五个一工程”普及率 | 38.8% 62.3% 78% | 60% 56% 95% |
师资队伍 | 基础教育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 92.8% | 96% |
基础教育教师研究生学习经历比例 | 7.7% | 12% | |
信息化 | 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浦东实验校 | 60所 | 180所 |
各类信息化标杆校 | 30所 | 60所 | |
国际化 | 推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开设汉语、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等课程 | 60% | 90% |
人力资源 | 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 | 12年 | 12.5年 |
教育投入 | 各学段生均经费支出 | 与全市平均水平尚有差距 | 基本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
*上述指标为预期性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浦东特大型区域教育治理体系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内涵的教育发展之路,推动教育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构建以学区化、集团化、学段化、智能化、可视化为特征的区域教育网络管理平台,率先构建教育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等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教育公共治理体系。1.构建区域教育“智慧监管大脑”。建立覆盖教育培训机构、托育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等领域的监管平台;建立全区统一的用户认证中心和教育大数据中心;探索入托入园入学监测及预警系统。2.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能级。分阶段建成一个安全监测预警中心、多种安全检测手段、全面安全防护体系、覆盖全区的安全应急维护服务团队;统一全区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规范标准,做到浦东教育网络与信息系统全面监测、定期检测、多层防护、应急到位。3.推进浦东教育云网融合。推进云在网上、网在云中的浦东教育云网融合;完善网络配套设施,探索5G网络在区域和学校的建设与应用,实现浦东教育专网所有在网设备IPv6全覆盖;建立“浦东教育网校”。4.设立政策咨询和研究机构。成立浦东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负责超前研制适应浦东特点的重大教育政策;成立浦东教育评价中心,构建具有浦东特点、聚焦“五育并举”的教育综合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完善浦东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工作机制。5.构建多元共治的教育格局。组建“浦东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开展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力量和企业举办的新型智库的项目合作;鼓励街镇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专项激励、项目合作和良好环境的营造和治理;鼓励基金会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支持学校购买专业化社会机构和企业高品质课程。6.健全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所有学校都要成立家校合作协商委员会;制定《浦东新区学校家庭合作协商工作实施办法》。
(二)加强基本建设优化空间布局
加快学校基本建设进度,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适应人口导入方向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标准,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增强校舍设计和建设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校园布局的教育价值和内涵,满足未来教育的功能需求。1.稳步推进学校改扩建项目。对标中小学和幼儿园最新建设标准,以“改建修缮提质量,硬件配置上一流”为目标,打造功能更加优化、设备更加完善、信息化程度更加先进、教学更加灵活的空间。科学统筹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具备条件的存量学校实施改扩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不断拓展教育教学空间,提升学校配置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效能。2.扎实推进公建配套教育项目。加大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加快总量供给,重点加强人口导入区域、结构性入学矛盾区域、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区域公建配套学校建设。严格落实“四同步”政策,积极推进69个公建配套学校的建设,实现全部开工目标。3.增强学校设计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吸收“未来学校”先进理念,增强校舍设计和建设满足现代教育功能的观念和能力,新建、扩建和整新工程更加重视师生自主学习、沟通合作空间的拓展和优化。加强校舍建设和改造与办学特色的匹配度,实行“一校一案”制度。
(三)探索“五育并举学段化推进”的浦东模式
完善以德为先、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打造五育并举学段化推进的浦东名片,形成五育融合发展、中小幼纵向衔接、课内课外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1.明确“五育并举学段化推进”策略。德育注重学前生活化、小学故事化、初中案例化、高中主题化;智育注重学前游戏启智、小学知识益智、初中能力提智、高中思维强智;体育注重学前游戏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美育注重学前观察美、小学感知美、初中表现美、高中鉴赏美;劳动教育注重学前乐趣化、小学习惯化、初中技能化、高中社会化。2.建立“五育并举”组织体系。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段教育指导中心、教育研发机构、学校等各自功能与职责。3.深化“五育并举”课程教学改革。推动五育并举学科化、课程化;探索基于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提升活动融合育人价值。
(四)提升德育内涵与实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基础,创特色,求突破。尊重学生道德发展规律和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以中小学德育评估指数为引领,凸显各学段的德育重点,打造德育特色,提升德育实效,试点全员导师制,实现浦东德育工作的新发展。1.推进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和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大中小思政课程联盟,打造优秀思政教师队伍和系列精品思政课程;形成德育工作学段化推进的区域经验和典型案例;加强学科德育研究;每年开展全区学科德育精品课征集和评比。2.开发浦东特色德育课程。继续研发编制“中国系列——浦东版”思政课程;开展黄炎培教育思想、张闻天精神等研讨活动及课程研发;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育全过程。3.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建设评估指数信息化平台;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具体要求;采用德育队伍“全员培训”与项目学校“试点评估”操作模式,分步有序推进全区德育评估指数的应用推广。4.构建高中、初中、小学体育、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以区内高中为龙头,与若干所初中、小学共同组成一个基本的学校体育项目或美育项目“一条龙”布局,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科研及评价等方面形成相关项目的高品质、系统性供给,促进实现各学段间培养的有序衔接。5.推进科技教育。打造青少年科创教育精品项目,加强“未来科学之星”“浦东小院士”培养力度,提升浦东新区青少年创新大赛、明日科技之星品牌影响力。6.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以医教协同、多方联动、专业服务为特征的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五)加快公益普惠的托幼一体化进程
推进3岁以下托育服务实现从多元参与到体系构建的转变,推动3-6岁学前教育实现从资源供给向内涵提升的转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普惠性为导向,提供“幼有善育”的学前教育服务。1.加大普惠性托育资源供给。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普惠为主导的托育服务资源供给体系;鼓励多元主体办托;推进街镇和企业办托;在相关部门支持下,落实减免租金、专项奖补、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向企业倾斜等激励政策。2.优化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幼儿园设施设备和玩教具配置标准;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支持新开办幼儿园实现高起点办园;深化民办优质幼儿园创建;做好新一轮市示范园和市一级园创建。3.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配齐配足幼儿园教职工,幼儿园保教人员持证上岗率和在职培训率达到100%;开展托育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政策法规培训;加强对幼儿园活动和教育过程的质量评估。4.规范托育服务市场发展。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行业自律、合力共治的托育服务行业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的综合监管机制,落实部门协同的闭环式管理;依托数据共享,建立有关事中事后的发现、监管和处置的流程,及托育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和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充分发挥街镇社区、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消防、公安、教育等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六)全面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实施《浦东新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办法》,引领新时代浦东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1.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坚持总体优质、循序渐进和引培结合原则,采取发挥集团办学优势,引进优质资源、优质学校开办分校、与高校合作办学等方式,稳步推进资源布局均衡化和优质化;深化初中强校工程、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优质资源配置重点向人口导入区、产业转型升级区和乡村地区倾斜。2.扩大学区和集团规模。支持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牵头组建跨学段教育集团,支持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学校牵头组建同一学段教育集团;强化学区和集团的示范、辐射和孵化功能,发挥在培育第二梯队名校和名校长方面的孵化作用。3.推进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研制并实施浦东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实施方案,争创市级示范性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倡导设立学区和集团的名师工作室;倡导在共同实践中形成并凸显学区和集团的特色亮点和品牌内涵。4.创建主题式教育联盟。以共同的办学特色和校本课程为纽带,试点创建科创、金融、海洋文化、文化创意、文化艺术等教育联盟等。5.落实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落实国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抓好统编教材教师全员培训,加强教材管理和规范使用;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和教材使用,将课程实施、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教学用书使用情况纳入学校综合督导。6.推进项目化学习。研制并实施《浦东新区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组建专家团队全程指导以市、区两级“种子实验校”“项目实验校”为主体、其他学校自主参与项目化学习研究与实践;依托项目化学习培育一批骨干教师团队。7.促进乡村学校内涵发展。启动“现代乡村教育内涵实施计划”;推动成立乡村教育课程联盟;成立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城乡合作联盟;建立教研员、科研员蹲点乡村学校制度;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专题研究乡村教育特色发展路径;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选派教师支教乡村学校和乡村学校选派青年教师前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进修计划;加大乡村学校、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招聘力度和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力度。8.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综合性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阶段融合教育工作;高标准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及其资源教室,整体改善办学条件;探索区域特殊教育医教深度结合机制。
(七)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坚持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努力实现从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转变,从过度关注应试向注重全面育人模式转变,从升学向升学与生涯教育相结合转变。1.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落实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全面推进国家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实施,编制并落实区域“双新”实施方案;开展区级“双新”示范校评审与实施。2.整体提高区域高中教育品质。对标全市、全国高中标杆校,进一步优化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浦东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办学品质和影响力;加快培育具备条件的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优化高中学校资源布局,以多种形式扩大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办学规模。3.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支持已命名的市特色普通高中进一步深化内涵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市特色普通高中;扶持有一定基础的一般普通高中发展特色项目;推动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互相融合和资源共享。
(八)培养德技兼修的新时代工匠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功能升级,坚持德技兼修、工学结合,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1.优化调整职业教育学校与专业布局。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职业教育学校与专业布局。积极服务于上海“四大品牌”、“五个中心”建设和浦东“六大硬核”产业,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筹建1-2所新型职业院校,探索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2.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加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开展现代学徒制、双证融通、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将专业技能教学点与工厂企业生产线紧密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级。3.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功能升级。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功能,有效集聚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政、校、企、行、研多方主体参与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九)实现高校引领下的合作共赢
集聚多方资源,加强全市知名高校联动基础教育同频共振,促进地处浦东的高校对接基础教育,实现资源共享、内涵共升和合作共赢。1.促进全市高校联合浦东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倍增。持续引进知名高校在浦东联合创办或参与建设附属中小幼学校,同时扩大已有与高校合作办学的规模,实现合作办学从现有21所增加到35所以上;整合高校资源,继续深化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和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2.依托驻区高校资源,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依托地处浦东的29所高校的专业优势,合作深化中高、中本贯通内涵,对接区域中职学校,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能级。
(十)打造泛在可选的终身教育
积极探索终身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学习型社区建设、服务成人和老年群体高品质生活的路径和方法,优化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泛在环境和条件。1.开展学习型城区建设监测工作,提升区域社区教育服务能级。逐步构建起跨部门协作的组织方式,科学衡量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进程、质量和水平;形成以科研引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在全区街镇范围内实施街镇学习型社区监测工作。2.打造重点区域社区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范例。围绕区域重大战略任务和发展要求,打造聚焦特色的街镇社区教育品牌;在张江、临港等地区率先探索建设高水平、高匹配度的社区大学。3.增强区域老年教育服务的多样化供给。实现全区所有居村老年教育学习点标准化、特色化发展,积极服务“15分钟生活圈”建设;鼓励多元化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创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双空间”学习模式;开展街镇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建设工作,持续建设老年大学精品课程、高端课程。4.完善学历非学历并举、职前职后贯通的开放教育体系。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双证书体系;强化开放实训中心服务功能,依托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多元的职业技能培训。
(十一)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
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完善教师培训模式,提升教师培训实效,逐步推开教师评述制度,支持和保护教师创新实践。1.完善师德师风保障机制。扎实开展师德教育,举办师德培训讲座,开发师德研修课程,优先保证课时,成立师德宣讲团,推动典型树德;完善师德考核工作,提升考核针对性和有效性。2.实施精准培训满足差异化需求。打造和引入一批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精品课程,建立优质培训课程交流、评选、展示长效机制;根据教师专业水平,开展差异化精准培训,形成服务见习教师、青年教师、成熟型教师、优秀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层次化专业支持体系;深化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校本研修学校评价机制。3.探索分层教研的研究与实践。在现有双周教研制度基础上,在若干单周增设专题教研,增加教师公开课和微报告等形式的展示机会;加强学科教师的梯度培养,研究不同资历教师的发展特点和教研需求,关注见习教师教学规范养成、2-10年教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养、10年以上教龄教师教学经验总结和辐射。4.搭建教学展示和评比平台。在偶数年份举办全区综合性教学展示周,在奇数年份举办专题性学术节;在偶数年份举办全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在奇数年份举办“新苗杯”教学新秀比赛;每年举办见习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每2年举办班主任综合能力竞赛,支持学科举办单元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和命题能力等多种专题竞赛。开展区域新一轮优秀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工作坊等团组评比。5.分层分类实施教育科研课题。规范重点、一般和规划等三类课题审批程序;建立跨学科、跨项目科研合作制度;完善中小幼教育科研蹲点研究制度,建立科研中心组制度;开展多层次科研骨干培训;定期开展科研成果、科研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定期开展科研成果推广奖评选;保障科研管理经费和研究经费。6.建立优秀教师奖励机制。持续完善教师梯度培养,形成青年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级名师等梯队,到2025年,骨干队伍比例达到15%,双特、正高教师人数增长60%以上;重视跨学科类、综合艺术类、综合技术类教师队伍建设,增设跨学科等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审组别,增设跨学科中级职称评审序列;建立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探索优秀教师引进、培养、激励等系列政策;探索学区和集团内教师流动机制;在绩效奖励中向多劳和优绩者倾斜。
(十二)创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智能时代新形态
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全面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实验;探索形成以新技术运用为支撑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1.信息化应用标杆校引领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区级标杆校培育建设工作,从智慧校园的“功能”和“应用”出发,分批培育市级领先的信息化应用标杆校。以标杆校智慧教育引领,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分批分层建设完成浦东“数字校园”达标校。2.创建师生成长轨迹支持双系统。探索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现“一人一档”;实现教研、骨干、学科带头人等核心业务流程规范化和数据相互关联,优化云观课、云评课、云带教、教研组协同工作等四种区域教师网络协同研修模式。3.开展区域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试点人工智能进课程进课堂,探索资源互通的“1+N+100”区域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推进方式;构建人工智能与编程的知识、技术应用的能力、终身学习的素养多维能力体系。4.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尝试作业批改、线上讨论交流、短视频自学、标准化试题的统计分析等;探索建设系统的线上教师培训平台。强化人工智能对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
(十三)打造教育对外开放品牌
坚持立足自身、借鉴他人、服务大局原则,紧密结合区情,弘扬民族精神、学习先进文化,着力提升师生跨文化素养。积极打造长三角国际合作教育新样板,全力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教育对外开放引领区。1.打造区域教育人文交流品牌。做强援藏、援疆、援滇等教育支教传统项目;启动长三角教育共建共享系列项目;做精沪港、沪台青少年夏令营品牌;支持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中做出品牌项目;开展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评估工作。2.开发融通中外的品牌课程。发挥国际理解教育特色,继续加强外语教育和培训;持续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学校综合课程创造力项目;继续研发跨文化素养培育课程框架下的课程品牌;重视项目基地学校和项目实验学校的培育;增进地处浦东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与本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3.打造内外兼修的国际化教师队
伍。加强和扶持外籍师资的聘用、管理和培养,开展中外双师联动教学;开展高标准校园长、教师涉外研修;开拓新的研修基地,维护和加强海外研修基地的建设。4.开拓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浦东国际化教育智库建设;积极开拓驻区国际化教育资源;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增进交流合作和质量对标;对接上海纽约大学,共建优质海外教育示范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
(十四)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和特色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浦东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在民办学校特色项目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规范校外培训机构。1.促进民办学校规范特色发展。定期开展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促进民办学校内涵发展,开展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评审。2.鼓励社会组织多样化公益服务。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合作;鼓励基金会、学会、协会通过组织活动、专业评比和奖励、教改项目推进等多种形式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十五)健全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评价观和选人用人观,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1.建立综合评价和学段评价机制。实行面向全体学校、全体师生的综合性教育评价;落实全市中考综合改革要求;健全小学五年级学生综合素质监测机制。2.建设“浦东教育质量监测平台”。以现有区域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等为基础,开发“浦东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开展学生学业成绩监测和绿色指标综合监测。3.规范考试和作业管理。严禁公开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按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队;统筹调控各年级各学科作业数量和完成时间,提高作业质量,丰富作业形式;学校要为学有困难学生建立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
(十六)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坚持教育督导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原则,履行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职能,全面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完善机构规范健全、队伍专业高效、标准科学完备、结果运用充分、问责权威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1.完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完善浦东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加强教育督导事务中心建设;优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工作效能,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完善督学体系;加强督导队伍建设。2.着力建设智慧督导体系。建成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教育智慧督导平台,推进教育督导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3.强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印发<教育督导问责办法>的通知》精神,遵循依法问责、分级实施、程序规范、公开透明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机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责任。完善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教育重要工作机制,落实各成员单位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教育一线调研和深入学校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以一流党建建设一流教育。强化政治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强化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实施党建带头人、业务带头人培育工程。
(二)完善保障制度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学、前瞻规划教育,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建立多部门协同制度,共同研究和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强度,优化财政投入效能,优化财政投入结构,进一步加大生均经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重点领域投入;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丰富校园长遴选方式,优化校园长梯度培养和任用制度,探索名校和名校园长双向孵化机制。扩充编制资源,优化编制结构,优化教师招聘流程,探索分层分类的教师招聘制度。健全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研制并实施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系列举措。建立问责机制,杜绝失职失责、敷衍搪塞和消极怠工。
(三)营造环境氛围
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建立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教育与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等社会资源的整合。重视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宣传,定期发布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进情况、主要举措和典型经验。主动引导社会舆论,重视分析研判社情舆情,及时回应经济和社会领域对教育服务的期盼和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凝聚改革共识,汇聚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