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智慧浦东建设纲要
(iPudong 2015)——浦东新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直属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川沙新镇:
现将《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 2015)——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 2015)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要精神,以及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信息化对浦东新区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确立智慧浦东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依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浦东新区“十二五”发展实际和需要,编制本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浦东新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信息化总体水平居全国前例,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信息化领先国家和地区水平。
2010年,浦东新区荣获我国信息化最高荣誉“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快速发展,综合水平继续居国内前例。主干网络能级不断提升。到2010年底,新区主干光缆总长已达23204皮长公里,城市光网覆盖用户40万户,覆盖率达29%。无线覆盖区域快速拓展。基本建成覆盖全区重点区域、重要场所的3G网络,室外无线基站1381个,移动宽带用户数178万户,WiFi热点覆盖达1417个。数字电视覆盖率极大提高。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用户达到35万户,IPTV用户超过28万户,NGB覆盖率达42.5%。数据存储空间大幅提升。政府数据中心机架数达62个,通信运营商和其他企业数据中心机架数达10025个,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共荣格局。
“十一五”期间,以《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基本建成了新区电子政府“五横两纵”框架体系,初步解决“跨系统资源整合,跨部门业务协同,跨领域公众服务”部分问题。基础网络完成升级改造。政务网、教育网、公安网三大网络能级逐步提升,其中政务外网实现万兆骨干、千兆汇聚、百兆接入的网络构架,校园网实现区内550余所职校、中小学、幼儿园互通互联。信息资源更加汇聚。建成新区实有人口库、市场主体库、空间地理数据库并推广应用,建成公共数据中心,满足政务资源容灾备份等需求。应用支撑平台逐步完备。建成新区协同办公平台,并实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认证授权、数据交换、基础服务等支撑功能,目前所有党政机关均已通过该平台实现网上协同办公。应用服务成效显著。建成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行政审批平台、公共财政服务平台等数十个应用服务系统,公众满意度、行政透明度和行政效能得到明显提高。服务渠道层更加亲民。以“上海浦东”门户网站为基础,开设了“浦东市民中心受理大厅”和“张江一表制受理大厅”,共提供932项服务事项告知、668张表格和22个行政事项的在线受理和反馈。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以需求和项目为导向,围绕产业应用、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极大的提升了新区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势头良好。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向金融、航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渗透。到“十一五”期末,新区企业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普及率达75%,企业门户网站建站率达49.2%、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达22.1%。2010年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初步形成。建成“一总三子”综合交通信息管理平台、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电子政务和社会服务协同应用平台等应用系统,基本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一总三子”综合交通信息管理平台荣获“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应用示范奖”。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家校通、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一期)、电视影像库与网络电视制播平台等项目,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实现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社区管理等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农村信息化取得实质进展。开展“一村一网”建设,完成了194个涉农行政村和155个非涉农行政村的网站建设工作;开发涉农信息资源,实现“绿、特”农产品网上营销;加强信息化培训普及,超额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工程,三年累计培训13359人次,宣传普及122477人次。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产业能级快速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光电子、通信设备制造)2010年实现产值达2146.1亿元,同比增长39%,占上海市30.39%。集成电路344亿元,占上海市64%,已形成国内技术层级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软件+服务+内容”为架构,在游戏软件、金融软件、部分嵌入式软件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2010年实现收入达1380.2亿元,占上海市54.5%。优秀企业加快崛起。到2010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6家,占上海市51.67%,经营收入超亿元软件企业66家,占上海市42%,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各区县之首。新兴领域日渐繁荣。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中物联网已初步形成包括芯片和模块制造、软件和系统集成、网络运营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2010年获批“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呈现总量大、产业链完整、业态模式超前的发展态势,2010年交易额达2800亿元,占全市60%以上,浦东新区成为国家工信部批准的“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产业基地蓬勃发展。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和上海市级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基础上,浦东软件园二期、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以及电信、移动、大唐等央企产业基地也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培育优秀企业、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阵地。
“十一五”期间,在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及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联席会议的领导和协调下,浦东新区信息化环境进一步优化。制度规范更为完善。颁布了《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浦东新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信息安全测评、软件测评和IT审计制度。宣传推广更为到位。组织了信息化大型宣传展,举办了中国(上海)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论坛、国际金融信息化论坛等大型专题论坛,积极和主流媒体合作宣传和推广新区信息化建设理念和最佳实践。技术培训更为专业。每年开展4-5次新技术、新领域信息化培训,并鼓励信息化专职人员参加信息主管、COBIT国际认证IT治理等职业资格培训,提高队伍专业水平。
浦东新区“十一五”期间虽然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作为我国开发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信息化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党的“***”已经明确将“信息化”紧列“工业化”之后成为国家发展的“五化路径”之一;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列为重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但是,少数单位对于“五化路径”和“两化融合”战略缺乏起码的认知,“纯技术论”、“纯工具论”、“纯部门论”仍有市场。同时,信息化集约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有力保障,“信息孤岛”和“孤岛惯性”仍然存在,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共享和协同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浦东新区的信息网络设施虽然比较发达,但区域发展并不均衡,“一百米末梢”和“无缝的无线覆盖”还存在“断点和盲区”;网络带宽也远远不够,尤其是感知体系等新兴基础设施尚未全面成为城市建设标准配置,城市光网、无线基站等主要网络建设因此而阻力重重,而且由于统筹机制不健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客观存在。
浦东新区的信息产业虽然已经超过上海市半壁江山,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仍然喜忧参半。具体表现在:产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但产业生态结构脆弱,产学研各类要素的内生关联性不高;创新企业星罗棋布,但龙头企业凤毛麟角;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但整机产品和本土品牌严重缺失;政府公共项目投资很大,但是对民族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采购比例很小;新技术和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但应用领域的过多“标准”、“规范”严重制约试点示范应用和推广。
在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和严格的绿色环保要求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有效路径。其中,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迅速兴起,并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十二五”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重要战略发展期,也是浦东新区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智慧浦东建设作为浦东新区“十二五”期间的战略任务之一,符合上述发展趋势。
首先,信息技术的新兴应用理念和模式正引领发达国家迈向智慧社会。物联网、云计算、4G等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引发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理念,智能产业和智慧应用正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引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推动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经济持续快速提升的战略举措。欧盟更是对70个中等城市分析后,形成了六大纬度(智慧经济、智慧民众、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31个要素、74项指标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可以预见,“智慧引领模式变革”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已在国内迅速起步。鉴于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将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走向更为便捷、高效、智能、绿色,更将带动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发展,并催生出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北京、南京、武汉、深圳、宁波、无锡、广州、佛山等为代表的国内大中城市均颁布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纲要文件或战略设想,江苏省更是提出了“智慧江苏”的蓝图。
同时,建设智慧城市已经纳入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的快速兴起,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智慧城市锁定为发展战略之一,并将出台“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这表明,“十二五”期间,建设智慧化的城市已成为上海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智慧化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应用体系和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上海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各类资源将优先配置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
更重要的是,建设 智慧浦东首次成为新区“五年规划”的单独篇章。这既是上海建设智慧城市战略在浦东的具体体现,是浦东新区积极对接上海市总体部署、把握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举措,更将极大的促进浦东新区高效惠民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金融、航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信息化引领和带动作用。
基础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判表明,浦东新区有必要以“智慧引领模式变革”为主线,把握“更无线、更高速、更融合”的信息化时代特征,以提升民众幸福感和城市运行效率为目标,在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融合化、开放化”的信息技术深度应用,进而构建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城市内生系统,全面实现基础设施高端化、政府服务协同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市民生活数字化、新兴产业融合化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化。
到“十二五”期末或更长的时间,争取基本建成智慧浦东框架体系,达到“基础设施高度覆盖、产业发展高度生态、应用体系高度发达、民众生活高度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新阶段,把浦东打造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导区域和示范区域。
(一)建设智慧浦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和党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扣“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题,“统筹兼顾、民生优先;试点示范、逐步推进;产用联动、协同创新”,发挥信息化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引力,以综合创新为动力,提升智慧基础设施、优化智慧应用体系、夯实智慧产业基地、强化市民信息意识;充分发挥存量,适当规划增量,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金融业、航运业、商贸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而强劲助力浦东新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科学发展先行区、‘四个中心’核心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开放和谐的生态区,全面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战略目标。
主要目标:网络一体化和覆盖基本无缝化。到2013年,实现全区百兆家庭宽带全覆盖;到2015年,新区主干光缆总长要达到33000皮长公里,城市重点区域内90%以上实现移动宽带覆盖,无线基站达到3000个,移动宽带用户数达到570万户,基本实现“U-Wlan”(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实现中心城区、郊区城镇化地区NGB全覆盖。特别是要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后世博区域、上海综合保税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新城等区域率先实现更移动、更高速、更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推动城市光网向全区域普及,实现通信管网超前到位,加快已有小区、楼宇和农村地区固定宽带网络的光纤化改造,在产业园区优先发展FTTO/LAN,实现“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网络能力全覆盖。
完善3G和WiFi网络建设,率先开展TD-LTE试商用和4G移动通信网的试验网建设,实现校园、酒店、机场、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公共区域的热点全覆盖。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支持融合型业务发展,逐步开展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改造与升级,争取提前完成全区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化。完成对区内中心城区的NGB改造,对郊区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化改造。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和监管体制的改革试点,统筹规划网络资源,加快关键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设备产业化。
主要目标:管理智慧化和服务人本化。到2015年,浦东新区的政府事务、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成为同类区域“最高效、最便捷、最惠民”区域之一,以创新的政府管理和卓越的公众服务助力“幸福浦东”愿景目标的实现。
深化“电子政府”建设,加强融合与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协同的“云政务”体系,努力实现行政事务的“互动参与”高级形态,推动政府资源整合、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具体目标为:100%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100%的行政审批项目可在网上受理及查询结果,7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可实现在线处理,70%左右的经济统计与决策分析网上实现,100%的政府行政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
优化“上海浦东”门户网站枢纽功能。以“上海浦东”门户网站为网络枢纽,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各区域网站和信息服务资源,拓展和对接更多的行政办公系统;建设专门的I浦东网,按用户群体进行主题设置,整合政府各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的资源,为市民百姓提供全面优质的贴身服务;进一步发挥“浦东市民中心”物理平台和网络受理大厅的便民功能,完善网上和网下一体化的服务架构,达到行政事务“在线互动处理”的高级阶段。
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跨部门网上运作模式。优化统一公务人员协同工作平台,重点突破“异构集成、互联互通”的应用难题。完善新区行政审批平台功能,扩大行政审批事项在线处理应用范围,规范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新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推广到所有委办局和街镇,覆盖所有行政审批系统。
建设新区无线政务应用服务平台。秉承“更无线、更高速、更融合”理念,探索建设新区无线政务服务平台,开发移动办公系统,扩大移动宽带和移动终端应用,逐步实现无线办公。
建设开放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基础数据库对业务的支撑。完善实有人口库建设,加强公安、社保、房地产等部门人口数据一致性。完善市场主体库建设,提高市场主体库对行政审批平台等重要系统的支撑力度。完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推进空间数据的社会化应用。强化地理、人口、金融、交通和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数据共享和运维机制,为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加强新区公共数据中心功能建设,强化全区政务信息数据统一管理;提高存储和备份能级,提升持续处理和数据恢复能力,发挥公共数据中心在跨行业、跨部门综合应用中数据共享、交换的支撑作用。为各部门的已建应用系统和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低成本整合手段,从而实现跨网络、跨操作系统、跨数据库的数据交换。
推动部门业务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广泛应用云计算和无线宽带等技术,新建和完善一批政务领域专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如价格移动采集监管平台、项目绩效审计系统、档案馆库异地监管系统、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系统、电子检务等,进一步丰富政府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手段与方式,提高服务和监管能力。
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和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理念及技术成果,在城市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
实施“智慧感知”计划。深化城市管理网格化和精细化。在优化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同时,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按照一定规范,在不同建筑物上预置多种功能的传感系统。同时,按照城市建与管需要,形成“集中+分布”的信息资源存储和利用中心。
实施“智慧交通”计划,构建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完善“一总三子”综合交通管理系统,深化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等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形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管理)+市民感知”的立体、互动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进而优化交通流量、优化市民出行体验。
实施“智慧生态”计划,形成多层多元的环境感知与生态保护网络。围绕“生态宜居浦东”建设目标,加强对绿化、湿地、气象、地质、海塘、水源、大气、噪声、废弃物等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建设集迅速感知、智能处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环保系统。结合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加强管网设施实时监测、智能调度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化涉水信息采集机制,打通涉水部门信息互通渠道,建立安全、节约的智能给排水管理体系。
试点“智能电网”计划。以张江、临港地区智能电网建设为试点,加强电力、燃气、石油等能源管网的实时监测和调度分析,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民用与并网、局域网调度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建设能源智能化管理系统。
实施“智慧平安”计划,提升城市安全防控水平。完善城市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城市应急联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通过全面提升公安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级,加快公安资源整合,完善指挥通信、侦察破案和信息查询系统,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信息化水平。建设新区应急联动指挥平台,整合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监控与处置资源,提高预警指示、统筹分析和应急处置的能力。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食品(药品)研制、生产、流通、食用(使用)等全程动态的质量监控及流向追踪。建设危险化学品在线监管和应急救援平台,全面落实“国家金安工程”要求,提高对企业事故预防、生产评估和处置救援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高危生产行业的监管能力。建立覆盖全区的智能化电子巡逻治安防范平台,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全面提高教卫文领域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实施“数字健康”计划,建立新型的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卫生医疗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强化“医疗联合体”价值,着重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实时医疗影像等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实现新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医疗在线咨询、医疗健康信息分享、网上互动社区为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级医院业务流程和医疗信息资源,远程实时监测慢性病人和居家老人健康状况,实现网上远程诊断、专家会诊、在线检查等应用。加强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控系统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季节性、突发性、规模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提高对重大或高危传染疾病的预测预警和控制能力。
实施“数字教育”计划,建立智慧型终身教育体系。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广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家校互动中的创新应用。在中小学校开展“电子书包”试点,普及以智能终端为载体的“一机通”式的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小额支付、信息查询的信息化服务与应用。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终身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快推动科普信息化,鼓励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音像等资源,并加以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实施“数字文化”计划,拓展先进文化传播途径。创新浦东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浦东网络电视制播平台功能,加快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级,以新区图书馆为依托,建设网上图书馆和一批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贴近居民的新型图书馆网络服务架构。探索建立浦东公共文化交流与服务机制,整合新区各种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建立面向国际的文化交流渠道,扩大浦东新区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居民提供更为安全、便捷、健康、愉快、高效、绿色的智慧化生活环境。
实施“智慧社区”计划,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转变。以街镇为依托,构建亲民便捷的社区服务信息综合平台,并将社区事务延伸到居(村)委;针对浦东新区面积大、部分居民“人户分离”等特点,本着“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原则,逐步实现社区事务受理模式从“本地受理本地办结”向“本地受理全区通办”转变。试点推进电脑、电视、手机“三屏互动”,探索应用电视作为公共服务渠道,完善通信运营商、有线电视提供的为民声讯服务,形成“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新型社区服务形态。到2015年,完成100%街镇的社区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城市区域智能小区覆盖面达到55%。
试点推进“市民卡”计划。以上海市推进二代社保卡工程为契机,扩展社保卡应用领域,有效整合多种公共服务功能(如医疗保险、小额支付、乘公交车、租借图书、租公共自行车等),并在自助服务终端方面积极创新,形成“多卡合一、全区通用”的“市民卡”。
实施“智慧家居”计划,建立智能生活新模式。建立“科技助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远程体质监测、健康咨询、紧急救助等快速、畅通、安心的服务,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开展“智能小区”应用示范,围绕终身教育、社区安全、居家养老、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应用移动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技术,让居民享受到智能、环保、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开展“数字家庭”应用示范,通过家用电器和社区公共设施的信息互联,实现实时远程控制、安全监控等,提升居住的舒适性、便利性、娱乐性和安全性。建设智能呼叫中心,集热线电话、互联网查询和单键呼叫“三位一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民生一体化服务。
实施“数字人保”计划,使社会保障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等信息资源的多维共享,加快信息系统向社区、农村全面覆盖。提升劳动就业信息服务能力,有效对接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需求信息,提供适合于各类劳动者的培训、就业、**和生活服务等的网上受理和信息推送,实现城乡劳动力信息资源引导和共享。
加快优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水平,大力推动促进农村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协调发展,建设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施“基础设施并轨”计划,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同质。积极推进“城市光网”工程进村到户,实现45%的农村宽带互联网的接入率,全面提升郊区付费通、信息亭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率。在郊区,特别是新城镇、中心村建设低价高效的无线宽带网,基本实现城乡信息服务基础能力无差别。
实施“精准农业试点”计划,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拓展“农信通”功能,推进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在农业中的创新应用,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控、产品追溯、物流配送、信息发布、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精准控制和配套服务,支撑现代化精准都市农业发展。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加大农民信息化培训力度,将信息化普及培训打造成为农民提升生产技术、管理水准、电子商务意识以及收入水平的功能平台。同时,通过信息化培训向农民推送公共服务、社会发展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提高大都市农民综合素质,引导现代农民向智慧型农民转变。
贯彻落实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进一步建设“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区”,着力推动信息化和新区各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到2015年,新区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5以上,在全市继续保持领先。
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造船、汽车、飞机、重大装备、新能源等制造业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以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为目标,加快跨地域协同制造、数字化协同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技术的渗透应用。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和工业软件,以提高制造企业生产效率、改变生产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推广应用面向高污染行业或产业链环节的绿色、低碳信息技术,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排放和降低能耗水平。支持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重点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
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助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信息、咨询、信用等金融信息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资讯机构、信用评级公司入驻浦东。探索建设具有公共金融数据中心和金融信息服务能力的浦东金融云服务机构。整合完善并加强金融信用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覆盖面和数据量,推动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信息共享,支持国家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加快提升金融信息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发展网络支付三方支付平台,高标准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新区金融信息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提升航运信息化水平,助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三港三区”联动的综合优势,积极推动“三港三区”及大型航运企业制订并实施信息化规划,加快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在电子通关、海关电子监管、电子支付、物流信息、航运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促进航运综合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升航运信息化服务能级,有效整合航运行政审批、航运物流调度、航运大通关、航运气象导航、航运贸易供应链等功能环节,实现港航内部电子数据互换,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服务。
积极配合“科技兴海”计划,助力海洋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海洋监测管理、交通运输、海洋产业等方面加强信息化服务,为建设“数字海洋”上海示范区提供最佳实践范例。
提升商旅信息化水平,助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探索试点贸易便利化改革,不断深化无纸化通关改革,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探索“单列制”审批制度改革,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贸易便利化环境。积极推进智能商业中心建设,聚焦若干核心商圈,充分应用物联网、3G、4G等新兴技术,打造国内智能商业中心典范。运用世博先进理念和资源优势,加强数字化景区建设,推广电子门票,推动浦东成为世界级综合性的商务会展及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延伸地。加快提升商旅信息化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旅游多媒体展示中心和旅游服务移动信息化平台等的建设。
加快完善信息安全相关规章制度,提升信息安全意识,推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功能架构,形成智慧浦东建设强有力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和规范。强化电子政务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和制定信息安全分级测评制度、信用管理、安全认证、信息资源管理等安全规范。完善安全监管平台,推进网络安全监管的全区覆盖,实现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运维调度功能。全面推进数字认证系统应用,拓展认证手段、认证对象,构建统一的安全认证平台,健全认证机制,实现政务应用全覆盖。
建设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以国家863信息安全基地为依托,建设面向社会的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大中型信息安全咨询、评测和技术服务企业,支持信息安全产品研发与应用,促进信息安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新区信息安全公共服务、技术防范、安全监测、应急处置能力。
聚焦若干基础条件突出、应用前景显著的区域,率先推进建设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并坚持以点带面、分步推进的工作机制,逐步向全新区推广覆盖。
开展“智慧镇”建设试点工作。基于镇域在浦东新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独特地位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微缩样版”价值,通过发布“智慧镇”建设指导意见和试点,有步骤地推进“智慧镇”建设。
开展“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商区”试点工作。“社区、园区、商区”是城市功能的基本支点。所以,以“智慧、低碳、生态、宜居”为理念,发布“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商区”建设指导意见,部署试点,有序推进。
有序建设“智慧新城”。以临港新城获得首个国家级下一代互联网试点示范区域为契机,缜密规划、综合、集成应用各种成熟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将临港新城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下一代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智慧新城”和国际领先的中小型智慧城市样板。
大幅度提升市民信息化素质。智慧浦东的建设和成效都必须以市民百姓的充分感受为最重要的检视标准,而这种充分感受必然要求市民百姓有比较强烈的信息化时代意识、比较熟练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比较直观的信息化应用效益。这是智慧浦东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此,“十二五”期间,将充分利用上海和浦东高校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实施“智慧浦东人”信息化培训计划,每年实施5万人次以上的信息化人才教育和市民信息化培训,全面提升全民参与、感受、使用智慧服务的程度,激发积极参与智慧浦东建设热情,保障智慧浦东可持续发展。
加快培育职业技术人才。根据智慧浦东建设实际需要,实施“信息主管开发计划”, 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育具有创新创作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复合型的信息化领军人才和领军人才后备队。
主要目标: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夯实产业基地,聚焦数字电视、平板电脑、多媒体终端、智能表具等领域“整机品牌”。到2015年,浦东新区新一代信息产业总值,争取占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值和上海市信息产业总值50%以上。
优化集成电路、光电子产业基地、网络和通信设备新型制造业发展,支撑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在国内的核心产业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快推进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集成电路产业重点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等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和培育IC设计、IP供应等产业链高端企业,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半导体专用设备和配套材料等在内的国内最完整、规模最大、产业层级最高的产业集群。光电子产业重点聚焦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光存储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培育具有行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链快速成型。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重点聚焦下一代网络关键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参与TD-LTE及其后续技术的研发、标准制订和规模应用,引领国内新一代网络技术和产业发展。到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到3400亿元左右。
加快推进以“整机品牌”为核心的产业聚合发展。强化“整机带动、终端崛起”战略,创新高端数字产品制造模式,以总部落地、品牌落地、结算落地和研发设计自主为原则,高位打造新区数字整机制造基地,重点聚焦数字高清产品、创建3D显示产品基地、数字多媒体产品、移动终端产品、智能表具产品等高端数字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形成国家高端数字产品品牌集聚地。到2015年,高端数字整机产品争取达到650亿元规模。
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暨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主要依托,推进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陆家嘴金融信息服务业基地转型发展,进一步提高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聚度和产业能级,不断强化对金融、航运、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服务和支撑能力。到2015年,浦东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2500亿元。
着力推动软件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鼓励已有的软件产业领域的企业兼并与重组,以尽快改变新区软件行业“小、散、弱”的局面;以建设“技术领先、产业集聚”双高地为目标,推动浦东软件企业向高端化发展。聚焦国家“核高基”项目,鼓励和支持国产基础软件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力争在数据库软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鼓励和吸引外包服务提供商总部入驻浦东,加强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将浦东打造为国际软件外包服务中心。尤其是要加强对嵌入式软件及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引导支持力度,提升其他关联行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
着力提升信息服务的品质和覆盖领域。以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质为目标,加快推动信息服务业向其他领域延伸覆盖。建设“数据保税服务基地”(暂名),促进大型金融机构和服务贸易总部集聚,助推总部经济发展。探索建设“电子商务创新基地”,强化支付、物流、信用、安全认证等支撑体系,打造产业深度融合、服务效应显著、技术先进、标准领先的亚太电子商务中心核心功能区。积极发展信息服务高端业态,强化专业信息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推广在线服务,大力提升金融、航运、贸易信息服务业国际化水平。积极鼓励房地产、法律服务等专业领域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面向大众的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互动娱乐产业,完善数字内容产业链。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和社会化服务,支持区级信息服务行业组织发挥作用,鼓励全国性及跨区域信息服务行业组织入驻浦东。
高度关注并全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ICT、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握产业发展先机,尽快形成规模集聚优势,为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谋篇布局。
务实建设物联网发展示范先导区。以“国家RFID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快建设“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基地”,把浦东打造成国内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领跑地和国际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引进具有功能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物联网核心机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等落户浦东。支持物联网企业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导航芯片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并支持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物联网企事业单位承担或参与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及相关环节重要标准、技术的研究制定和开发。大力推进物联网示范试点应用,形成以应用促市场、以市场促产业的产业发展机制。
着力推进云计算应用服务创新。积极配合实施上海市“云海计划”,加快形成“上海市云计算应用服务示范基地”。以建设“数据服务基地”为抓手,加大对公共、私有企业云存储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基础设施服务领先优势。加大云计算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支持力度,优先支持虚拟化技术、云管理、云存储、云中间件以及云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行业服务和政务服务等三类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中国物流云基地建设,加快引入和建设云计算相关服务机构,支持建立浦东新区云计算行业协会、上海市云计算示范应用中心等。
有效推动ICT产业融合发展。以金桥现代通信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中国移动视频基地、中国电信视讯中心、中国大唐上海产业园等的集聚优势,加强ICT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集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机构,促进移动智能终端、移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三屏融合等的发展,积极参与并率先实施TD-LTE的4G国际标准,全面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倾力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探索创新并做大做强电子商务新模式,重点支持和推动供应链管理、大宗产品电子交易、第三方电子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等模式的发展。加快提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能力,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投融资、区域电子商务共享平台等方面加快引入或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推进行业和企业泛电子商务化。以独特的思路建设唐镇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试点镇,搭建国际商贸平台,加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到2015年,新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要达到6000亿元,第三方支付资金达30000亿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额达到5000亿元。
大力构建辐射全国的网络文化产业高地。以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主要依托,聚焦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核心领域,加快提升网络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创建国家全媒体数字出版基地,加快汇聚包括影视、图书、教科书在内的国内外优秀文化产业资源,形成涵盖全媒体知识产权保护、监管和交易的完整产业链。支持电子书发展,全力打造集内容制作、出版、印刷、传输发行和消费为一体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促进数字出版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浦东新区以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为主的网络文化产业总体经营收入要达到500亿元。
智慧浦东建设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营造发展环境、构建保障体系。
形成智慧浦东建设组织领导架构。以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联席会议为基础,设立智慧浦东推进工作组,充分发挥在智慧浦东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领导、决策和协调职能。
制定行动计划并形成考核机制。根据智慧浦东具体推进实施情况以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基础条件,形成区级层面及各委办局、街镇、开发区推进建设智慧浦东的行动计划,并将相关工作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和区域的智慧化应用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以及配套国家和上海市重点信息化、产业化项目。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政府适当引导,主要依托社会资本,以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积极鼓励社会领域资金共同参与,引导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的智慧投融资体系,为智慧浦东建设打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主要依托,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力度,为智慧浦东建设打造更为良好的体制机制及环境。
探索实施首席信息官(CIO)制度。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街镇、园区及国有企业为试点,探索实施首席信息官制度,设立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有效整合试点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对区域管理、企业发展的支撑功能。
深化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制度。研究出台“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地方性法规,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信息化建设从分散建设尽快走向集约建设、资源共享的高级阶段。
拓展应用领域开放制度。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开放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益性应用领域,鼓励社会机构和企业的技术、产品、资本进入到相应领域,快速提升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
探索政府优先采购制度。在政府和国企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应用项目中,明确规定按照一定比例优先采购新区企业成熟的技术和产品。
探索信息化设施纳入基建标配制度。按照城市基本建设不同内容和类别,进一步改进基建标配,将有线和无线网络及覆盖度、无线基站、传感器等信息化设施纳入基建标准配置,并尽可能实现集约化建设和资源共享。
深化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IT治理制度。积极推广国家IT治理试点成果,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IT治理框架体系和实施规范,逐步将IT治理制度化。通过IT治理,提高信息化与智慧浦东总体发展目标的符合度,降低信息化项目实施风险,提升政府IT投入价值,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强化多级政府联动机制。依托部市联动、市区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部、市、区多级联动、共同推进的信息化统筹协调工作格局,争取在国家、市信息化建设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创新政社合作机制。导入“PPP”机制(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公私伙伴关系或政企伙伴关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特别是在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逐步引入社会力量作为建设主体。建立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信息基础设施合作同盟,汇聚相关专业领域社会资源,在统一规划、集约化建设、共同推进等方面形成合力。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国际的全方位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城市管理经验,组织或参与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性、全国性的论坛会议,充分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形成智慧浦东建设的强大智力支撑。
广泛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推广智慧浦东建设理念和建设框架,提升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核心价值的认知和认同程度。 跟踪了解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在智慧浦东建设框架结构、指标体系、推进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强前瞻性研究,确保智慧浦东建设的科学性、引领性、务实性。
智慧浦东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有序和有效地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新区将在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把握“智慧引领模式变革”的发展主线,全面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架构,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幸福、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和牵引力。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现实数据 | 2013年预期性数据 | 2015年预期性数据 |
1. | 主干光缆总长 | 皮长公里 | 23204 | 29300 | 33000 |
2. | 100M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 | % | 29 | 99.9 | 100 |
3. | 室外无线基站 | 个 | 1381 | 2400 | 3000 |
4. | 移动宽带用户数 | 万户 | 178 | 360 | 570 |
5. | WiFi热点覆盖 | 个 | 1417 | 3000 | 4000 |
6. | 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用户 | 万户 | 35 | 95 | 125 |
7. | NGB覆盖率 | % | 42.5 | 70 | 100 |
8. | 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 | % | 80 | 90 | 100 |
9. | 行政审批项目可在网上受理及查询结果覆盖面 | % | 30 | 70 | 100 |
10. | 行政许可项目可实现在线处理率 | % | 20 | 50 | 70 |
11. | 经济统计与决策分析网上 实现率 | % | 45 | 60 | 70 |
12. | 电子监察系统对区属部门行政审批项目覆盖率 | % | 66 | 90 | 100 |
13. | 社区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覆盖率 | % | 30 | 60 | 100 |
14. | 城市区域智能小区覆盖面 | % | 45 | 50 | 55 |
15. | 信息市民培训工程 | 万人次 | 25 | 40 | 50 |
16. | 农村宽带互联网的接入率 | % | 20 | 30 | 45 |
17. | 电子商务交易额 | 亿元 | 2800 | 4300 | 6000 |
18. |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 | 亿元 | 2146.1 | 2850 | 3400 |
19.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经营收入 | 亿元 | 1380.2 | 1850 | 2500 |
20. | 两化融合指数 | % | 75 | 80 | 85 |
21. | 企业门户网站建站率 | % | 49.2 | 80 | 90 |
22. | 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 | % | 22.1 | 70 | 90 |
1、智慧浦东。所谓智慧城市,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浦东新区2009年提出“数字高原、智慧浦东”愿景,“十二五”期间将通过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智慧行业应用、打造智慧产业高地,基本建成以城市管理、政府行为、社会生活智慧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浦东。智慧浦东既是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浦东新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和战略任务。
2、城市光网。“城市光网”(MONET)计划是根据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电信2008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而设立,2008年底正式启动建设。到2012年,上海市将有300万户宽带用户使用百兆级网络带宽。中国电信在世博园区内首先实现城市光网全覆盖,提供光纤到楼层、到场馆的百兆/千兆上联能力,使得高速上网、高清电视、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网上世博”等业务可延伸到世博园各个角落。
3、WiFi热点。WiFi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常见的就是一个无线路由器,在这个无线路由器的电波覆盖的有效范围都可以采用WiFi连接方式进行联网,如果无线路由器连接了一条ADSL线路或者别的上网线路,则又被称为“热点”。
4、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
5、4G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无线局域网)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通信是一个比3G通信更完美的新无线世界,它可创造出许多消费者难以想象的应用。
6、TD-LTE技术。是TD-SCDMA系的后续演进型技术,是由中国主导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准4G技术。TD-LTE-Advanced已成功入围国际电信联盟的4G候选标准。与TD-SCDMA 3G标准相比,TD-LTE更接近于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国际空间更为广阔。
7、RFID技术。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又称电子标签,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8、FTTO/LAN。FTTO/LAN 是利用光纤到办公室(Fiber to the Office)+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的宽带接入方式,实现“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宽带接入方式。
9、NGB。NGB即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10、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2010年7月,国家确定北京、上海、大连等12个首批试点城市地区,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11、三屏融合。三屏融合,就是指电视、电脑、手机三块屏幕融合为一。由于“三屏”分别对应着有线电视网、宽带网和电信网,因此三网融合后,必然带来终端设备的三屏合一。用户在不远的将来,可以通过一个终端屏幕将电视、电脑和手机的功能融合为一,既可以观看电视节目,也可以登陆互联网,还可以进行可视通话。
12、物联网。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仅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欧盟的定义: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RFID部门负责人Lorent Ferderix博士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中国式”定义: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长距离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13、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云计算”是google提出的一种应用理念,简言之就是基于互联网络,使少到几十台、几百台,多到几十万台、上百万台的计算机群互联,为用户提供资料处理、数据存储和计算等应用服务。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和费用低廉。云计算服务模式主要分为三种: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所以狭义云计算是把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 基础设施。 广义云计算是指上述服务可以是IT和 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在未来,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云计算的应用包含这样的一种思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使用。
14、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以高速双向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应用,实现电网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智能电网还包括可以优先使用清洁能源的智能调度系统、可以动态定价的智能计量系统以及通过调整发电、用电设备功率优化负荷平衡的智能技术系统。智能电网主要有六个特征:自愈性、激励用户、抵御攻击、按需提供电能质量、减轻电能质量事件、万能接入。
15、电子政府“五横两纵”框架体系。《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上海市区县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设指南》,“五横”指基础设施层、政务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和服务渠道层。“两纵”指管理体系和安全体系。
16、“多个部门、一个政府”理念(Gov2.0)。这是新加坡等国家依托电子政府倡导的一种管理理念。“一个政府、多个部门”比较容易强调部门观念,而“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更强调整合与协同,要求政府各部门实行“首问责任制”,各个部门对外都代表“同一个政府”,对服务对象的诉求第一时间做出积极响应,体现服务型政府理念。
17、“PPP”机制。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或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模式,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实现其经济目标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核心理念和措施之一。
18、首席信息官(CIO)制度。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首席信息官,是负责组织机构中信息化战略规划、协调和实施控制的负责人的意思。CIO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组织的效率。
19、IT治理。IT治理(IT Governance)是一种引导和控制组织各种关系和流程的体系结构,通过明确有关IT决策权的归属机制和有关IT责任的承担机制,以鼓励IT应用的期望行为的产生,联接战略目标、业务目标和IT目标,从而使组织从IT中获得最大的价值。